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32102110068)

作品数:12 被引量:132H指数:7
相关作者:聂胜委张巧萍张玉亭黄绍敏张水清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小麦
  • 3篇冬小麦
  • 3篇信阳毛尖
  • 3篇施肥
  • 3篇毛尖
  • 3篇耕作
  • 2篇养分
  • 2篇施肥措施
  • 2篇土壤
  • 2篇年际
  • 2篇产量及其构成
  • 2篇潮土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吸收
  • 1篇氮素吸收分配
  • 1篇定位施肥
  • 1篇冬小麦生长
  • 1篇养分分析
  • 1篇有机质
  • 1篇有效硫

机构

  • 12篇河南省农业科...
  • 10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厅
  • 1篇信阳市农业科...

作者

  • 12篇张巧萍
  • 12篇聂胜委
  • 9篇张玉亭
  • 6篇黄绍敏
  • 5篇张水清
  • 4篇何宁
  • 3篇汤丰收
  • 3篇邹庆鹏
  • 3篇寇长林
  • 2篇韦本辉
  • 2篇郭斗斗
  • 2篇宝德俊
  • 1篇张义祥
  • 1篇刘华山
  • 1篇康源春
  • 1篇吕书凡
  • 1篇王二耀
  • 1篇郭占玲
  • 1篇李向东
  • 1篇赵丽君

传媒

  • 5篇河南农业科学
  • 3篇土壤通报
  • 1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1篇2017
  • 7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南省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被引量:7
2015年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资料搜集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南省的秸秆资源量、分布区域及利用途径进行了较为客观详细的阐述,针对不同类型的作物秸秆(如小麦、玉米、水稻、花生)从分布的地域性、分布密度、可搜集量以及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秸秆资源存在总量大,利用及分布在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利用率整体偏低等特点;并提出了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方向和对策。
聂胜委郭占玲张巧萍张玉亭吕书凡
关键词:秸秆资源
粉垄耕作对小麦玉米产量及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40
2017年
通过在河南省温县(2013~2014年)和西华县(2014~2015年)小麦、玉米2季作物的试验,研究粉垄耕作对作物产量、土壤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并分析耕作措施与作物生产、养分吸收的关系,为作物高产和施肥管理提借鉴。小麦播种季,设旋耕(12~16 cm,CK),粉垄耕作(FL1:20~30 cm,FL2:30~40 cm)3个处理,夏玉米在小麦收获后贴茬播种,其它一切农事操作均保持一致。结果表明,FL1、FL2处理小麦当季平均增产幅度分别为18.5%、23.5%,FL2>FL1;玉米季,FL1、FL2处理的平均增产幅度分别为10.4%、5.8%。土壤养分方面,与CK相比,FL1、FL2处理能够增加小麦成熟期潮土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74.49 mg kg^(-1),显著降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机质含量,降低玉米季土壤耕层速效养分含量。FL1、FL2处理显著增加砂姜黑土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高2.2 mg kg^(-1),降低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降低7.54 mg kg^(-1)、13.38 mg kg^(-1)。小麦季,FL1、FL2处理的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CK,比CK高出5~19个单位;玉米季,偏生产力比CK高出3~15个单位。说明在养分投入、农事操作等保持一致的条件下,粉垄耕作(FL1,FL2)能够增加小麦、玉米两季作物产量,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特别是氮的吸收。此外,适当增加耕作层的厚度更有助于当季小麦产量的提高。
聂胜委张玉亭张巧萍郭庆汤丰收王洪庆何宁
关键词:小麦玉米土壤养分
不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灌浆期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以黄淮海平原国家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站为平台,研究了长期不施肥(CK)、氮钾配施(NK)、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MNPK)或秸秆(SNPK)5种施肥措施对灌浆期冬小麦吸收利用氮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等氮量条件下,施氮量为N165kg/hm^2时,NPK、MNPK、SNPK处理有利于小麦在灌浆阶段维持田间较高的群体数和干物质的积累量;其中MNPK、SNPK处理较NPK处理有利于小麦灌浆阶段在茎、鞘器官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氮素吸收方面,NPK、MNPK、SNPK处理有利小麦灌浆期茎、叶、鞘、穗等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分配和累积。与CK处理相比,施无机氮、有机氮分别为N49.5、115.5kg/hm^2时,MNPK、SNPK处理可以延长灌浆高峰期7天左右;而施无机氮为165kg/hm^2时,与CK处理相比,NPK、NK处理可以延长14天左右。在花后1~14天,MNPK、SNPK处理在茎、穗部位氮素吸收累积量要高于NPK处理,其中穗部差异分别达到P≤0.05显著水平、肛≤0.01极显著水平;在花后21~35天,NPK处理在叶、籽粒部位氮素吸收累积量要高于MNPK、SNPK处理,其中叶部差异均达到P≤0.05显著水平或P≤0.01极显著水平。此外,在灌浆期MNPK处理在穗部氮素累积量要高于SNPK处理。总之,在本试验条件下,无机有机肥配施应适当加大无机氮肥的供应量以弥补小麦灌浆中后期起氮肥供应不足的现象。
聂胜委黄绍敏张水清郭斗斗张巧萍
关键词:长期定位施肥氮素
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河南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浅析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分析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河南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高耕地保护力度,加强对排污治污企业的监督,提高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张义祥聂胜委张玉亭张巧萍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土地资源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年际间产量构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研究相同小麦品种不同施肥措施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构成的年际间变化情况,为制定合理的高效的栽培与施肥技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提供借鉴。研究了长期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NPK1.5M)或秸秆(NPKS)5种施肥措施对小麦产量构成年际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不施肥)比,NPK配施以及与有机肥或秸秆还田配施能够首先维持群体穗数的稳定性,其次是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同时有助于群体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增加以及降低其总变异,获得较高的产量。CK、NPK1.5M产量构成的总变异顺序为:穗粒数>群体穗数>千粒质量;NPK处理为:穗粒数>群体穗数=千粒质量;NPKM、NPKS处理为:群体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NPKS施肥措施下群体穗数的稳定性较差,而NPK1.5M施肥措施下穗粒数的稳定则较差,4种施肥措施下千粒质量的稳定性基本一致。群体穗数的总变异系数(CV,%)依次为:NPK(11.3)
聂胜委张水清张巧萍张巧萍宝德俊黄绍敏
关键词:施肥小麦
信阳毛尖茶园土壤有机质和硫、镁含量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对信阳毛尖产地(浉河区、罗山县)土壤p H、有机质和有效硫、镁现状进行研究,为茶园科学合理施肥提供借鉴。研究表明,信阳毛尖产地茶园土壤p H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在3.26~6.30和1.57~85.71g kg-1之间,有效硫和有效镁含量分别在8.59~134.30 mg kg-1和48.70~2408.00 mg kg-1之间。土壤有效硫含量较低,缺乏和含量一般的茶园占调查总数的80%以上,且地域差异性较大;近95%的茶园土壤镁含量较高;同时,有83%以上的茶园缺乏土壤有机质,约有2/3的茶园土壤p H值低于4.5,茶园土壤的酸化较为严重。此外,茶园中土壤有效硫与p H、有机质之间均存在较低的负相关性,土壤有效镁与p H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效镁与有机质则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张巧萍张玉亭聂胜委李太奎寇长林邹庆鹏吕力哲
关键词:茶园土壤有效硫PH值有机质
施肥方式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年际间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筛选养分高效且稳定性好的小麦基因型材料,对连续多年(1991-2001)的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施(NP)、氮钾配施(NK)、磷钾配施(PK)、氮磷钾配施(NPK)6种施肥处理下的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构成在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及变异系数(CV)均受施肥方式影响,缺素施肥处理(N、NP、NK、PK)中豫麦13亲缘系、临汾7203、郑州941以及豫麦47群体穗数、穗粒数在年际间变化较大;NPK处理中临汾7203、郑州941群体穗数及豫麦47穗粒数在年际间变化依然较大;各基因型小麦的千粒重在6种施肥处理中年际间变化均较大。6种施肥处理中临汾7203、郑州941以及豫麦47群体穗数CV较小,而豫麦13亲缘系、郑麦9023则在NPK处理中CV较小;缺素施肥处理中各基因型小麦穗粒数CV均较大;千粒重CV仅有临汾7203的NP处理、豫麦47的NK处理和郑麦9023的CK、NP、NPK处理略高,其他基因型小麦较小。除亲缘系豫麦13和郑州8998外,其他基因型小麦年际间产量变化趋势在6种施肥处理中相近,且均在施氮肥处理中存在较大差异。
聂胜委黄绍敏张水清张巧萍宝德俊郭斗斗
关键词:施肥方式小麦基因型
信阳毛尖春茶、夏茶的品质现状及标准浅析被引量:9
2015年
为了解信阳毛尖茶品质的现状和含量范围,通过对信阳毛尖产地浉河、平桥、光山、罗山和新县等茶区的第1(春茶)、2(春茶)、3(夏茶)批次成品茶叶中品质成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桥、罗山、新县茶区的茶氨酸含量较高,达到4.20%以上,其中平桥茶区含量最高(4.62%);光山、浉河茶区的含量较低,均低于4.0%,光山茶区的茶氨酸含量最低(3.71%)。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均以夏茶的最高,均显著(P≤0.05)高于春茶(第1批);而茶叶中氨基酸、茶多糖、茶氨酸含量均以春茶较高,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夏茶。信阳毛尖茶春茶的品质含量(%)范围为:咖啡碱(3.70~4.77)、水浸出物(42.01~46.31)、氨基酸(2.66~3.67)、茶多糖(9.63~12.49)、茶氨酸(1.26~1.97)、茶多酚(15.60~18.46),夏茶的品质含量(%)范围为:咖啡碱(3.66~4.11)、水浸出物(45.62~46.26)、氨基酸(1.52~2.60)、茶多糖(7.80~9.35)、茶氨酸(0.70~1.40)、茶多酚(16.94~19.83)。
张巧萍聂胜委张玉亭刘冬梅李太奎寇长林邹庆鹏吕立哲赵丽君
关键词:信阳毛尖
粉垄耕作对潮土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研究了新型耕作方法(粉垄耕作)对潮土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探索耕作措施与作物群体微环境的关系,为获得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设旋耕CK(12~16cm)、粉垄耕作FL1(20~30em)和粉垄耕作FL2(30~40em)3个处理,其他一切农事操作均保持一致。结果表明,粉垄耕作(FL1,FL2)对小麦灌浆期群体的冠层温度、群体内地表的温度以及群体内CO:浓度影响较大。灌浆期,群体的冠层温度FL1(31.72℃)、FL2(32.15℃)比CK(32.72℃)低,群体内地表温度FL1(27.98℃)、FL2(28.30℃)比CK(27.97℃)高群体的CO2浓度FL1(373.5mg·L-1)、FL2(373.5mg·L-1)均显著低于CK(431.7mg·L-1)。FL1、FL2处理群体内相对湿度在孕穗期、灌浆期分别为58.1%、60.9%和60.8%、56.6%,高于CK(52.7%和57.7%);相反,群体内温度分别为25.0、23.9℃和32.7、33.2℃,低于CK(27.0℃)和33.8℃)。此外,拔节期粉垄耕作的土壤耕层温度比CK低1-2℃,孕穗期比CK高0~0.5℃。
聂胜委张玉亭汤丰收何宁黄绍敏张巧萍韦本辉
关键词:潮土冬小麦微环境
信阳毛尖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养分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对信阳毛尖不同产区(信阳浉河区、平桥区、光山县)、不同茶树品种[信阳种(XYZ)、乌牛早(WNZ)、福鼎大白茶(FDD)、白毫早(BHZ)]春茶(第1次、第2次)和夏茶(第3次)鲜叶样中养分(N、P、K、S、Ca、Mg)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第1次(磷、钾)、第2次(钾、钙、镁、硫)、第3次(氮、镁)鲜叶样养分含量测定中,XYZ、WNZ、FDD、BHZ 4个茶树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品种茶树间同一种养分含量在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春茶第1次茶鲜叶样中,磷、钾含量以WNZ最高(P 0.66%、K 2.17%),FDD最低(P 0.52%、K 1.72%);夏茶鲜叶样中,FDD茶树鲜叶样N含量(6.40%)最高、Mg含量(0.19%)最低;WNZ中N含量(4.56%)最低、Mg含量(0.22%)最高。此外,不同茶树品种鲜叶样中N、P、K、Ca含量随着采茶次数增加整体呈降低趋势。
张巧萍刘华山张玉亭邹庆鹏李太魁寇长林吕立哲聂胜委
关键词:信阳毛尖茶树鲜叶养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