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1162)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罗吉伟余斌胡岩君李鉴轶金丹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萍乡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关节
  • 3篇胫骨
  • 3篇膝关节
  • 2篇人工膝关节
  • 2篇胫骨近端
  • 2篇截骨
  • 2篇近端
  • 2篇假体
  • 2篇骨折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差异
  • 1篇性别差异分析
  • 1篇性别特性
  • 1篇移位性
  • 1篇远端
  • 1篇在体
  • 1篇置换术
  • 1篇手术
  • 1篇手术与非手术
  • 1篇手术与非手术...

机构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四二...
  • 1篇萍乡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罗吉伟
  • 5篇余斌
  • 4篇胡岩君
  • 3篇金丹
  • 3篇李鉴轶
  • 2篇刘清华
  • 2篇覃承诃
  • 1篇张凯瑞
  • 1篇郭小磊
  • 1篇库建斌
  • 1篇陈志刚
  • 1篇徐洪璋
  • 1篇彭炳龙
  • 1篇崔壮
  • 1篇张玉忠
  • 1篇戴海飞
  • 1篇黄晓明
  • 1篇贾芝和
  • 1篇熊小龙
  • 1篇王钊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年份

  • 3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成人急性无移位性或者轻度移位性舟骨骨折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系统评价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成人急性无移位性或者轻度移位性舟骨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10期)、MEDLINE(1966年~2011年)、EMBase(1966年~2011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1月~2011年10月)、PubMed(1966年6月~2011年10月)、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手工检索中文骨科期刊的相关文献。收集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成人急性无移位性或者轻度移位性舟骨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随机对照(Quasi-RCT),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RCT,包括49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的重返工作时间更短[SMD=2.06,95%CI(-3.46,-0.67),P=0.004],骨折愈合时间更快[SMD=5.88,95%CI(-9.23,-2.54),P=0.0006];但手术治疗后舟大多角骨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率增高[RR=3.72,95%CI(1.61,8.63),P=0.002],而其他指标如治疗后的手握力、腕关节掌屈和背伸角度、DASH评分和PRWE评分、骨不连发生率、桡腕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非手术组治疗相比,对于成人急性无移位性或者轻度移位性舟骨骨折,手术的患者可以更早的返回工作岗位和骨折愈合更快,但是舟大多角骨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率增高。
陈志刚余斌罗吉伟张凯瑞戴海飞崔壮熊小龙
关键词:舟骨骨折
距舟关节在体运动与足内侧纵弓变化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通过数字化技术探讨距舟关节的在体运动特点及其对足内侧纵弓变化的影响。方法采集5名健康志愿者(4男1女)9例足部在进行内翻内收背伸运动时初始体位(中立位)和终末体位(最大内翻内收背伸位)的足部CT影像,利用mimics和geomagic逆向工程软件,结合刚体运动学原理,计算出距舟关节在足部这一运动过程中的三维空间6个自由度的变化及其与足内侧纵弓变化之间关系。结果足内翻内收背伸运动时,距舟关节发生了内翻内收跖屈运动,其内翻幅度:(38.82±5.98)°,内收幅度:(19.71±6.33)°,跖屈幅度:(-5.09±6.89)°;距舟关节运动中足舟骨向内侧移位与足内弓顶角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数字化技术解决了距舟关节在体三维运动测量的难题,通过这一技术的测量与分析发现:距舟关节虽然是一个杵臼状关节,但其主要进行绕矢状轴旋转,距舟关节的运动是引起足内侧纵弓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文军金丹李鉴轶张玉忠罗吉伟王钊宋柯郭小磊陀永华
胫骨近端截骨面与胫骨假体的数字化形态学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取健康成人正常胫骨近端截而及假体的参数参考值,探讨适合不同人种且具有性别差异的胫骨假体设计.方法 对55名志愿者中的92侧正常膝关节(男42侧,女50侧)进行螺旋CT扫描,将断层扣描数据导入Mimics10.1软件建立膝关节三维数字模型,然后将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 8软件系统对胫骨近端模型进行模拟截骨、形态学测量,分析不同性别胫骨近端截面的形态学差异.再将获得的模型与通过激光扫描获得的假体(PFC和Nexgen)三维模型进行模拟装配、参数测量.结果 胫骨近端截骨面的前后径(AP)为(49.87 ±3.90)mm、内外侧横径(ML)为(73.50±5.60)mm,AP与ML呈正相关.男性胫骨平台AP为(53.24±4.10)mm、ML为(75.85±3.50)mm,均比女性[AP为(47.61±3,70)mm,ML为(67.68±2.60)mm]大.内侧前后径(MAP)比外侧前后径(LAP)大,男性平均大(3.90±2.90)mm,女性平均大(3.70±2.70)mm.PFC假体(0.75±0.05)和Nexgen假体(0.69±0.03)的AP/MP比值与本研究正常成人(0.68±0.0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性别及人种的胫骨截面形态存在显著差异,为提高人工膝关节胫骨假体的覆盖率,胫骨假体设计及临床操作均要考虑不同人种和性别的形态学特点.
胡岩君余斌罗吉伟金丹李鉴轶刘清华
关键词:胫骨人工膝关节假体设计螺旋计算机
牛磺酸对反复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2012年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反复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力竭对照组、牛磺酸组,每组10只。安静对照组和力竭对照组大鼠每天按0.8mL/kg灌喂生理盐水1次;牛磺酸组大鼠每天用200mg/L牛磺酸按200mg/kg灌喂1次。力竭对照组和牛磺酸组大鼠运动前先连续灌喂15d,力竭运动期间(30d)每天继续灌喂。安静对照组大鼠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运动,只灌喂生理盐水,灌喂时间与力竭对照组和牛磺酸组一样,共45d。运动后,处死大鼠,切取股四头肌,并对大鼠体质量及股四头肌湿重进行比较;行透射电镜观察,着重观察股四头肌线粒体形态。结果力竭对照组体质量、股四头肌湿重显著低于安静对照组和牛磺酸组,力竭对照组大鼠骨骼肌肌丝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变性,牛磺酸组大部分骨骼肌超微结构图接近正常。结论口服牛磺酸对反复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它减少反复力竭收缩骨骼肌的坏死丢失。
库建斌余斌覃承诃罗吉伟
关键词:线粒体超微结构牛磺酸力竭运动
股骨远端三维截骨测量及假体形态的性别差异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在三维螺旋CT重建下,男女性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对于关节表面假体形态的不同要求。方法80侧正常成人膝关节,男、女各40侧,年龄18~72岁,行三维螺旋CT下0.625mm薄层扫描,在Geomagic Studio三维图像处理系统上进行模拟截骨,测量股骨经上髁轴线宽度、内外侧髁高度及内外侧滑车前突距离,比较各测量值性别间的差异。结果男女性经上髁轴线宽度、外侧髁高度及内侧髁高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各值均大于女性。股骨远端横径与纵径的比值亦为男性大于女性(P<0.01),男性股骨内、外侧滑车前突距离均大于女性,均值差分别为1.05mm和0.7m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男女性之间股骨髁形态存在一定差别,股骨远端关节面假体形态的设计应该性别差异化,使假体与截骨面更好的吻合,以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
罗吉伟覃承诃胡岩君金丹余斌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股骨假体性别特性
改良膝关节侧方小切口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评估改良膝关节侧方小切口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5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Schatzke分型:Ⅱ型17例,Ⅲ型15例,Ⅳ型14例,Ⅴ型9例,Ⅵ型2例,术前牵引、消肿对症处理,术中Ⅱ型、Ⅲ型、Ⅳ型骨折取前外或前内侧改良切口;Ⅴ型、Ⅵ型骨折,取前内、外侧联合改良小切口,采用钢板固定结合经皮微创置入技术进行可靠的内固定,所有患者根据术中情况行适当外固定并制定功能锻炼步骤。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34月,平均17月,无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4周,1例发生胫骨平台塌陷;按照Rasmussen膝关节评分标准,优31例,良21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91.2%。结论采用改良膝关节侧方小切口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皮瓣剥离范围小,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同时可以处理骨折合并伤,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关节的早期锻炼,从而利于关节功能恢复。
彭炳龙贾芝和文珊黄晓明罗吉伟胡岩君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小切口
人工膝关节胫骨近端截骨的数字化形态学研究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通过三维测量胫骨近端截骨后的形态学数据,探讨更适合国人、个性化的假体设计。方法对55位志愿者中的92例正常膝关节(男性42例,女性50例)进行螺旋CT扫描,将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0.1软件建立膝关节三维数字模型,然后再将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 8软件系统对胫骨近端模型进行模拟截骨、形态学测量及统计分析,并将获得的数据与目前常用假体的形态学参数进行对比。结果胫骨近端截骨面的前后径(AP)为(49.87±3.9)mm、内外侧横径(ML)为(73.50±5.6)mm,AP与ML呈正相关关系;男性胫骨平台AP为(53.24±4.1)mm、ML为(75.85±3.5)mm,比女性AP(47.61±3.7)mm、ML(67.68±2.6)mm都要大;内侧前后径(MAP)比外侧前后径(LAP)要大,男性大(3.9±2.9)mm,女性大(3.7±2.7)mm。结论不同性别及人种的胫骨截面形态可存在显著差异,在进行国产膝关节胫骨假体设计时需要考虑人种、性别等因素。
胡岩君余斌罗吉伟李鉴轶刘清华徐洪璋
关键词:全膝置换术胫骨计算机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