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5032)

作品数:25 被引量:469H指数:15
相关作者:何光碧顾清源师锐屠妮妮肖递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省气象局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低涡
  • 11篇暴雨
  • 7篇青藏
  • 7篇青藏高原
  • 7篇高原低涡
  • 5篇降水
  • 4篇切变
  • 4篇切变线
  • 4篇暴雨过程
  • 3篇西南低涡
  • 3篇夏季
  • 3篇相互作用
  • 3篇大暴雨
  • 2篇低空
  • 2篇低空急流
  • 2篇低温雨雪
  • 2篇中尺度
  • 2篇中尺度对流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四川暴雨

机构

  • 18篇中国气象局成...
  • 17篇四川省气象局
  • 3篇云南大学
  • 2篇国家卫星气象...
  • 2篇巴中市气象局
  • 1篇雅安市气象局
  • 1篇内江市气象局

作者

  • 16篇何光碧
  • 11篇顾清源
  • 10篇师锐
  • 6篇屠妮妮
  • 3篇肖递祥
  • 3篇高文良
  • 3篇青泉
  • 2篇祁生秀
  • 2篇周春花
  • 2篇肖红茹
  • 1篇黄楚惠
  • 1篇曹杰
  • 1篇陈茂强
  • 1篇王华荣
  • 1篇肖玉华
  • 1篇王瑾
  • 1篇陈功
  • 1篇徐会明
  • 1篇陈永仁
  • 1篇张利红

传媒

  • 9篇高原气象
  • 6篇高原山地气象...
  • 3篇气象
  • 3篇暴雨灾害
  • 2篇气象科技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引发强降水过程的数值试验被引量:2
2010年
以2008年7月20-22日一次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例,利用MM5中尺度模式进行数值试验,分析冷空气和南北风强度变化对低涡维持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伴随的强降水过程的影响,探讨高原低涡发展维持机制和降水发生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冷空气势力强弱较南北风场变化对降水落区和强度、低涡维持和发展,以及涡区物理量特征都有着更大的影响。适度的冷空气入侵有利于低涡的维持与发展,而过强的冷空气入侵,不利于辐合上升运动的维持,并降低大气的饱和程度,使高原低涡强度迅速减弱,过程降雨量明显减少。
何光碧屠妮妮高文良
关键词:冷空气强降水
一次伴有高原低涡和热带气旋活动的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被引量:14
2019年
为了进一步考察持续性暴雨发生机制,针对2010年7月下旬川、陕、甘地区的一次持续暴雨过程,应用MICAPS资料,FY-2E辐射亮温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NCEP每6 h 1°×1°分辨率的分析资料,主要分析了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暴雨直接影响系统-高原低涡、热带气旋、中尺度对流系统、冷暖平流等对持续性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1)本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在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由纬向型转为经向型,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东退西进,热带气旋登陆西行,高原低涡东移受阻,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生消的有利条件下。(2)高原低涡与热带气旋相互作用使两者移速减缓,涡区切变流场加强,正涡度平流输送使低涡加强与维持。(3)低涡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使降水期间涡区呈现较强的正涡度和辐合上升运动,降水最大值出现时间对应辐合上升运动最强时,降水过程中对流层中低层为垂直正螺旋度,有利于低涡系统维持和降水持续,垂直正螺旋度大值区及出现时间对强降水发生及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性。(4)对流层低层暖平流输送使暴雨区能量持续积累,同时也使暴雨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生肖不断,降水得以发生和持续。
何光碧肖玉华师锐
关键词:持续性暴雨高原低涡热带气旋中尺度对流系统
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被引量:64
2009年
利用2000—2007年共计8年的逐日08:00和20:00 500 hPa高空资料,结合地面降水资料和TRMM资料,对高原低涡切变线进行了普查分析,获得了对高原低涡切变线活动的一些新的认识。(1)在青藏高原上,切变线活动比低涡活动更活跃。(2)21世纪初的8年间,低涡、切变线出现个数最多的在6月,最少的在9月。2002年和2006年分别是高原低值系统相对活跃和相对不活跃的年份。2006年川渝持续的高温干旱可能与高原低值系统活动不活跃有关。(3)低涡、切变线生成的源地分析表明,高原低涡、切变线主要出现在海拔高度较高和地形坡度陡峭的地区,高原加热和陡峭地形的动力作用可能是低涡、切变线形成的原因之一。(4)高原低涡、切变线不易移出高原。低涡移出,主要是伴随低涡切变线过程东移。(5)低涡、切变线经常相伴或相继出现,对高原及高原以东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何光碧高文良屠妮妮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
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发展机制动力诊断被引量:46
2009年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物理量计算,并结合地面和探空气象资料以及卫星探测资料,从动力学角度分析2008年7月19—22日和2007年7月29日—8月1日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演变机制,获得低涡东移发展或减弱的一些特征和机理认识。研究结果表明,低涡东移过程中,正涡度东传特征明显。低涡东移过高原后呈维持加强趋势,表现为低涡过高原前,深厚的正涡度层配合深厚的上升运动,以及对流层中低层较强的辐合;低涡过高原后,正涡度强度增加,对流层中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增大,对流层中高层的辐散增加。而低涡东移后呈减弱趋势,表现为正涡度强度、垂直上升速度较东移发展低涡要弱;低涡过高原后,正涡度强度减弱,整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减弱明显。低涡东移过高原,与低涡发展密切相关的正涡度带的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动力机制主要受控于总涡源的发生、发展与减弱。辐合辐散流场维持发展,对总涡源有较大影响,对低涡维持发展有重要作用;地形的动力作用使其大地形后的背风坡更易低涡发展;涡区附近及以北盛行偏北气流有利于低涡发展;垂直涡度输送不利于对流层中低层低涡加强。分析还表明,冷空气触发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是低涡发展的重要机制;冷暖空气交汇导致辐合流场的维持和加强,是低涡得以维持和加强的重要因素。
何光碧高文良屠妮妮
关键词:高原低涡温度平流潜热释放
2007年7月川东北连续3场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被引量:51
2008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上旬四川东北部连续出现的3场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动力结构、水汽输送和热力不稳定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前2场区域性大暴雨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和巴尔喀什湖冷涡两个长波系统稳定少动的阻塞环流形势下,第3场局地性大暴雨发生在环流调整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快速东撤导致对流云团在东移过程中迅速减弱消亡;(2)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低空偏南风急流的维持为连续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和持续的能量供应,3场暴雨的中心均出现在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水汽辐合中心的巴中地区;(3)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前2场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期间,从地面到高层形成了"辐合—辐散—辐合—辐散"接力式上下大气运动的动力结构,大气层结处于高能和对流不稳定状态,且有冷空气触发,大暴雨发生在能量锋区偏向暖区一侧。
肖递祥顾清源祁生秀黎家全
关键词:暴雨副热带高压低空急流水汽输送热力条件
夏季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切变线的动力、热力特征分析被引量:27
2011年
利用1979-2009年NCEP 2.5°×2.5°月平均资料及2000年以来的1.0°×1.0°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高原切变线的平均动力和热力特征、不同行星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横切变线特征和高原竖切变线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的500hPa横切变线处于高原上相对暖湿区中,辐合上升运动与正涡度带吻合;不同行星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横切变线,其风场分布有较大差异,温度场特征也明显不同;合成的平均竖切变位于狭窄、浅薄的辐合与正涡度带上,切变线上上升运动特征与湿特征非常明显。
何光碧师锐
关键词:青藏高原切变线
高原切变线研究回顾被引量:17
2013年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半个多世纪以来高原切变线特征,切变线形成的大尺度背景场,切变线维持移动机制,切变线与其它系统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切变线对降水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高原切变线研究存在着许多薄弱的地方,在降水的不同阶段切变线起着怎样的作用,切变线活动对我国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切变线的云系特征,冬季切变线活动特征及对天气的影响,切变线的东移机制,切变线与不同层次,不同纬度,不同尺度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何光碧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被引量:20
2008年
针对2007年7月8~10日四川盆地南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逐小时红外云顶黑体亮度温度结合地面加密雨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暴雨是由西南低涡内几个中尺度对流云团连续生消造成的,在其开始阶段有一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沿基本气流方向强烈发展,此阶段云团虽发展旺盛,但由于雨团随系统移动较快,并未造成洪灾。此云团减弱后,低涡环流仍维持并少动,又依次触发了3个中尺度对流的生成,这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逆基本气流向SSW方向缓慢移动,造成的降水落区集中,中心雨强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导致了暴雨洪涝的产生。强降水位置对于前向传播系统,一是在其发展的前端,二是在冷云中心的略偏后的位置,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成熟之前发展最剧烈时,而后向传播的低涡云团强降水主要在冷云中心附近,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发展最旺盛(冷云中心TBB最低)时。
陈茂强顾清源汪延波青泉
关键词:西南低涡特大暴雨MCCMCS
基于FY-2C卫星资料估算四川地面降水方法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应用2006年6月6日00时(北京时)至7日06时四川地区的自动站降水资料和FY-2C静止卫星红外亮温资料,共3854对样本,分析发现1小时内的最低红外亮温和红外亮温增量两因子能很好地表征地面1小时累计降水量,且能有效地进行四川地面1小时降水估算,并由此建立了估算降水方法。通过对2006年8月27日13—19时,2006年8月28日04—16时两个时段估算降水结果的初步检验来看,其均方根差都小于2.0mm,随着最低亮温的增加,其均方根差也越小。由此可见,基于FY-2C静止卫星1小时内最低红外亮温和亮温增量来估算四川地面1小时降水是可行的,且效果较好。
王华荣朱小祥徐会明顾清源
关键词:红外亮温降水估算
2008年7月14—15日川西暴雨过程的温度层结变化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2008年7月14—15日,四川盆地西部"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在非典型热力条件下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其天气形势及温度层结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偏南气流及其风速脉动对暴雨产生具有重要作用。(2)暴雨开始于850hPa θse下降及大气层结为弱稳定的非典型热力条件下,但700hPa θse突增使得700—500hPa对流性不稳定层建立,从而利于对流运动发展;暴雨过程后期,因850hPa和700hPa θse急剧下降和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大,对流上升受到明显抑制。(3)低层θse锋区和水汽辐合对强降水具有指示意义,暴雨落区位于850hPa和700hPa θse锋区前沿,降水中心位于水汽汇合中心附近。
肖递祥顾清源祁生秀
关键词:暴雨地震灾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