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810019)

作品数:10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新全李东清陈炜晗张昌林罗承选更多>>
相关机构:枣庄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4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政治
  • 4篇政治教育
  • 4篇治教
  • 4篇思想政治
  • 4篇思想政治教育
  • 4篇教育
  • 3篇社会
  • 2篇思想政治教育...
  • 2篇青年
  • 2篇青年学
  • 2篇青年学生
  • 2篇宗教
  • 2篇消极
  • 2篇教育接受
  • 1篇大学生
  • 1篇代人
  • 1篇当代青年
  • 1篇当代青年学生
  • 1篇当代人
  • 1篇当前大学生

机构

  • 8篇枣庄学院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刘新全
  • 3篇李东清
  • 2篇陈炜晗
  • 1篇罗承选
  • 1篇张昌林

传媒

  • 2篇思想政治教育...
  • 2篇枣庄学院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人生存方式的嬗变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调适
2013年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调适必须以当下人的生存方式为依据,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使当代人的生存方式从对单位的身份依附性生存向对市场的契约自主生存转化,从身份本位的生存向能力本位生存转化。按照社会成员之生存与政治体系之结合的亲疏,可以将当下人的生存方式归纳为:体制人、社会人、边缘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调适,应该按照单位教育的强化,组织教育的嵌入与普及,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的承载教育,以中心向边缘辐射与累积的途径进行。
刘新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调适
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生成的历史及逻辑考察
2015年
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的生成经历了四个阶段: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的萌芽阶段;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时期的深化阶段;探索科学世界观时期的突破阶段;构建科学世界观理论体系时期的形成阶段。这四个阶段是一个逐步深入和科学化的过程。
陈炜晗
关键词:逻辑
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其对策被引量:8
2012年
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影响,主要作用机理是"乘虚"、"攻心"、"抢占",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其消极影响是主要的。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之影响机制主要是偏斜其接受方向、挤占其接受时空,或引发对接受行为的直接抗拒。对此,需要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加社会实践教学以及管控大众传媒与网络,以实现对社会思潮影响的弘利遏弊。
刘新全
关键词:社会思潮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生
公民身份与民主陀螺——共和主义的视角及其启示被引量:1
2012年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目标,但如何使之良性运转起来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在,共和主义的复兴和公民身份议题的回归为化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思路。在共和主义看来,公民身份意味着政治自由、宪政共和国、积极参与、公民美德和公民教育,共和主义关于公民身份的这种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理解,对于克服过分强调消极自由和个人权利的自由主义弱势民主无疑具有重大的价值,对于改善国人对公民身份的认识,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促进民主强健运转起来,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张昌林
关键词:公民身份共和主义
论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在发生机制被引量:4
2016年
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发生过程中,其内在机制主要是主体需要驱动机制、角色预期—理性选择机制、情境感受—感性选择机制以及意义他者—社会比较机制。其中主体需要驱动机制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发生的主导性机制,不经过主体需要这一内在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就不可能发动并展开;而角色预期、情境感受与社会比较机制则持续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发生过程产生影响,这三种机制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体需要驱动机制的延伸与补充。
刘新全
关键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论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在马克思新世界观探索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7年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探索新世界观的中心线索。向黑格尔哲学和革命民主主义转变时期,马克思把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为哲学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历史就是哲学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时期,马克思研究了人的本质与社会形式(组织)之间的关系,认为历史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过程;转向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时期,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历史就是人与社会相互生成的过程。在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探索中,人与社会关系思想科学化的过程,就是其历史观科学化的过程。
陈炜晗陈恒通
论全球化条件下宗教因素在我国对外交往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2年
宗教的政治性、国际性和跨民族性等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对外交往与宗教的密不可分性,但宗教因素在我国对外交往中既有维护国家利益和团结、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等积极作用,又有助推境外敌对势力假宗教之名进行渗透等消极作用。因此,要辩证认识宗教及其社会角色,发挥其在国家对外交往中的积极影响。
李东清
关键词:宗教因素对外交往消极影响
论全球化条件下宗教国际交往的社会情缘及其对我国的现实启示被引量:3
2014年
当代空前活跃的宗教国际交往既体现了宗教对国际事务影响的广泛性,也反映了宗教的社会影响的特殊性和其社会角色的复杂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并探讨了这一特殊现象对我国当前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启示。
李东清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状况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行为—过程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状况进行评估,能够依据行为发展逻辑推演出行为结果。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在接受前提上需求旺盛,但诱因呈"供有缺失";在接受动机上多为素质与发展,但功利色彩浓厚;在认识环节上知识性认知丰富,但价值性认知模糊;在情感环节上积极正向,但理性基础不足;在意志与践行环节上有效转化不足;在接受结果上有信念坚定与信仰多元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诱因呈现不足与接受者对接受之价值的经验欠缺是最重要的致因。
刘新全罗承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试论当代中外宗教交往的社会角色及中国的应对态度被引量:1
2016年
当代中外宗教交往既促进了国内外宗教的交流往来,也多方位展示了其承担的社会积极角色。但由于某些敌对势力也把中外宗教交往作为实施其阴谋的媒介或渠道,因而某些中外宗教交往又扮演了社会消极角色。特别随着后冷战时代的到来,某些中外宗教交往扮演的社会消极角色愈加复杂,其造成的社会消极影响更是越来越不容忽视。主要探讨了当代中外宗教交往两类社会角色的基本表现及我国的应对态度等问题。
李东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