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0751051160)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勇李波张美文陈剑邓武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洞庭湖
  • 4篇东方田鼠
  • 4篇洞庭湖区
  • 4篇湖区
  • 2篇敏感性
  • 1篇演替
  • 1篇杀鼠灵
  • 1篇鼠类
  • 1篇鼠类群落
  • 1篇鼠类群落结构
  • 1篇退田还湖
  • 1篇农村
  • 1篇农村住宅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种群
  • 1篇种群暴发
  • 1篇住宅
  • 1篇溴敌隆
  • 1篇类群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湖南省农业厅

作者

  • 5篇张美文
  • 5篇李波
  • 5篇王勇
  • 4篇陈剑
  • 3篇邓武军
  • 2篇邢廷杰
  • 1篇黄璜
  • 1篇韩立亮
  • 1篇陈越华
  • 1篇王勇
  • 1篇雷振东

传媒

  • 1篇兽类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植物保护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被引量:2
2010年
从洞庭湖防洪大堤护坡和湖滩捕捉试鼠,在实验室做无选择性摄食试验。将试鼠雌雄分开,随机分组,配制0.0002%溴敌隆毒饵进行不同时间的攻毒试验。用SPSS进行几率单位加权回归法(Bliss法)的计算,探讨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方田鼠性别之间对溴敌隆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将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方程y=0.07+2.65x,LFP50、LFP98.FP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是0.94(0.43~1.33)、5.63(3.51-20.83)d和7.14(4.15-33.52)d。按WH0修订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对0.0002%的溴敌隆毒饵食毒期超过8d存活为产生抗药性。
邓武军邢廷杰黄华南陈越华雷振东陈剑张美文李波吴承和王勇
关键词:东方田鼠溴敌隆敏感性洞庭湖
东方田鼠对杀鼠灵的敏感性测定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测定东方田鼠对杀鼠灵的敏感性基数,以便进行更有效的鼠害防治。方法捕捉试鼠,配制毒饵进行不同天数的攻毒试验,观察分析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的关系,并比较性别间的差异。结果雌雄东方田鼠对杀鼠灵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后计算LFP50、LFP98和LFP99的估计值(95%置信限)分别为2.51(2.24-2.81)d、25.08(21.76-28.91)d和29.37(25.25-34.17)d。结论东方田鼠对杀鼠灵的敏感性本底及抗性检验标准为0.002%浓度杀鼠灵食毒29d或30d存活。
陈剑张美文黄华南王勇李波吴承和邢廷杰邓武军张晓梅
关键词:东方田鼠杀鼠灵敏感性洞庭湖
洞庭湖区农村住宅鼠类群落结构和演替被引量:4
2008年
根据作者1982-2005年在洞庭湖区研究农业害鼠积累的数据,系统分析了该区域农村住宅的害鼠群落结构和演替趋势。结果表明,洞庭湖农村住宅区的害鼠种类主要有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根据各地鼠类群落中优势种的特点,将农村住宅区鼠类群落结构划分为2个群落类型区,即小家鼠+黄胸鼠群落:该群落区位于洞庭湖的东面平原区和丘陵区,以及湘江以东的丘陵区;小家鼠+褐家鼠群落:位于洞庭湖的西、南的平原区和丘陵区。"小家鼠+黄胸鼠"群落区的鼠种组成变化特点是褐家鼠在群落中的比例增加明显,黄胸鼠有所减少,小家鼠没有变化,而黄胸鼠减少的比例正好是褐家鼠增加的比例。在"小家鼠+褐家鼠"群落区,褐家鼠在群落中的比例逐步下降,小家鼠在群落中的比例逐步增加。小家鼠已经成为整个洞庭湖农区农房鼠类群落中的优势鼠种,群落两个时间段的鼠种组成差异显著。两个群落的主要差别也就在大型鼠种(褐家鼠和黄胸鼠)在群落中的配置不同。
王勇王勇张美文
关键词:洞庭湖区农村住宅鼠类群落结构演替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暴发期间的行为特征观察被引量:17
2008年
2007年6月下旬洞庭湖区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 calamorum)再度暴发,作者观察到其种群暴发期间的迁移、栖息与取食行为具有典型的"逃难"与临时"集群"特征,大多数东方田鼠在迁移过程中死亡,迁到大堤的鼠聚集在大石下、木头下、矮灌木和草丛等较隐蔽场所,一个月后扩散到农田和荒地中,多扩散到杂草茂盛的荒地内。迁移过程中不仅取食农作物,而且取食老树皮等,农作物损失严重。了解其在迁移期间的行为特征,可为了解东方田鼠的生活史适应特性和防控东方田鼠危害提供依据。
李波王勇张美文陈剑邓武军吴承和胡华黄华南
关键词:东方田鼠洞庭湖
洞庭湖不同退田还湖类型区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的繁殖特性被引量:18
2009年
针对洞庭湖区实施的"退田还湖"重大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以原有"围湖"造的垸田和垸外湖滩为对照,对退田还湖区(含双退与单退两种形式)的啮齿动物群落于2003~2006年进行定位观察。采用夹捕法进行采样,于每年的1月、4月、7月、10月进行。比较洞庭湖不同退田还湖类型区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指标参数。总体来看,调查期间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的繁殖指数要比上世纪80~90年代报道的要高,这与前几年其种群处于年数量低谷有关,是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种群负反馈机制的体现。不同类型生境间的比较结果显示,单退垸与原有生境没有明显变化,而双退垸内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均有较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双退垸内夏季东方田鼠保持高的繁殖能力和黑线姬鼠的繁殖力锐减。由于双退垸的高程优势,鼠群在夏季汛期不会迁出垸内,仅迁移集中至较高区域,这种水位变化引导的害鼠种群迁移应该是造成繁殖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黑线姬鼠不适应这种迁移以及集中后与东方田鼠的激烈竞争,迁移到高地后的黑线姬鼠几乎停止繁殖,繁殖指数仅为0.03(I♀=0.05),明显低于当期其它生境。值得注意的是夏季滞留在双退垸内的东方田鼠,繁殖强度却不减,繁殖指数达1.54(I♀=3.36),与春季湖滩种群的相当。说明没有经过长距离迁移的东方田鼠种群,在夏季仍会保持较高的繁殖强度,与夏季被迫远距离迁入农田的东方田鼠种群繁殖力急剧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知,在初夏如果有适宜的栖息地(如双退垸的高台、原有堤岸等),东方田鼠仍能保持较强繁殖力。本文揭示了双退垸内水位变化引发种群迁移后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繁殖能力的这种迥异表现,具体深层次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张美文王勇李波黄璜陈剑韩立亮
关键词:东方田鼠黑线姬鼠繁殖特性退田还湖洞庭湖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