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ZD108)

作品数:19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邱业祥姜哲赵倞杨慧林李丽琴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大学牛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理雅各
  • 4篇经文
  • 4篇JAMES
  • 3篇翻译
  • 2篇导言
  • 2篇译解
  • 2篇儒家
  • 2篇文化
  • 2篇经典翻译
  • 2篇TAO
  • 2篇TE
  • 2篇TRANSL...
  • 2篇CONFUC...
  • 1篇道德经
  • 1篇道教
  • 1篇动词
  • 1篇动词性
  • 1篇性善
  • 1篇性善论
  • 1篇雅各

机构

  • 13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河南大学
  • 2篇牛津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苏黎世大学

作者

  • 3篇姜哲
  • 3篇赵倞
  • 3篇邱业祥
  • 2篇李丽琴
  • 2篇杨慧林
  • 1篇李丽琴
  • 1篇张爽
  • 1篇雷阿勇
  • 1篇南宫梅芳
  • 1篇费乐仁
  • 1篇韦宁

传媒

  • 7篇基督教文化学...
  • 3篇人文杂志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国际汉学
  • 1篇孔子研究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祥林嫂的“疑惑”与鲁迅的终极之思--一种文化神学的视域被引量:5
2014年
引言 “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当这一问题作为《祝福》主题诠释的问题被提出时,它其实为我们理解《祝福》本文,划定了其意义方向得以规定的问题视域。在这一诠释视域中实现的每一次理解,女人再嫁的问题、失去孩子的悲哀、信仰的悖论或启蒙的失败等等,均可被看视为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与此同时,《祝福》意义的丰富性也在这一次次不同的理解的变迁中得以表现。
李丽琴
关键词:祥林嫂神学文化《祝福》丰富性
理雅各对“仁”的译解及其与“经文辩读”的贯通被引量:2
2013年
理雅各在对《论语》的译解中,将"仁"视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而且在与基督教文化的参照下强调了"仁"所包含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对于作为"仁之方"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理雅各的译解更是开显出了自我与他者共在的可能的哲学意涵,这一意涵可以进而与当代西方思想中的"经文辩读"进行对话,因为它们都包含着"解中心"、"互为他者"、进而"自我他者化"的丰富可能性。而理雅各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译解本身事实上已经具有了中西之间"经文辩读"的特质,强调道德实践的"仁"恰恰被理雅各用来作为基督教新教自我更新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
邱业祥
关键词:理雅各自我他者
论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对儒家还报原则的批评
2014年
在英译《中国经典》中,理雅各曾先后两次论及孔子的伦理观念远不及基督教的标准的问题,其立论的重要依据,就是孔子在《论语·宪问》章对"以德报怨"的回避及对"以直报怨"的肯定。在此,我们以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对于儒家的还报原则的批评为线索,辨析基督教与儒家在"以德报怨"和血属复仇等问题上的不同观念,以及双方对于仇怨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等问题,并尝试透过德国神学家蒂里希对于"公正"的不同层次的界定,厘清这两大传统在同样以"公平正直(justice)"为根基的前提下,二者的还报原则之所以产生分歧的原因。
李丽琴
关键词:理雅各
“经文辩读”与“诠释的循环”被引量:8
2012年
西方学界的"经文辩读"必然涉及一系列根本的诠释学命题,将"经文辩读"从亚伯拉罕传统内的宗教对话扩展到中西之间,传教士对中国经典的译解活动则堪称最为典型的案例。要破解其中"意义的确定性"和"文化身份"之难题,就必须彻底摆脱"建构性主体"与"投射性他者"的话语逻辑;而"诠释的循环"以及"不可能的可能性"恰好可以为目前的"经文辩读"理论提供必要的补充;传教士在译解中国经典过程中的身份游移,西方概念既为中国思想"命名",又使中国思想进入西方概念系统的悖论,则是在多元处境中重新理解价值共识的生动经验。
杨慧林
理雅各英译“崇德辨惑”辨--以哲学诠释学的视域被引量:2
2012年
在哲学诠释学的视域中,理雅各英译《论语》的选词问题,就是理解本身的问题。理雅各以delusions释"崇德辨惑"之"惑",使"惑"之意义在由本文内容所传介的意义域之内,获得了一种人性论意义上的理解,从而诠释了圣人"所辨何惑"的问题;以first principles释"主忠信",实则举本统末,不仅立积徳之基,而且定辨惑之方。在翻译之外,理雅各以"他者"身份对中国经典的理解,一方面使得圣人言语显出一种特有的新活力;另一方面,经由这样一种新的"互视"和"交谈"模式,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在世界历史和思想谱系中的位置。
李丽琴
关键词:理雅各哲学诠释学
作为“补充”的“译名”--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中的“上帝”与“圣经”之辨被引量:4
2012年
理雅各对儒家经典及道家文献的翻译与注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作为一名新教传教士的理雅各,其翻译与诠释并未超越自身的理解视域。在此前提之下,应重点关注理雅各对"帝"或"上帝"以及"经"或"圣经"的译名翻译问题。通过对"God"、"Bible"、"Scripture"和"Canon"以及"经"和"圣经"的词源学考查及辩读,一方面可以寻绎出这些概念在其各自的文化语境中不断被"补充"与"替换"的"踪迹",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中西经文互译的过程中揭示出这一作用如何体现于理雅各的翻译与诠释之中。
姜哲
关键词:理雅各上帝圣经
“何以译诗”与“诗何以译”——以来华传教士的西诗译介为例被引量:2
2017年
在来华传教士的翻译活动中,既有《诗经》的西译,也有西方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的中译。其中不仅凸显着文化相遇的互动过程,可能也包含着一系列悖论。以传教为使命的西方译者,在教化冲动、差会监管以及种种"赞助者"的推助之下,用中文选译西方的诗歌,如何才能通过受众的再度选择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翻译研究之所以必然触及诠释学的根本问题,或可由此得以解说。
杨慧林
关键词:传教士译诗译经
理雅各《道德经》译解中“以心见心”之辨被引量:1
2017年
17世纪以来英国翻译理论家倡导译者要与原作者达成一种"情感认同"。理雅各承袭了此翻译思想,在翻译中国典籍尤其是艰涩的文本时屡屡强调要与原作者"以心见心"。然而理雅各的价值取向和学术旨趣与道家传统的出入,使得恪守"忠实"原则的理雅各在通向"心灵融通"之境时倍感艰难,故而在"以意逆志"中,通过对前人注解的权取转换,于经意和不经意间给《道德经》译文带进了基督教意识,成就了其"道家文本"言外和言内的微妙张力,为后人留下了足够的诠释空间。
雷阿勇
关键词:道德经理雅各解经经典翻译
《坛经》译介对越南陈朝禅学思想的影响——以陈太宗为例
2017年
越南佛教受中国佛教、特别是惠能大师的南宗禅影响非常明显。在越南的李朝末、陈朝初时期,《坛经》思想通过多种途径传到越南的僧众和道俗流传之中。越南禅学家巧妙地接受并创造性地继承,使得越南禅既与中国禅意蕴相通,又带有自身的特色。本文着重对越南陈朝禅学予以梳理,并由此分析《坛经》的"自性""佛性"等基本思想对陈太宗思想的影响,探讨该朝佛教的思想特色。
阮友贤
关键词:坛经禅学越南佛教
《道教文本》译序
2011年
在《东方圣书》第三卷序言中,我曾说过,为了展现道教的学说系统,我会呈上老子《道德经》(公元前6世纪)、《庄子》(公元前3、4世纪间)及《太上感应篇》三份译文;也许还会附上一些道教系统内的其他重要作品。如今这两卷书到了读者手中,多年前许下的诺言,总算得以践行。本书包含上述三部作品的详细译文,且在附录里收录了四篇道教短论;林西仲对庄子某些篇章的分析;书中一些举足轻重的故事的列表;两位最优秀的中国学者的两篇文章,一篇写于586年,
理雅各赵倞
关键词:JAMESEDITIONSTAOTETRANSLATION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