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152)
- 作品数:19 被引量:263H指数:8
- 相关作者:周尚意成志芬戴俊骋唐顺英张瑞红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 记忆空间表达及其传承研究——以北京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被引量:26
- 2016年
-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记忆空间,与非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区别之一是它承载着更多的集体记忆。这个集体不但是居住或工作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人,还包括居住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外的人们。在这个逻辑下,城市才能将纳税人的钱投入到历史文化保护区上。以北京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为案例研究区域,分析了权威性和非权威性记忆空间、集体和个人记忆空间的表达和传承,分析了这两种空间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方案制定的参考意义和局限。文章用地理学的尺度转换理论解释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最后基于非表征理论,提出在历史文化保护区记忆活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打通权威记忆素材和个体记忆素材之间的界线,这样才能为个体记忆上升为集体记忆铺平道路。
- 周尚意成志芬夏侯明健
-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区北京文化传承
- 发掘地方文献中的城市景观精神意向——以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被引量:4
- 2016年
- 文化传承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是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对城市景观的描写融入了作者对景观的美学感受、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等抽象文化,因而可以作为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参考。本文借助列斐伏尔三个空间的概念,梳理了什刹海地区的地方文献,分析了文人的空间想象和审美体验,结合城市规划实践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地方文献提供给什刹海景观规划的精神文化内核是文人的家乡情怀和自然观;第二,地方文献为什刹海景观规划提供了两类特殊的文化空间表征形式——空间联想和空间关联;第三,什刹海地区的景观规划应保护与上述两类空间表征相对应的实体要素,并在关键地点设立标志物,通过意景—意境转换等具体手法,让景观成为场所想象的依托,让保护区的文化传承具有更深厚的精神内核。
- 周尚意
-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区景观规划
- 多种文学地理学研究路径的交汇——以什刹海地区文学作品分析为例被引量:1
- 2016年
- 文学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学科分支,由于国内外研究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者主要来自文学和地理学,所以有学者强调文学地理学为交叉学科。暂搁置学科属性的讨论,从目前发表的研究来看,由于研究者学科训练的背景不同,对文化地理学的定义或理解不同,目前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展现出不同的研究路径。即便是受过文学学科训练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研究路径。这是否意味着文学地理学会呈现多研究路径并行的现象,甚至是分裂的可能?目前学者研究文学地理的路径大致有景观、区域和地方三种,分析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文学作品,其结果便可回答这个问题。该案例研究的结论为:第一,地理学有不同视角,因此导致文学地理学有不同研究路径;第二,三种主要研究途径的共同目标是发掘地方景观之美。
- 周尚意刘晓凤
-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
- “乡愁”研究的文化地理学视角被引量:26
- 2015年
- "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很有必要依据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框架、核心概念、基本理论,梳理、分析地理学者如何在乡愁研究中提出自己的视角和观点。本文采用经验主义的方法,最终建立一个文化地理学视角的乡愁研究框架。该框架是用尺度、距离、移动性刻画乡愁的空间性;用身体感知、情感记忆和文化建构分析乡愁的地方性;用对自己、对他者、对自然的三个道德评价维度,评判留住乡愁的空间实践是否成功。
- 成志芬周尚意张宝秀
- 关键词:乡愁道德评价文化地理学
- 浅析节事活动与地方文化空间生产的关系——以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节事活动为例被引量:36
- 2015年
-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采取实地景观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的节事活动与地方文化空间生产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在空间生产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及节事文化空间的"第三空间"性质。研究表明:第一,政府在节事活动中占绝对的权力地位,以行政和财政手段投入节事活动,从而赋予实体空间新的文化符号意义,进而实现空间的再生产。第二,政府努力创造非排他的消费条件,从而使得人们公平地享受节事活动这一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机制下空间再生产中的不公平性。第三,该区域的节事活动努力营造观念与实践、自我与他者融合的"第三空间",使空间具有自下而上的再生产活力。第四,与历史密切联系的节事活动增强了历史街区独特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资本。从结论延伸出两个建议:第一,区域性节事活动的策划组织人应将节事活动与本区域的历史植根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地区实体空间恒久且独特的文化软资产。第二,强化个体日常社会实践和抽象文化符号的联系,加强个体对本区文化形象的理解,从而达到认同。
- 周尚意吴莉萍张瑞红
- 关键词:节事活动文化意义
- 北京市老字号企业的空间集聚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近年来,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空间角度出发,梳理清代北京老字号的空间集聚;采用GIS空间分析和Crime Stat热点分析,刻画出北京现存老字号的空间集聚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两个时期的变化。研究发现,一是清朝时期的老字号已经在内外城均有集聚,大致有9个主要的集聚区;二是现存的老字号可以划分出15个主要集聚区,下含3个传统高等级商业中心、3个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区和9个地区级商业中心;三是从清代至今,北京市老字号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降低,集聚所依托的商业街区等级有所降低。对于老字号的空间发展,提出城市空间规划重视老字号的区位问题、政府采用多样化的老字号空间扶植政策等建议。
- 田燕周尚意
- 关键词:老字号企业
- 影响纽约曼哈顿商住混合度变化的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在不同长度的时期内,影响城市商业与居住混合程度(RCR)变化的因素不同。本论文以美国纽约市规划局和美国统计局等提供的数据为支撑,分析了2003年到2010年美国纽约市自下曼哈顿到上曼哈顿的南北剖线上,商业和居住建筑面积的比例(商住比)以及变化趋势,并与4个影响因素的变化作对比,它们是城市空间格局、可达性、经济景气程度和家庭收入。结论是在这段时期,经济景气程度的变化对纽约此地区RCR的变化影响明显。此结论对中国大都市的短期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殷秀梅周尚意唐顺英付晏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基于不同文化概念认知的地方泛文化产业实践
- 2016年
- 现有文化产业概念不清晰和范畴不明确,造成地方文化实践已经远远超过既有文化产业的统计标准范畴,呈现出'泛文化产业'的现象。本文认为泛文化产业的产生是由于对文化概念不同的认知造成的,并分析了历史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科技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产业六种主要的泛文化产业实践,从地理学角度探讨泛文化产业实践之于地方的必要性、在县域及以下尺度集聚的必然性以及文化产业知识的传播的转化过程,最终提出针对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戴俊骋
- 关键词:文化产业
- 关于“乡愁”的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评价被引量:47
- 2015年
- "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故关于乡愁的研究与地理学密切相关。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引人们的空间实践。文化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则是从文化上理解和评判空间和地方的现象。本文分析立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以及由之派生的道德地理学。本文从空间和地方两个维度分析乡愁的背后的道德,并列举了较为成功的乡愁实践案例。归纳出的结论有三:第一,乡愁的道德具有大小、距离、移动性的空间维度。第二,乡愁的道德具有身体层面、经验层面和社会建构层面的地方性质。第三,无论是空间道德评价还是地方道德评价,都在回答对自己、对他者、对自然的态度,在评判留住乡愁的空间规划实践是否"合理"。本文最后提出了文化地理学关于乡愁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的分析框架,以供读者讨论。
- 周尚意成志芬
- 关键词:乡愁道德
- 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以“学科树”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被引量:67
- 2014年
- 梳理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需要说明近年代表性的研究课题或著述与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之间的关系。1990-2005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主要从五个文化地理学主题开展研究。然而这五个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十分清晰,也没有说清主要概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首先搭建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方和区域",文化地理学的目标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地方"的形成机制。本文将这个研究目标作为文化地理学"学科树"的主干,此外建立了"层间关系"和"尺度转换"两个分支,它们是探究地方性的两类方法。本文其次将文化地理学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分别挂在主干和两个分支上,并努力呈现出主要概念和理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揭示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进程。本文最后用"学科树",分析了中国大陆主要文化地理学研究者自己提出的代表性著述。分析的结果是:第一,关于地方形成机制的案例类型多样,多是基于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分析。第二,关于层间关系的研究已经突破了自然与文化两层关系的分析,延展到文化各层之间的关系。第三,在不同尺度文化区转换的领域研究较薄弱。
- 周尚意戴俊骋
- 关键词:文化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