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669) 作品数:13 被引量:94 H指数:5 相关作者: 王素萍 魏俊妮 冯永亮 王效军 李铁钢 更多>> 相关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 太原市传染病医院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太原地区HBV宫内传播的基因型分布及传播特征 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了解太原地区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孕妇及新生儿HBV基因型分布及宫内传播特征。方法 采集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 ,无菌分离血清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nPCR RFLP)方法鉴定HBV基因型。结果 16 2例HBsAg阳性孕妇中 ,HBVDNA阳性 6 3例 ,其中B基因型 5例 (7.9% ) ,C基因型 5 0例 (79.4 % ) ,未能分型 8例 (12 .7% ) ;16 4例 (2对双胎 )新生儿中HBVDNA阳性 2 4例 ,其中B基因型 1例 (4.2 % ) ,C基因型 2 1例 (87.5 % ) ,B、C混合型 1例 (4.2 % ) ,未能分型 1例 (4.2 % )。新生儿HBV基因型与母亲基本一致。结论 太原地区HBV感染的孕妇及新生儿中 ,C基因型占绝对优势 ,宫内传播过程中HBV基因型基本保持不变。 李淑珍 王素萍 史晓红 魏俊妮关键词:基因型 聚合酶链反应 PBMC转运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关系 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引起宫内传播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双重原位杂交(DISH)技术检测54名谷胱甘肽-S-转移酶M1基因(GSTM1)缺失型的新生儿(其母该基因为表达型)PBMC涂片中GSTM1和乙型肝炎病毒DNA。结果54名新生儿PBMC涂片中检出孕妇GSTM1信号34人,占62.96%;检出乙型肝炎病毒信号18人,占33.33%,检出2者双阳性信号15人,占27.78%。且母-胎PBMC转运与新生儿PBMC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统计学关联(χ2=9.96,P=0.002)。结论孕期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PBMC可通过细胞转运途径导致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 王效军 王素萍 李铁钢 冯永亮 李淑珍 魏俊妮 史晓红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HBsAg阳性孕妇细胞转运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了解HBsAg阳性孕妇细胞是否可进入胎儿血循环,探索母儿细胞转运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关系。方法 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 specficPCR ,AS PCR)和半巢式PCR(hemi nPCR)技术扩增新生儿外周血中母亲-S -DNA ,判定母儿细胞转运。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 儿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结果 以谷胱甘肽转移酶(GST)M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作为母亲的特异性等位基因,检测4 2对信息病例对中2 6例(6 1. 90 % ,2 6 /42 )新生儿发生了母 儿细胞转运。母 儿细胞转运、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BVDNA阳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8 .4 0 (1 .4 2~4 9. 74 ) ,8. 78(1 .2 3~6 2 . 6 9)。结论 母 儿细胞转运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重要原因,PBMC可能介导HBV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魏俊妮 王素萍 冯丽萍 双杰玉关键词:宫内感染 等位基因 PBMC HBV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综合评价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和引文检索作为补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信息。采用RevMan 4.2完成Meta分析过程。结果经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有10篇,孕妇HBeAg阳性、孕妇HBV DNA阳性的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10.23(6.92~15.14)、11.86(8.09~17.40)。其他因素未显示与HBV宫内感染相关。结论孕妇HBeAg阳性、孕妇HBV DNA阳性与HBV宫内感染高度相关,是HBV宫内感染主要的危险因素。 魏俊妮 王素萍关键词:乙肝病毒 宫内感染 META分析 孕妇新生儿外周血单核细胞HBV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HBV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孕妇和新生儿PBMC中HBVDNA ,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PBMCHB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新生儿PBMCHBVDNA的总检出率为 32 5 % (4 0 / 12 3) ,其中PBMCHBVDNA阳性孕妇新生儿PBMCHBVDNA阳性率 78 38% (2 9/ 37) ,高于PBMCHBVDNA阴性孕妇新生儿 12 79% (11/ 86 )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5 0 712 ,P <0 0 0 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PBMCHBVDNA阳性为新生儿PBMCHBV感染的危险因素 (OR =2 4 5 3,7 92~ 6 7 0 1)。结论 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PBMC中有 32 5 %存在HBVDNA ,新生儿PBMC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PBMCHBVDNA阳性 。 王效军 王素萍 李铁钢 冯永亮 魏俊妮关键词:外周血单核细胞 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1 2005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胎盘HB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51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HBV标志物及其新生儿血清HBsAg;PCR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的HBV DNA;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PBMC HBV DNA阳性、胎盘HBV感染等73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151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151例新生儿中,血清HBsAg阳性5例,血清HBV DNA阳性29例,PBMC HBV DNA阳性36例,HBV标志物任一项阳性57例,宫内感染率为37.8%(57/151).(2)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PBMC HBV DNA阳性、胎盘HBV感染比值比(OR)分别为2.25(1.08~4.72)、2.69(1.26~5.73)、4.63(1.70~12.62).(3)胎盘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OR为4.24(1.22~14.69).(4)新生儿PBMC HBV DNA阳性的危险因素为孕妇PBMC HBV DNA阳性,OR为24.53(7.92~76.01).结论孕妇PBMC和血清HBV DNA阳性及胎盘HBV感染为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孕妇PBMC HBV DNA阳性可能是形成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素萍 李铁钢 魏俊妮 史晓红 李淑珍 冯永亮 王效军关键词:宫内感染率 HBSAG阳性孕妇 血清HBSAG DNA阳性 母-儿细胞转运在HBV宫内感染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索HBsAg阳性孕妇细胞是否可进入胎儿血循环,HBV通过细胞转运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机制。方法以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由太原市传染病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各123例为研究对象。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和半巢式PCR(heminPCR)方法检测母儿细胞转运。结果以GSTM1、ACE基因作为母亲的特异性等位基因,收集到42对信息病例对,其中26例新生儿发生了母儿细胞转运,占61.90%(2642);母儿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显著相关(χ2=8.58,P<0.01);母儿细胞转运与新生儿PBMCHBVDNA显著相关(χ2=10.10,P<0.01)。结论母儿细胞转运是HBV宫内感染的一个原因,PBMC可能介导HBV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魏俊妮 王素萍 冯丽萍 双杰玉关键词:宫内感染 HBV PCR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状况。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新生儿外周血HBsAg;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DNA;选择性聚合酶链反应(sPCR)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三项指标任一项阳性即判定为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结果HBsAg阳性孕妇血清HBV-DNA阳性率为43.1%(53/123),PBMCHBV-DNA阳性率为30.8%(37/123);新生儿血清HBsAg阳性率为6.5%(8/123),HBV-DNA阳性率为19.5%(24/123),PBMCHBV-DNA阳性率为26.0%(32/123)。新生儿任一项阳性者50例,合计宫内感染率40.6%(50/123)。结论检测PBMCHBV-DNA对血清中HBV-DNA检测进行补充,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宫内HBV感染的状况。 魏俊妮 王素萍 解良娟 双杰钰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阳性 孕妇 新生儿 外周血 乙型肝炎病毒 产前诊断 114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PBMC感染HBV的状况 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了解HB sA 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PBM C HB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114例孕妇和新生儿PBM C涂片中HBV DNA。结果:114例HB sA 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PBM C 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28.07%(32/114)和32.46%(37/114);HB sA g阳性孕妇与其新生儿之间的PBM C HBV感染存在一致性(K app a=0.52,P<0.01)。结论:证实HB sA g阳性孕妇与其新生儿之间的PBM C HBV感染存在一致性。 王效军 王素萍 李铁钢 冯永亮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原位杂交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人类TH01基因遗传多态性 2004年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群体人类(HUM)TH01的遗传多态性,获得这类群体相应多态位点的遗传学数据。方法非抗凝血样采自123对无血缘关系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群体,蛋白酶K法提取模板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模板DNA后,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银染显色分析。结果HBsAg阳性孕妇群体HUMTH01基因座观察到6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为TH01*6=0.1138、TH01*7=0.2439、TH01*8=0.0732、TH01*9=0.4472、TH01*9.3=0.0691及TH01*10=0.0610;HBsAg阳性孕妇新生儿观察到6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为TH01*6=0.0732、TH01*7=0.2398、TH01*8=0.0894、TH01*9=0.4797、TH01*9.3=0.0813及TH01*10=0.0366。结论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群体HUMTH01的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均符合哈温(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且两群体的遗传多态性分布差异无显著性,与中国汉族TH01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魏俊妮 王素萍 解良娟 双杰钰关键词:TH01 新生儿 孕妇 HBSAG阳性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 基因遗传 遗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