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项目(2005018)

作品数:16 被引量:60H指数:6
相关作者:杨波杜英关方霞焦红亮胡炜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项目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间充质干细胞
  • 14篇干细胞
  • 14篇充质干细胞
  • 9篇羊膜间充质干...
  • 6篇细胞
  • 6篇间充质
  • 5篇人羊膜间充质...
  • 4篇羊膜
  • 4篇分化
  • 3篇脑损伤
  • 2篇增殖
  • 2篇人脐
  • 2篇人脐血
  • 2篇人脐血间充质...
  • 2篇人羊膜
  • 2篇神经生长
  • 2篇神经生长因子
  • 2篇神经元
  • 2篇神经元样
  • 2篇脐血

机构

  • 16篇郑州大学
  • 16篇郑州大学第一...
  • 4篇河南省红十字...
  • 4篇深圳市北科生...
  • 3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河南省肿瘤研...
  • 1篇郑州市第二人...

作者

  • 16篇杜英
  • 16篇杨波
  • 15篇关方霞
  • 11篇焦红亮
  • 7篇胡炜
  • 6篇宋来君
  • 5篇李祥生
  • 5篇李远
  • 4篇李建斌
  • 4篇常克亮
  • 4篇马建
  • 3篇王公平
  • 3篇曾光伟
  • 2篇李国栋
  • 2篇单泓
  • 2篇郭亚男
  • 1篇迟连凯
  • 1篇史辛艺
  • 1篇徐虹
  • 1篇阮丽荣

传媒

  • 1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1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从人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s)、体外培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定向诱导能力。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肝素抗凝,分离单个核细胞。用DMEM/F12培养基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分别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获取MSCs,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尼氏体染色;取扩增2、5、7代的MSCs,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estin表达和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记。结果诱导扩增后的MSCs尼氏体染色阳性,第2、5、7代MSCs的nest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2±3.2)%、(34.6±2.7)%、(11.3±3.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原代细胞无表达,而在2、5、7代MS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4±2.3)%、(21.78±3.1)%、(40.7±3.4)%。结论人脐血MSCs具有神经干/祖细胞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徐虹马希峰阮丽荣杨波杜英
关键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后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1例被引量:3
2010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成肝干细胞及肝细胞,从而参与肝结构和功能的修复和重构。目的:进一步验证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后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硬化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骨穿采集自体骨髓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单核细胞培养4d后经肝动脉插管将其移植入肝脏。移植后4周观察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观察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结果与结论: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患者移植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移植前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分别为29.43g/L,2378.5U/L,47.4%,112.78U/L,79.36U/L,17.91s,2.01g/L。移植后4周分别为33.30g/L,2866.5U/L,55.8%,79.01U/L,56.37U/L,16.26s,2.35g/L。移植后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果表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培养后植治疗可使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中晚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
焦红亮杨波关方霞李建斌詹三华杜英胡祥迟连凯梁硕史辛艺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硬化
干细胞贴膜治疗脊髓损伤被引量:4
2009年
背景:目前人们较多采用的成体干细胞移植,移植方式多形成再次损伤,且体内神经元分化的效率不高。目的:在以往分步诱导分化高效获得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基础上,制成干细胞贴膜,观察其贴敷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10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酶、化学法制作膜样基质;分离培养、扩增羊膜间充质干细胞,BrdU标记,调整部分细胞浓度为1×1011L-1成细胞悬液备用。余分步诱导并制成干细胞贴膜。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88只,体质量220~250g,以自制打击器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模型成功后6h,抽签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22只。干细胞贴膜组:在T11进行椎板切除术,打开硬膜充分显露损伤脊髓,止血,将干细胞贴膜贴敷在损伤脊髓表面,手术显微镜下固定于硬膜,分层缝合肌肉皮肤;细胞移植组:损伤脊髓头尾端移植1×1011L-1细胞悬液共5μL,余同上;基质组:贴敷膜样基质在损伤脊髓表面,余同上;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并打开硬膜。主要观察指标:术后第1天及其后1周1次共10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术后2,4,6周观察移植细胞存活及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突触素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①运动功能检测:各组BBB积分在4周及以后达到稳定,以10周时BBB评分12及以上为重要的恢复指标,则干细胞贴膜组为100%,细胞移植组为33%,基质组和对照组仅为17%。斜板实验的顺位实验,干细胞贴膜组第10周时的角度与第4周相比有显著改善(P=0.027),而同组同时间点的BBB分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86)。②干细胞贴膜组和细胞移植组远端损伤边缘BrdU阳性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89)。干细胞贴膜组BrdU阳性细胞多呈神经元形态,细胞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多呈小胶�
胡炜关方霞杨波杜英马建李祥生胡祥焦红亮李远
关键词:脊髓损伤体内分化突触素
Fe3O4纳米化颗粒标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合适条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Fe3O4纳米化颗粒是近来发现的活体示踪剂,由于其毒性可导致标记细胞死亡,寻找合适的浓度进行细胞标记已成为活体示踪的关键。实验以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靶点,探讨Fe3O4纳米化颗粒标记的合适条件。方法:实验于2007-08在郑州大学完成。①细胞来源及颗粒: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由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杨波教授自健康产妇胎盘羊膜中提取,产妇对实验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Fe3O4纳米颗粒由美国Sigma公司生产,商品名:菲立磁,批号094k0788。转染剂多聚左旋赖氨酸购自大连宝生生物公司,批号033K4351。②实验方法:向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10%胎牛血清、20μ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DMEM/F12培养基,置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达80%~9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取传至第3代的细胞,放入含DMEM/F12培养基的10mL培养瓶中,密度调整为1×109L-1。设立3组:单纯Fe3O4组分为4个亚组,即向培养基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20,30,40,80mg/L的Fe3O4纳米颗粒;Fe3O4+多聚左旋赖氨酸组分为4个亚组,即向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上述终浓度Fe3O4纳米颗粒后,再加入1.5mg/L多聚左旋赖氨酸;培养基对照组,仅加入DMEM/F12培养基。各组细胞标记12h后,均更换为DMEM/F12培养基培养3周。③实验评估:分别于标记后12h、36h、1周和3周,普鲁士蓝染色检测Fe3O4纳米颗粒进入细胞情况,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结果:①Fe3O4纳米颗粒标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终浓度为20mg/L的Fe3O4纳米颗粒细胞标记率为60%,终浓度为30,40,80mg/L的Fe3O4纳米颗粒细胞标记率均为100%。单纯Fe3O4组可见少量蓝染的Fe3O4纳米化颗粒分散于细胞浆内,Fe3O4+多聚左旋赖氨酸组蓝染颗粒明显增多,部分聚集成团。②标记后细胞活性测定:与培养基对照组比较,当Fe3O4终浓度为20,30mg/L时,单纯Fe3O
王公平杨波关方霞杜英常克亮宋来君胡祥曾光伟
关键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FE3O4
不同途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外伤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通过不同途径移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损伤大鼠,比较脑损伤大鼠行为学的改善,为脑损伤治疗选择有效的移植途径。方法:制作80只Wistar大鼠脑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为单纯脑损伤大鼠,共20只;治疗组分为尾静脉移植组(A组)、侧脑室移植组(B组)、脑损伤区移植组(C组),每组20只,均给与植入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采用NSS评分法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脑损伤区移植组大鼠行为学改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移植组分别与尾静脉移植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尾静脉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区移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是治疗脑损伤大鼠的有效途径。
王公平杨波关方霞杜英常克亮宋来君胡祥曾光伟
关键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脑损伤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的行为学和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背景:研究发现APP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密切相关。β-淀粉样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基因突变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能破坏β-淀粉样蛋白的动态平衡,从而引发或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产生和发展。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10在郑州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和河南省中医药治疗研究院完成。材料:健康剖宫产产妇志愿捐献的羊膜,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提供。APP转基因鼠29只,PCR技术鉴定转APP-基因小鼠9只,作为正常组;转APP+基因小鼠20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对照组,10只/组。方法:无菌条件下体外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将细胞浓度调整为1×109L-1,经尾静脉注入0.5mL至细胞移植组小鼠体内;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入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组小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主要观察指标:采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小鼠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及在平台象限的时间,刚果红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内β-淀粉蛋白的表达。结果:定位航行试验中,移植前与正常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对照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2周细胞移植组小鼠逃避潜伏期与正常组基本相似(P>0.05),但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空间探索试验中,移植前后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及其在平台象限的时间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个月,正常组未见或仅见极少量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细胞移植组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能促进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空间定位及学习记忆能力的提高,且减少小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
李祥生关方霞李国栋郭亚男杨波杜英胡祥胡炜焦红亮李远
关键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神经行为学Β-淀粉蛋白阿尔茨海默病
不同保存时间人羊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比较被引量:4
2008年
背景:以往利用羊膜提取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多将注意力放在新鲜的羊膜标本上,由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对羊膜进行保存是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目的:实验拟比较从不同保存时间人羊膜标本中分离培养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进行的细胞对照观察,于2007—01/200802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和生物工程系完成。材料:正常剖宫产的健康产妇志愿捐献的羊膜12份,孕38周,检测乙肝5项、HCV、HIV、梅毒等其他相关传染性指标均呈阴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将每份新鲜完整的羊膜平均分成3组,即新鲜1h组、4℃放置24~36h组、4℃放置48~60h组。将3组标本剪碎,胰蛋白酶-胶原酶联合消化,过滤后收集单细胞悬液,以2×10^8L^-1密度接种,加入含胎牛血清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DMEM/F12培养基,贴壁法纯化扩增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生长曲线。取第3代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①3组标本消化后都含有多种单个细胞成分,呈圆形、菱形、短梭形、多角形,细胞折光性良好,此外还有多个上皮细胞聚集所成的细胞团。接种后1-3d各组细胞均为潜伏期:4~7d新鲜1h组与4℃放置24~36h组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增殖活跃,细胞数目呈指数级递增,4℃放置48~60h组仍处于潜伏期;7d后前两组细胞已铺满瓶底,4℃放置48~60h组刚开始指数级递增。②各组细胞神经元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巢蛋白均呈阳性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呈阴性。各组细胞CD29,CD44均呈阳性表达。结论:保存时间在60h内的人羊膜都可以分离出具有增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但36h内的羊膜标本所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快的增殖能力。
常克亮关方霞杨波杜英李祥生宋来君胡祥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羊膜增殖
不同来源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混合培养被引量:2
2011年
背景: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但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干细胞增殖的数量不足。目的:为了获得足够数量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的生长情况及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的分化情况。方法:将两个不同胎盘来源的羊膜分离培养、混合,采用细胞分离和培养技术获取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后传代培养,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化。当细胞传至第3代时,随机取培养的6份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半量)为A组,6份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半量)为B组,将A、B组各剩余的半量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混合为C组。3组细胞浓度均为1.0×107L-1。以活细胞计数和MTT比色法比较3组细胞扩增数量,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巢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混合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之间有互相促增殖的作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可朔性,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可表达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巢蛋白。
王兆福焦红亮李建斌单泓郑文迪谷晨熙杜英关方霞杨波
关键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增殖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SD大鼠按改良Allen′s打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假移植组和移植组,每组30只。于脊髓损伤后1周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3组大鼠分别于损伤后第1 d、3 d、1周及移植后1 d、3 d、1周、2周、4周采用BBB评分法对行为学进行评价。并于移植后1 d、3 d、1周、2周、4周分批处死,切片观察Brdu标记的细胞能否迁移到损伤区。结果:脊髓损伤后第1 d,3组实验动物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皆为0分;细胞移植1周后移植组动物BBB评分为5.6±0.6,对照组和假移植组动物BBB评分分别为5.3±0.4和5.2±0.6;细胞移植2周后移植组、假移植组和对照组BBB评分分别为11.3±0.9、6.4±0.5和6.5±0.8;4周后3组实验动物评分分别为13.4±0.9、8.3±0.6和8.5±0.7;在损伤部位出现了Brdu标记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结论:经静脉移植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迁移到损伤区并对脊髓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马建杨波关方霞胡炜焦红亮杜英宋来君胡祥
关键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静脉移植BBB评分
两份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及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被引量:7
2008年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但在临床中发现干细胞培养细胞增殖的数量不足。目的:观察两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的生长情况,以及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设计、时间及地点:于2007—01/10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完成以细胞为对象的对照观察性实验。材料:健康分娩产妇自愿捐献的脐血60~180mL。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以密度梯度法获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化。当细胞传至第3代时,随机取培养的6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半量)为A组,6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半量)为B组,将A、B组各剩余的半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混合为C组。3组细胞密度均为1.0×10^4L^-1。主要观察指标:以活细胞计数和MTT比色法比较3组细胞扩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巢蛋白的表达。结果:活细胞计数和MTT比色检测显示,将两份不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后,细胞贴壁比单份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快(P〈0.05),增殖也非常快(P〈0.05)。3组细胞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均表达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巢蛋白,并且巢蛋白阳性表达率无差别(P〉0.05)。结论:混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之间有互相促增殖作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表达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巢蛋白。
焦红亮杨波关方霞李建斌杜英单泓胡祥胡炜马建满勇赵林娜段艳丽
关键词:脐血分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