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007BB5044)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谢肇许建中曾玲孙东吴雪晖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化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祖细...
  • 2篇祖细胞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祖细胞
  • 2篇大段
  • 1篇血管化组织工...
  • 1篇愈合
  • 1篇缺损
  • 1篇组织工程骨
  • 1篇骨缺损
  • 1篇骨修复
  • 1篇骨折
  • 1篇骨折愈合
  • 1篇复合血管
  • 1篇大段骨缺损

机构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2篇吴雪晖
  • 2篇孙东
  • 2篇曾玲
  • 2篇许建中
  • 2篇谢肇
  • 1篇何清义
  • 1篇罗飞
  • 1篇陈卫军

传媒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复合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大段骨缺损实验中的血管化评价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实验中的血管化情况。方法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用墨汁灌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术后不同时期实验组(EPCs+BMSCs+DBM)、自身对照组(BMSCs+DBM)、阴性对照组(DBM)的骨组织血管化情况。结果各组手术后2周骨缺损区新生血管数量增加,血流量开始升高,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12周后开始下降。实验组的新生血管数量和局部血流量在术后2、4、8周明显高于自身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血管排列更整齐。结论复合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能促进早期血管化,从而进一步促进成骨。
吴雪晖罗飞谢肇许建中曾玲孙东
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化
血管内皮祖细胞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效果评价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用6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以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实验组:EPCs+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自身对照组:BMSCs+DBM;阴性对照组:单纯DBM.将上述材料置入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区,术后12,16周摄X线片行骨密度、组织学光镜、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实验组的骨痂生长、塑形、髓腔再通、骨愈合速度及力学强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强,能有效促进骨愈合,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吴雪晖谢肇何清义许建中曾玲陈卫军孙东
关键词:骨折愈合骨缺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