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9082762)

作品数:10 被引量:125H指数:6
相关作者:杨保贾晓鹏王海兵康淑媛刘晶晶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气候
  • 3篇树轮
  • 3篇气候变化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2篇气候因子
  • 2篇颗粒物
  • 1篇低频
  • 1篇悬浮颗粒物
  • 1篇圆柏
  • 1篇云杉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变化
  • 1篇植被演化
  • 1篇沙尘
  • 1篇石笋
  • 1篇树轮记录
  • 1篇树轮宽度
  • 1篇树轮年表
  • 1篇水库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6篇杨保
  • 4篇贾晓鹏
  • 3篇王海兵
  • 2篇康淑媛
  • 2篇刘晶晶
  • 1篇李春海
  • 1篇唐领余
  • 1篇杨伦庆
  • 1篇邵亚军
  • 1篇贺敏慧
  • 1篇陶士臣
  • 1篇黄凯
  • 1篇史锋

传媒

  • 8篇中国沙漠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河西地区大气沙尘成分及影响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河西地区是中国西北干旱区沙尘暴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之一,由沙尘暴引起的较高浓度的TSP严重污染城市空气质量。1999—2001年监测资料表明,河西走廊城市空气中TSP含量年平均值在沙尘事件和非沙尘事件期间的比率约为4~8倍。通过对2001年冬春季13次沙尘暴特征的统计分析,表明该区沙尘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沙尘暴持续时间在1~3 d之间;②沙尘暴过程中的主导风向为NNW、NW和WNW;③1 h平均最大风速约为15.0 m·s^-1,TSP最高含量约为62.53 mg·m^-3。沙尘颗粒表面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地壳元素SiO2、Al2O3、Fe2O3、CaO、MgO、K2O、Na2O和TiO,而其中的微量元素Cu、V、Pb、Zn和As主要来源于工业尾矿及其他人为污染物。
贾晓鹏王海兵
关键词:沙尘总悬浮颗粒物河西走廊
大型水库运行下内蒙古河道泥沙侵蚀淤积过程被引量:17
2009年
通过1954—2000年黄河泥沙资料分析,黄河内蒙古河段侵蚀淤积过程对上游水库运行的响应主要表现为:①盐锅峡和三盛公首先将黄河输沙能力由7.33 kg.m-3降为6.27 kg.m-3,使内蒙古河道由自然淤积状态转变为侵蚀下切状态,小于0.1 mm泥沙侵蚀速率高于大于0.1 mm泥沙淤积速率,河道发生粗化现象;②)刘家峡和青铜峡水库将黄河输沙能力降为3.91 kg.m-3,促使黄河河道中大于0.01 mm泥沙淤积速率大于小于0.01mm泥沙侵蚀速率,使内蒙古河道发生粗化淤积现象;③龙羊峡水库将黄河输沙能力进一步降为3.48 kg.m-3,加剧黄河内蒙古河道淤积现象,大于0.01 mm泥沙和小于0.01 mm泥沙均呈现出淤积状态,淤积速度与黄河上游无水库运作时的自然状态相似。
王海兵贾晓鹏
关键词:水库泥沙
青藏高原南部南木林地区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被引量:7
2011年
树木年轮定年准确、连续性强、分辨率高,并且易于获取复本,已经成为过去气候变化重建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分析青藏高原南部南木林地区大果圆柏的树木年轮宽度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发现树木生长季前期的温度与树木径向生长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而夏季温度与树木径向生长呈负相关关系;年总降水量(上年7月到当年6月)是当地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相关系数为0.66(P<0.01),表明南木林地区树轮宽度变化可以指示该地区年总降水量变化。南木林树轮年表(1560—2008年)的突变检验结果显示,该年表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1627年和1829年左右的突变点,表明南木林地区降水量在过去499a间经历了两次突变。对树木年轮标准化年表的功率谱分析表明,南木林树轮记录具有150a、100a、75a、60a、50a以及3.7a和3.06a的显著周期,其中3.7a和3.06a周期可能与ENSO有关。
刘晶晶杨保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因子
近550年来青藏高原中部植被演化与气候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普若岗日冰芯中的花粉和氧同位素记录,高分辨率恢复了青藏高原中部过去500多年来的植被演变和气候变化历史.通过分析冰芯中花粉记录与现代气象观测数据的相关关系,指出草原和草甸成分的植物花粉的百分比之和可作为夏季温度变化的良好代用指标,而花粉中莎草科/(禾本科+蒿属)[Cy/(G+A)]和草甸植物花粉/草原植物花粉(M/S)比值可作为湿度变化的代用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冰芯δ18O值及冰川积累量,探讨了过去500多年来研究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指出1450~1640AD主要发育荒漠植被,气候表现为寒冷特征.1640~1915AD总体上以暖干气候为主,荒漠面积减小,草原植被范围扩张.1915~1980AD气候稍变冷变湿,草原植被范围缩小,而荒漠植被扩大.1980~2002AD气候暖干,荒漠植被范围急剧减小,主要发育草甸草原植被.提供了藏北地区第一个长达500多年的高分辨率的冰芯花粉记录.
杨保唐领余李春海邵亚军陶士臣杨伦庆
关键词:冰芯花粉记录植被变化气候变化青藏高原
甘肃省南部两种云杉树种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采自甘肃省南部莲花山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和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 Mast.)两组不同树种的树轮样芯共计113个样本,通过对两组树木年轮宽度标准年表的统计特征的分析得出:两组树轮宽度年表的平均敏感度和标准差的变化基本相同,但是紫果云杉信噪比的值要高于青海云杉,说明不同树种包含的气候信息强度不同。两组树轮宽度指数与临洮气象站多年逐月降水量、平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组树轮宽度指数对气象要素的响应并不完全一致,紫果云杉树轮宽度指数与逐月极端最高温度的相关系数值大于青海云杉,说明这一气候信号在紫果云杉上体现得更加显著。因此,在使用树木年轮进行古气候重建时,应当考虑树种对树轮宽度与气候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两组树轮宽度指数与气候要素以及帕尔默干旱指数(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的季节组合和年均相关性都不显著,所以两组树轮年表不足以用于气候重建。通过与邻近区域的4条树轮年表对比,发现本文两条树轮年表的低值时段与邻近年表记录的20世纪20年代的干旱事件发生的年代一致。
康淑媛杨保
关键词:青海云杉紫果云杉树轮宽度气候因子
沙尘事件对兰州河谷大气环境PM_(10)的影响被引量:21
2011年
利用1999—2001年兰州河谷大气中空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结合河西地区沙尘事件频次,分析了兰州河谷大气环境PM10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源于河西地区的沙尘暴对兰州市空气中PM10含量有重要影响,PM10浓度在冬春季较高,在夏季较低。1985—2001年16a来河西走廊中东部沙尘事件年均约为37.6d,兰州河谷年均沙尘事件约为24.4d,两者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R=0.67,P=0.003)。2001年兰州河谷1h平均沙尘PM10浓度统计分析显示:PM10含量大于1.0mg.m-3的峰值,主要由河西地区沙尘暴过程引起,而PM10含量0.5~1.0mg.m-3之间的峰值,主要由工业污染物SO2、NOx及颗粒物的排放引起。要长期有效地改善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不仅要科学地制定本地污染物的减排措施,还要考虑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
贾晓鹏陈开锋
树轮记录的小冰期以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被引量:45
2012年
小冰期气候为评估现代气候变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背景。本文主要依据树轮资料,同时结合现代仪器观测记录,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小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首先分析了高原的温度变化。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温度变化基本同相位变化,没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乌兰树轮序列是青藏高原的冬半年(9~4月)温度代用指标;利用6条指示夏季或暖季温度变化的树轮序列合并形成的新序列可指示高原春季-夏季(3~8月)温度变化;依据RCS(区域曲线标准化)方法建立的昌都树轮序列,能够反映整个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同季节的温度重建序列均显示17世纪和18世纪20~70年代是高原小冰期气候寒冷的时期,而18世纪初,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中期的气候较温暖,且均显示20世纪末期气候的快速增暖事实。其次,从重建的亚洲区域夏季PDSI(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网格化数据集中提取42个网格点数据,分析了过去700年(1300~2005A.D.)高原的湿度变化。发现前3个特征向量代表了高原过去湿度变化的主要空间模态,与利用器测降水记录展开的EOF模态基本一致,表明主导高原干湿变化时空差异的物理过程是稳定的,不随时间而变化;近700年来高原南北部湿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最显著的差别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高原北部存在明显的变湿趋势,而高原南部却恰恰相反,呈现逐渐变干的趋势;近700年来高原南部的干湿变化有超前于高原北部的趋势。
杨保
关键词:小冰期青藏高原温度变化
土壤表面划痕与颗粒碰撞磨蚀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在沙漠地区,风蚀作用可以导致土壤表面破碎,土壤表面的性质不同,破碎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划痕方法在测量土壤表面的比研磨能量上具有较好的效果,使用通用微型摩擦计(UMT)测量沙土、沙壤土、粉沙壤土、壤土,粉沙粘壤土和粉沙粘土6种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表面相对磨蚀能量和相对表面硬度,发现土壤表面相对硬度对土壤表面相对磨蚀能量有很大的影响。对沙土,沙壤土、粉沙壤土、壤土、粉沙粘壤土和粉沙粘土6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表面进行了颗粒碰撞磨蚀试验,结果表明,土壤表面的碰撞磨蚀速率与碰撞颗粒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土壤平均颗粒大小的2.6次方成正比,而与土壤表面相对磨蚀能量的1.5次方成反比,与土壤相对硬度的1.7次方成反比。
贾晓鹏王海兵
关键词:划痕磨蚀
祁连山中段树木年轮低频气候信息提取方法探讨被引量:6
2012年
对现有的区域曲线标准化方法(RCS)进行改进,提出区域生长曲线标准化方法(Regional Growth CurveStandardization,RGCS),以尽多保留树轮序列中的低频气候信息。利用祁连山中段的树轮样本,分别建立了STD、RCS和RGCS年表,并将RGCS年表与STD、RCS年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RGCS年表保留低频信息能力最强,RCS年表次之,STD年表则相对较弱,且RGCS年表有着更好的对温度信号的响应能力。
黄凯杨保
关键词:祁连圆柏树轮年表气候变化
北半球千年温度集成重建所使用的代用序列述评——以石笋为例
2012年
充分掌握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是分析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为了重建近2 000a的全球(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度时空格局,Mann使用了1 209条代用序列。主要评价Mann等在重建中世纪暖期以来(公元800年以来)全球(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度时空格局时,所使用的46条代用序列中的8条石笋序列。其中北半球的序列(6条)要多于南半球的序列(2条)。通过对所选石笋序列的文献检索和科学评估,认为Mann等最初选用的8条石笋序列和筛选后剩余的6条石笋序列并非都代表温度信号,其中只有两条序列是原作者认为代表温度信号的,代表降水量信号的序列要多于代表温度信号的序列。所以Mann等选用这些序列重建温度有待商榷。由于石笋代用指标本身的复杂性,其气候指示意义仍然存在争议。
康淑媛杨保史锋刘晶晶贺敏慧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温度重建石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