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BA702B01)

作品数:48 被引量:450H指数:12
相关作者:张铁梅曾平周智广王抒杜建玲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4篇糖尿
  • 34篇糖尿病
  • 27篇2型糖尿
  • 27篇2型糖尿病
  • 17篇动脉
  • 11篇代谢
  • 11篇代谢综合
  • 11篇代谢综合征
  • 11篇综合征
  • 10篇动脉粥样硬化
  • 10篇糖尿病患者
  • 10篇病患
  • 9篇血管
  • 7篇动脉内
  • 7篇胰岛
  • 7篇中膜
  • 7篇2型糖尿病患...
  • 6篇多态
  • 6篇多态性
  • 6篇胰岛素

机构

  • 17篇北京医院
  • 10篇中南大学湘雅...
  • 8篇大连医科大学...
  • 6篇北京理工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5篇卫生部北京老...
  • 4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中国科学院软...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2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湖南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卫生部
  • 1篇衢州市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1篇张铁梅
  • 11篇曾平
  • 10篇周智广
  • 9篇王抒
  • 8篇白然
  • 8篇杜建玲
  • 8篇孙明晓
  • 8篇唐炜立
  • 7篇迟家敏
  • 7篇汪耀
  • 7篇李昌臣
  • 6篇罗森林
  • 6篇蒋蕾
  • 6篇巴颖
  • 6篇刘玉华
  • 5篇陈小燕
  • 5篇陈峰
  • 5篇孙丽鹏
  • 5篇冯琼
  • 5篇刘志文

传媒

  • 10篇中国糖尿病杂...
  • 6篇中华老年医学...
  • 4篇中华内分泌代...
  • 3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计算机工程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中华糖尿病杂...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计算机应用研...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9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8篇2004
  • 3篇200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脉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早期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研究——CDCPSⅠ期及Ⅱ期研究中156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其中女性698例,40.9%)行B超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并通过对血压的测量,分析血压及不同脉压(PP)对颈动脉IMT的影响,同时分析内膜增厚组(IMT≥0.8 mm)与内膜正常组(IMT<0.8 mm)血压和PP水平有无差异结果(1)合并高血压组与不合并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IMT显著增厚[高血压组(0.76±0.15)mm,非高血压组(0.74±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2)直线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19548)、BMI(r=0.07252)、LDL(r=0.06523)、SBP(r=0.11173)、DBP(r=0.05962)、PP(r=0.10592)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3)以PP 50mm Hg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脉压≥50mm Hg组颈动脉IMT(0.77±0.14)mm较脉压<50mm Hg组(0.74±0.15)mm显著增厚(P=0.0006);即使在非高血压患者,脉压≥50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4)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增厚(P=0.046);在<60岁的患者脉压≥50 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5)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显著增厚(P=0.008)(4)颈动脉IMT≥0.8 mm组SBP、PP均较IMT<0.8 mm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01和0.002),而两组间DBPIMT增厚组(78 2±9.8)mm Hg,正常组(79.1±10.0)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PP与颈动脉IMT的正相关性与SBP相近,而强于DBP。对于PP≥50mm Hg的患者要尽早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邱蕾孙明晓蒋蕾汪耀迟家敏郭立新于冬妮李慧潘琦王晓霞鲜彤章
关键词:高血压脉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4.5算法在2型糖尿病分类规则建立中的应用被引量:21
2004年
基于大量实测数据 ,将数据挖掘C4.5算法引入 2型糖尿病的数据处理之中 ,建立了多条有效规则 ,通过测试其患病与未患病的平均正确识别率达 97%。重要的是建立的这些规则同医学上的认识基本一致 ,可以说这些规则的建立为解释糖尿病发病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程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为建立
罗森林成华顾毓清张铁梅曾平陈峰
关键词:2型糖尿病C4.5算法数据挖掘
那格列奈-OGTT测定LADA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胰岛β细胞功能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 以那格列奈 (N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方法评估LADA患者及其一级亲属(FDR)胰岛 β细胞功能。 方法  9例正常人 1周内先后行NG OGTT、精氨酸刺激试验和普通OGTT ,测定各时点的胰岛素和血糖水平。观察NG OGTT中胰岛素净增值与血糖净增值的比值 (ΔI/ΔG)和精氨酸刺激试验中急性期胰岛素释放 (AIR)的相关性 ,比较NG OGTT和普通OGTT的差异和关联。 10例FDR行NG OGTT和普通OGTT ,LADA和 2型糖尿病 (DM)患者各 9例仅行NG OGTT ,比较 4组研究对象在NG OGTT中的早期相胰岛素释放和胰岛 β细胞储备功能 ,并用HOMA公式评估胰岛素抵抗。 结果  (1)NG OGTT中胰岛素释放速率 (IRR)最高点为糖负荷后 3 0min ,且该时点的ΔI3 0 /ΔG3 0 与精氨酸刺激试验的AIR呈正相关 (Rs =0 .674,P <0 .0 5 ) ;NG OGTT中各时点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和胰岛素释放倍增值均高于普通OGTT(均P <0 .0 1)。 (2 )LADAFDR在NG OGTT中ΔI3 0 /ΔG3 0 (2 3 .0± 13 .2 )mU/mmol和 3 0min处IRR (1.3± 0 .8)mU·L-1·min-1均低于正常 (P <0 .0 5 ) ,而HOMA IR指数高于正常 (2 .2± 0 .7vs 1.5± 0 .7,P <0 .0 5 )。 (3 )LADA和 2型DM患者的HOMA IR指数分别为 (2 .9± 0 .9和 5 .0± 3 .4) ,均高于正常 (1.5± 0 .7) (2型DM >LADA >
杨琳周智广黄干
关键词:LADAOGTT一级亲属
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
2011年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T2DM)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用超声检测血管内径的变化。结果 T2DM伴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SAS)与不伴SAS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hsCRP水平与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成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血浆hsCRP水平与T2DM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呈显著负相关。
宁洁唐炜立周智广冯琼刘玉华周卫东刘志文
关键词:2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高敏C反应蛋白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5
2003年
目的 分析与老年人 2型糖尿病 (DM)有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 横断面调查法调查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的老年人 3 939例 ,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危险因素以及代谢异常的聚集数与DM的相关性进行分析。DM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 7 0mmol/L或有糖尿病现患史。 结果 本调查共检出 487例糖尿病患者。统计结果显示DM家族史、年龄、血压、腹围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与DM独立相关 ,OR(95 %CI)分别为 3 74(2 90~ 4 83)、1 0 3(1 0 1~ 1 0 5 )、1 16 (1 11~ 1 2 1)、1 0 2 (1 0 1~ 1 0 3)和 0 5 8(0 41~ 0 84)。随腹部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TG)、低HDL C这 4个代谢紊乱指标在个体内聚集数目的增加 ,DM的危险性亦逐渐增大。 结论 除遗传和年龄因素外 ,多个代谢紊乱指标的聚集与DM密切相关 ,控制代谢综合征对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曾平李淑葵杨宏云张毅王抒佟之复朱力华张铁梅
关键词:2型糖尿病老年人
血脂康胶囊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调节及抗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血脂康胶囊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的调节及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无大血管病变、血脂轻度异常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201例,随机分为血脂康治疗组(治疗组)108例和非血脂康治疗组(对照组)93例,在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给予血脂康治疗,所有患者治疗期均为22个月。结果随访22个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下降16.02%,5.93%,17.0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髂、股动脉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差值百分比[(-0.42±21.13)%和(1.34±24.25)%;(5.03±23.79)%和(2.13±22.61)%;(2.95±31.55)和(1.50±23.0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髂动脉内膜增厚的例数较治疗组明显增多(34例和22例,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组三酰甘油的下降百分比与髂动脉内膜增厚者减少独立相关(P〈0.01)。结论血脂康胶囊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有调节作用,并可能与改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有关。
孙明晓汪耀迟家敏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在2型糖尿病初诊患者内脏脂肪组织的表达水平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研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3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BMI正常的2型糖尿病初诊组(CDM组)和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初诊组(ODM组),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临床指标,并以Western印迹法测定内脏脂肪组织中PTP-1B的表达水平。结果:ODM、CDM组较对照组已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但前两者胰岛素抵抗程度无明显差异,PTP-1B表达水平在上述3组逐渐降低(36.53±14.82,11.57±1.89,3.39±0.94);并且校正年龄和性别后PTP-1B表达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0.67,P<0.01)。结论:PTP1B表达升高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关系密切;但PTP-1B的表达不仅与胰岛素抵抗因素相关,同时还受肥胖等因素的影响。
王淼邹大进侯炯张嘉
关键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2型糖尿病内脏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肥胖
复方丹参滴丸对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599例病程1年以内的2型糖尿病病人在强化降糖、降压、降脂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组(296例)和对照组(303例),比较干预2年后...
蒋蕾孙明晓迟家敏汪耀
关键词:2型糖尿病复方丹参滴丸动脉内中膜厚度
文献传递
北京市特殊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特点调查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用国际糖尿病联盟新标准定义代谢综合征(MS),分析北京市社区人群MS患病特点。方法以14343例20岁及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结果MS的男女患病率各为17.0%和19.0%,年龄标化后为15.0%和13.2%。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的趋势以50岁以下最明显,50岁以上男性患病率超过25%,女性超过30%。除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家族史外,MS与吸烟正相关,与文化程度负相关。结论及早发现和控制MS对预防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曾平张毅朱雪峰王抒张铁梅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
多因素干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多因素干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平行、开放的前瞻性研究,对14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以强化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干预达标措施,探讨多因素干预以及代谢综合征评分的变化对6年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结果多因素干预1年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综合征总评分改善(P<0.01),干预1年后代谢综合征评分仍≥2分者,6年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于0~1分者(P<0.05);干预1年后仍有2分者,6年后74.1%(20/27)发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仍有3分者100%(6/6)发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年龄、性别校正后,干预1年后代谢综合征总评分为干预6年时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9,95%CI1.19~3.01,P<0.01);且干预1年后是否有中心性肥胖为干预6年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OR=2.45,95%CI1.19~5.07,P<0.05)。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代谢因素的干预效果可预测其长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而中心性肥胖是促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肖扬李兴钟慧李玉萍陈小燕冯琼唐炜立刘石平周智广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