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3046)

作品数:14 被引量:144H指数:7
相关作者:刘少军刘筠张纯陈松林肖军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牙鲆
  • 3篇育种
  • 3篇远缘
  • 3篇远缘杂交
  • 3篇杂交
  • 3篇半滑舌鳎
  • 3篇倍体
  • 2篇性状
  • 2篇微卫星
  • 2篇家系
  • 2篇红鲫
  • 2篇雌核
  • 2篇雌核发育
  • 1篇单倍体
  • 1篇动物
  • 1篇多倍体
  • 1篇多倍体育种
  • 1篇选育
  • 1篇血细胞
  • 1篇血液

机构

  • 7篇湖南师范大学
  • 6篇上海海洋大学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海阳市黄海水...

作者

  • 7篇刘少军
  • 6篇张纯
  • 6篇刘筠
  • 4篇陈松林
  • 4篇肖军
  • 4篇陶敏
  • 3篇刘海金
  • 3篇王桂兴
  • 3篇刘永新
  • 3篇刘奕
  • 2篇邹拓谜
  • 2篇覃钦博
  • 2篇李仰真
  • 2篇赵如榕
  • 2篇罗凯坤
  • 2篇胡婕
  • 1篇杨景峰
  • 1篇肖俊
  • 1篇陈婕
  • 1篇陈松

传媒

  • 5篇水产学报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科学:生...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Zoolog...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年份

  • 2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滑舌鳎家系建立及其生长和抗病性能测定被引量:49
2010年
以半滑舌鳎渤海野生群体和人工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建立了半滑舌鳎家系18个。对不同家系鱼苗进行荧光标记后放在同池进行生长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鱼苗生长速度差异显著,筛选出生长快速的家系2个(家系15和16号),生长较快的家系4个(家系6号、7号、16号和30号),生长速度一般的家系12个(家系1号、3号、4号、10号、12号、14号、19号、24号、27号、28号、33号和34号)。利用鳗弧菌感染其中12个家系,结果显示,2号家系感染后的成活率为79.25%,被认作抗病力强家系;2个家系(12号和14号)感染后的成活率为50%~60%,被认作抗病力较强家系;6个家系(3号,6号,7号,10号,16号和19号)成活率为35%~50%,被认作抗病力一般的家系;3个家系(15号、27号和30号)的成活率在35%以下,被认作抗病力差的家系。结果表明通过家系选育方法可以筛选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半滑舌鳎优良家系,从而为半滑舌鳎高产、抗病优良品种培育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陈松林杜民杨景峰胡乔木徐营翟介明
关键词:半滑舌鳎家系选育生长率抗病力
动物远缘杂交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4年
远缘杂交是指亲缘关系在种间及种间以上的生物之间的杂交,它可以使基因组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中,从而导致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都发生改变.如果远缘杂交后代两性可育,则可以通过自交繁衍形成遗传变异的品系,它们在生物进化、遗传和育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和归纳大量国内外有关动物远缘杂交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长期从事鱼类远缘杂交的研究结果,对动物远缘杂交研究的最近概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综述,其中介绍了动物门间、纲间、目间、科间、亚科间、属间和种间的杂交状况,阐述了鱼类远缘杂交品系的形成规律和遗传变异特性及它们在生产上的应用等.本文在生物进化和动物遗传育种方面具有意义.
张卓慧陈婕黎玲陶敏张纯覃钦博肖军刘筠刘少军
关键词:远缘杂交品系四倍体三倍体遗传育种
用DAPI染色法观察红鲫胚胎发育
2011年
以红鲫为研究材料,采用DAPI荧光染料对脱膜的红鲫胚胎进行染色,在荧光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红鲫胚胎早期卵裂到囊胚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该染色方法操作便捷,能更清晰的观察到胚胎发育的外形。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法较光学显微镜观察能清晰的观察到核DNA在细胞中的定位,如囊胚期能观察到早期卵裂细胞正进行频繁的有丝分裂等。该方法的获得为研究鱼类早期胚胎发育及相关细胞分裂特征提供了有意义的途径。
张纯刘少军
关键词:DAPI胚胎发育
湘云鲫2号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利用鱼类远缘杂交和雌核发育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改良四倍体鲫鲤(G×AT)并培育出改良二倍体红鲫(IRCC),两者交配制备出一种改良三倍体鲫鱼—湘云鲫2号(ITCC).运用生化分析方法对湘云鲫2号及其父母本的含肉率以及肌肉营养成分和氨基酸质量分数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湘云鲫2号含肉率高达50.37%,肌肉中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9.65%,水分质量分数为77.09%,脂肪质量分数为2.14%,灰分质量分数为1.23%;肌肉干样中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77.79%,人体必需氨基酸质量占氨基酸总质量的25.26%,4种呈味氨基酸质量占氨基酸总质量的32.49%.通过对比湘云鲫2号与其父母本肌肉中氨基酸成分,发现4种呈味氨基酸含量远远高于其父母本中相应的4种氨基酸含量,同时也远远高于其他许多淡水鱼类.综合分析表明湘云鲫2号是一种高蛋白、低水分、氨基酸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的优质淡水鱼类.相关营养指数为湘云鲫2号良种种质标准提供了依据.
梁向阳刘少军王静肖军胡婕段巍陈松陶敏张纯罗凯坤刘筠
关键词: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
不同牙鲆群体遗传力和育种值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病群体(RS)、RS(♂)与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群体(♀)交配建立的群体(RJ)、日本群体(♂)与RS(♀)交配建立的群体(JR)、以及韩国群体(KS)为基础群体,通过随机交配建立牙鲆家系,研究了4个群体作为亲本的育种性能。待所建立的家系生长至19月龄左右时,测量家系生长性状,包括全长和体质量,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及DMU软件中的REML算法和BLUP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表型参数可以看出KS(♂)×RJ(♀)杂交后代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19月龄牙鲆全长和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301、0.295,都属于中等遗传力。因此,牙鲆群体具有较好的遗传改良潜力。全长、体质量育种值与其表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8和0.827,且呈极显著相关(P<0.01),表明个体育种值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父母本分别进行育种值比较可知,父本中KS的育种值最高,母本中RJ的育种值最高,因此选用KS(♂)和RJ(♀)杂交可培育出生长迅速的牙鲆新品种。本研究通过比较4个资源群体牙鲆生长性状的育种性能,并以此作为筛选优良亲本群体的重要依据,旨在为牙鲆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牙鲆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刘峰陈松林王磊田永胜刘寿堂孙德强邓寒
关键词:牙鲆遗传力育种值
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i lishaeformis)精子诱导的雌核发育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细胞及其分子遗传学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该研究运用紫外灭活的翘嘴红鲔(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精子刺激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卵子进行雌核发育,并于0-4℃冷水刺激条件下获得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在此基础上,于细胞遗传学(DNA含量测定、染色体数目检测及性腺发育观察)及分子遗传学水平(微卫星分析)研究了雌核发育团头鲂的细胞生物学以及遗传学性状。结果表明,雌核发育团头鲂DNA含量与普通团头鲂一致(2n=48),其外形特征与对照组极为相似,且均为雌性,为团头鲂性别决定方式(XY型)提供了细胞遗传学依据。同时,微卫星结果表明,在普通团头鲂、雌核发育团头鲂及翘嘴红鲴3个群体中共扩增出63个等位基因,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均显著低于亲本,即经过一代雌核发育,雌核发育团头鲂基因纯合度显著高于普通团头鲂和翘嘴红鲐,已达到快速建立纯系的目的,且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与普通团头鲂群体遗传距离接近,即雌核发育为母系遗传。该研究为团头鲂遗传选育及品系改良提供了遗传材料。
陶敏宋祯彦肖军刘少军罗凯坤邹拓谜王军刘维胡婕赵如榕刘筠
关键词:冷休克雌核发育团头鲂生物学性状
牙鲆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的遗传特性分析
2013年
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有丝分裂雌核发育后代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并将其与同一母本的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普通二倍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有丝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可分为两部分,即纯合子(Mitotic-A)和杂合子(Mitotic-B);Mitotic-A、Mitotic-B、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二倍体(MGD)和牙鲆普通二倍体(ND)的平均纯合度分别为1.000 0、0.328 4、0.252 1、0.183 3,4个群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707 1、0.874 8、0.894 0、0.660 2,子代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546 0、0.792 1、0.836 6、0.675 9,这表明Mitotic-A与Mitotic-B具有完全不同的遗传特征;MitoticB在poli110TUF、poli1906TUF位点纯合个体所占的比例较高(34.10%、73.86%),而MGD在这两个位点全部表现为杂合(0、0),Mitotic-B在poli1490TUF、poli1498TUF位点纯合个体所占的比例较小(10.23%、9.66%),而MGD在这两个位点全部表现为纯合(100%、100%),这说明诱导方式不同,重组交换的结果则不同。研究表明,Mitotic-B与MGD虽然都是杂合子,由于诱导方式不同,导致其遗传特征也不同。
许丹丹刘永新王桂兴刘奕王玉芬刘海金
关键词:牙鲆微卫星杂合子
红鲫(♀)×鲤(♂)杂交鱼的胚胎染色体组倍性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红鲫属于鲤科、鲤亚科、鲫属,染色体数目为2n=100,核型为22m+34sm+22st+22t;鲤属于鲤科、鲤亚科、鲤属,染色体数目为2n=100,核型为22m+34sm+22st+22t。已有研究表明,红鲫(♀)×鲤(♂)杂交第一代(F1)和第二代(F2)为二倍体,F2能产生染色体数不减数的配子,在第三代(F3)中形成四倍体鱼。通对F1和F3进行胚胎染色体制片,在染色体水平上探讨红鲫和鲤远缘杂交的多倍体发生途径及F2产生不减数配子的潜能。结果表明,F1混合胚胎都为二倍性胚胎,没有发现单倍性和多倍性胚胎,但F3混合胚胎中则有染色体数为100,150,200甚至300的染色体分裂相,推测F2生殖细胞发生了一次或多次染色体数加倍,产生了二倍性和更高倍性的配子,它们结合形成了不同倍性的F3胚胎。实验证明双亲基因组大小及核型相似的鲫鲤远缘杂交第一代不发生多倍化,但获得的二倍体杂交后代能产生不减数配子,在F3中产生多倍体鱼。
张纯刘少军李涛刘筠
关键词:远缘杂交
多倍体生物研究进展被引量:28
2012年
多倍体是含有3套或3套以上完整染色体组的生物体,在动植物中广泛存在,是物种发生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的动植物基因组测序结果及相关分子系统学、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支持物种在演化过程中经历过全基因组复制的观点.多倍体的稳定性依赖于其形成后发生的基因组快速重组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变化;多倍体的形成及其二倍体化过程是物种长期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倍体可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其中,通过远缘杂交形成能产生不减数配子的杂交生物体,导致其后代染色体加倍,是快速、高效的形成多倍体的途径之一.可育多倍体的形成不仅促进了物种间的遗传物质交流,丰富了物种多样性,而且为多倍体育种奠定了基础.对多倍体生物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动植物多倍体育种在生产上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宋灿刘少军肖军何伟国周毅覃钦博张纯刘筠
关键词:多倍体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
沙蚕快速培育半滑舌鳎雌性亲鱼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于2012年4月11日至2012年10月3日通过对半滑舌鳎雌性亲鱼投喂沙蚕等鲜活饵料进行强化培育后,结果发现,半滑舌鳎雌鱼生长极快,性腺发育时间提前,产卵期延长,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等显著提高,亲鱼产卵后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半滑舌鳎亲鱼经过4个月强化培育后,A组(实验组)平均体重由1.25 kg增至1.85 kg,净增重和日增重分别为0.6 kg和4.92 g/d,明显高于B组(对照组)的0.34 kg和2.79 g/d;截至产卵前,A组中198条亲鱼有118条性腺发育成熟,成熟率为59.60%,而B组仅有67条性腺发育成熟,成熟率为33.84%;A组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产卵后仅有11条死亡,死亡率为9.32%,相反B组有28条亲鱼产卵后死亡,死亡比例高达41.79%,比A组高出32.47%;A组亲鱼性腺于5月26日开始发育,比B组提前了19 d,于9月10日开始产卵,比B组提前了6 d。A组产卵期为24 d,比B组延长了13d;A组亲鱼平均产卵量和平均上浮卵量分别为411.3 mL和263.2 mL,分别高出B组60.6 mL和71.2 mL,且A组平均上浮率(80.97%)明显高于B组(67.65%);A组和B组平均受精率分别为60.37%和47.29%,A组比B组高出13.08%,A组平均孵化率为53.28%,B组为22.40%,A组是B组的2.38倍。两组畸形率都较低,分别为2.36%和4.73%,但A组畸形率不足B组一半。
李仰真刘洋刘洋范彩霞王天姿李仲明李庆华陈松林
关键词:半滑舌鳎沙蚕产卵量受精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