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1GXNSFF018002)

作品数:63 被引量:641H指数:15
相关作者:李杨瑞杨丽涛陈明辉黄杏谢晓娜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7篇农业科学
  • 15篇生物学

主题

  • 58篇甘蔗
  • 18篇基因
  • 13篇胁迫
  • 9篇宿根
  • 9篇克隆
  • 8篇低温胁迫
  • 7篇宿根矮化病
  • 7篇甘蔗品种
  • 7篇矮化
  • 7篇矮化病
  • 6篇叶绿
  • 6篇蔗糖
  • 6篇基因表达
  • 6篇固氮
  • 4篇性状
  • 4篇叶绿体
  • 4篇幼苗
  • 4篇蔗糖磷酸合成...
  • 4篇磷酸合成酶
  • 4篇固氮菌

机构

  • 49篇广西大学
  • 46篇中国农业科学...
  • 27篇广西作物遗传...
  • 25篇广西农业科学...
  • 4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广西农业职业...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农业职业...
  • 1篇贺州学院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58篇李杨瑞
  • 44篇杨丽涛
  • 8篇陈明辉
  • 7篇谢晓娜
  • 7篇黄杏
  • 6篇邓智年
  • 6篇魏源文
  • 6篇邢永秀
  • 6篇黄诚梅
  • 5篇张保青
  • 5篇杨翠芳
  • 5篇潘有强
  • 4篇孙富
  • 4篇杨建波
  • 4篇陈保善
  • 4篇胡春锦
  • 4篇方锋学
  • 4篇林丽
  • 4篇廖青
  • 4篇黄东亮

传媒

  • 18篇南方农业学报
  • 6篇作物学报
  • 5篇热带作物学报
  • 4篇生物技术通报
  • 4篇广西植物
  • 3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糖料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作物杂志
  • 1篇生态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7篇2015
  • 17篇2014
  • 15篇2013
  • 25篇2012
  • 1篇2011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蔗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甘蔗核苷二磷酸激酶基因全长cDNA,并用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cDNA片段长度为686 bp,包括1个45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9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JQ712580。甘蔗与高粱NDPK基因c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该基因推导的蛋白分子量大小为16.83 ku,等电点为6.58,疏水性分值在-2.089~2.033;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44.3%,随机卷曲占24.83%,延伸链占20.13%,β-转角只占10.74%。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甘蔗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NDPK1基因表达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0 h达最大;在处理后的18、30、40 h,PEG与PEG+Si处理的NDPK1基因的表达量有显著差异。
梁潘霞李杨瑞杨丽涛
关键词:甘蔗核苷二磷酸激酶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甘蔗Cu/Zn-SOD的克隆和表达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克隆甘蔗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在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方法】以甘蔗桂糖28号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Cu/Zn-SOD,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所推测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Cu/Zn-SOD在不同组织及逆境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甘蔗Cu/Zn-SOD,NCBI登录号为JQ958328,其开放阅读框为456 bp,编码151个氨基酸,与禾本科植物聚于同一进化分支。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u/Zn-SOD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为组成型表达,在叶中表达量最高;Cu/Zn-SOD在聚乙二醇(PEG)、NaCl、低温(4℃)和H2O2四种非生物胁迫下均诱导表达,表达模式因调控机制的不同而异。【结论】克隆获得Cu/Zn-SOD,其主要在甘蔗绿色组织中表达,其在铜/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功能区域保守型很高,可能与甘蔗抵御渗透胁迫相关。
王盛张保青黄杏樊艳姣杨丽涛李杨瑞
关键词:甘蔗逆境实时荧光定量PCR
不同氮水平对三个甘蔗品种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3个甘蔗品种在4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了解甘蔗对氮养分吸收、积累的动态规律,为甘蔗科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甘蔗品种ROC22、GT11、GXB9为材料,于2013年(新植蔗)和2014年(宿根蔗)进行试验,共设置3个氮水平,即分别施150、300、600keg~a尿素,田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测定不同生长时期各氮代谢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转氨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的活性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施氮范围内(150~300kg/ha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随氮水平增加而增加,而可溶性糖含量与硝态氮含量随着氮水平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一定范围内(尿素施用水平150~300kg,'laa)随施氮量增加,甘蔗的氮代谢显著增强。甘蔗品种GXB9IzL其他两个品种对低氮环境有较强的调节适应能力。
张艳梅杨丽涛李翔李杨瑞
关键词:甘蔗氮水平氮代谢生理生化
不同基因型甘蔗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英文)被引量:4
2015年
为探明甘蔗原种和地方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以期筛选出优良甘蔗种质和优良杂交亲本。该研究对18份甘蔗原种和地方种的14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14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和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18份甘蔗原种和地方种的数量性状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甘蔗蔗糖分、单茎重、叶宽、茎径和纤维分;对14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获得了4个主成分因子,分别命名为"品质因子"、"生长因子"、"成熟度因子"和"光合因子",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3.482%;进一步通过对主成分因子开展综合评价分析,获得数量性状综合表型高于平均水平的10份材料,依次为Sampana→甜圪塔→合庆草甘蔗→桂林竹蔗→坦桑尼亚→芒戈→古芝蔗→大岛再来→托江红→春尼;聚类分析基于不同的遗传距离可将18份种质聚为5个类别,潜在的优良杂交组合是Sampana和甜圪塔或Sampana和合庆草甘蔗,表明在甘蔗遗传育种亲本选择上既要考虑各性状主要因子的互补,又要保持一定的遗传距离。该研究认为,在甘蔗育种工作中,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将更加有助于亲本和杂交组合的选择。
杨翠凤张春雅杨丽涛李杨瑞
关键词:甘蔗数量性状
低氮条件下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为探究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在施用尿素150kg·hm-2条件下,选择3个甘蔗品种(B8、ROC22及GT21)进行了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两种种植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的有效茎数、茎径以及原料蔗、蔗糖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而对原料蔗品质影响不大;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处理的宿根蔗茎径大小、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和糖产量分别提高5.1%~8.7%、7.9%~31.0%、9.0%~40.5%和5.6%~39.5%;每公顷原料蔗+大豆、糖+大豆可分别增收5.89~7.93万元和5.83~7.72万元;3个品种中,ROC22间作大豆的经济收益最高,而宿根蔗B8和GT21的产量均高于ROC22.表明甘蔗-大豆间作是减少氮肥施用、提高经济收入的有效栽培措施.
杨建波彭东海覃刘东邢永秀李杨瑞杨丽涛
甘蔗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2年
甘蔗是世界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但日益严重的虫害给甘蔗产量及品质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甘蔗抗虫转基因育种已成为甘蔗抗虫育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古巴、泰国、印度、新加坡、中国及一些国际大型公司等都相继开展了甘蔗抗虫转基因研究,主要集中于转Bt基因、GNA基因、PI基因等甘蔗材料的筛选,并获得一批抗蔗茎螟的CryⅠA(b)转化植株、抗Chilo infuscatellus的转Cry1Ab基因甘蔗植株、抗绵蚜的转GNA基因甘蔗植株、抗甘蔗白螟的转PⅠ基因甘蔗植株、抑制蛴螬幼虫生长的转PiⅡ和GNA基因甘蔗无性系G87、UP87及600多份转cry1C*基因甘蔗无性系,部分学者还对转Bt基因甘蔗植株的生理、抗虫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由于抗虫转基因甘蔗研究起步晚,受抗虫基因来源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限制,其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尚未培育出优良的甘蔗抗虫品种并推广种植。今后需对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甘蔗无性后代中的整合、遗传表达特性及甲基化修饰等影响表达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提高外源基因在甘蔗无性繁殖中遗传和表达的稳定性;此外,还需对抗虫转基因甘蔗的抗虫机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筛选出优良的、稳定遗传的抗虫甘蔗品种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材料。
邓智年魏源文潘有强郭文锋何海波曹辉庆罗海斌郭元元李杨瑞
关键词:甘蔗抗虫育种转基因甘蔗
Trizol试剂法快速高效提取3种作物不同组织总RNA被引量:34
2012年
【目的】建立适用于禾本科作物不同组织总RNA的快速、高效提取方法,为进行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Trizol试剂法,通过改变抽提上清液吸取量、沉淀方法及沉淀漂洗次数,对甘蔗、玉米和水稻的叶片、茎尖和根尖的总RNA提取方法进行优化。【结果】与吸取0.4mL上清液相比,吸取0.2mL上清液的总RNA OD260/OD280、OD260/OD230值分别在1.95~2.00和2.11~2.44,所获得的总RNA纯度较高。沉淀漂洗两次的OD260/OD230值(2.11~2.47)明显高于沉淀漂洗1次的总RNA OD260/OD230值(1.01~1.61),总RNA纯度较高。经异丙醇沉淀所得的各材料的总RNA28S、18S和5S谱带清晰,无拖尾现象,总RNA完整性较好;LiCl沉淀法的RNA条带较模糊粘连,5S条带明显弥散,总RNA产率相对较低。以Trizol-异丙醇法提取的甘蔗总RNA为模板进行GAPDH基因片段扩增,所获甘蔗的叶片、茎尖和根尖的GAPDH基因表达丰度很强,无特异扩增,目的片段长度为153bp。【结论】改良Trizol-异丙醇法提取甘蔗、玉米和水稻不同组织的总RNA带型清晰、完整性好、纯度和产率高,适用于快速、高效提取禾本科植物不同组织总RNA。
吴凯朝黄诚梅李杨瑞杨丽涛吴建明
关键词:RNA甘蔗水稻
不同甘蔗品种对干旱和复水的生态生理响应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及复水对6个甘蔗品种的生态生理效应,为甘蔗抗旱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温室人工控水的方法,调查并比较干旱胁迫及复水期间6个甘蔗品种的农艺性状及生理生态指标的变化,以探讨不同甘蔗品种的耐旱性及复水后恢复能力。【结果】在干旱和复水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各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各不相同,且均在复水后得到恢复。6个甘蔗品种抗旱性由强到弱为:GT28>ROC22>GF98-296>GT21>B8>ROC16;旱后恢复能力由强到弱排序为:GT28>ROC22>B8>GF98-296>GT21>ROC16。【结论】绿叶数、细胞质膜透性以及可溶性糖、叶绿素、MDA含量可作为不同甘蔗品种抗旱性鉴定的重要指标。GT28、ROC22、GF98-296的抗旱性表现较好;新品种B8抗旱性表现一般,但是旱后丰产性能较好;ROC16抗旱能力及恢复能力最弱。
金伟杨丽涛英潘杨建波罗超有李杨瑞
关键词:甘蔗生理响应抗旱性复水隶属函数法
甘蔗叶绿体DNA微卫星在禾本科中的进化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为开发甘蔗属内及近缘属叶绿体微卫星,或称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以甘蔗叶绿体SSRs(chloroplast simple sequence repeats,cpSSRs)及其侧翼序列为参照,应用BLAST程序对18种禾本科植物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甘蔗cpSSR在禾本科中的进化。结果表明,cpSSRs及其两侧翼区域是进化过程中发生突变的热点区域,禾本科植物cpSSRs的数量在进化过程中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但在亚科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在禾本科叶绿体基因组不同结构位置中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IR)中的cpSSRs在进化过程中稳定程度最高,小单拷贝(small single copy,SSC)中的cpSSRs稳定程度次之,大单拷贝(large single copy,LSC)中的cpSSRs稳定程度最低;编码区中cpSSRs的稳定性远远高于非编码区,非编码区为cpSSRs突变发生的主要区域;应用编码区cpSSRs信息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最为精确,在涉及亚科以上水平的进化分析时使用非编码区的cpSSRs信息可能会造成结果有误。
吴杨周会李杨瑞
关键词:甘蔗禾本科叶绿体微卫星
宿根矮化病菌诱导甘蔗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SCoT分析被引量:18
2013年
宿根矮化病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甘蔗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探究甘蔗在该病胁迫下的抗病分子机制,本研究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健康植株为材料,利用含有宿根矮化病病原菌的蔗汁诱导其抗性,分别在接种后2、4、6、8和10d取样,构建宿根矮化病侵染处理与对照的RNA混合池,利用cDNA-SCoT法进行差异显示研究。结果表明,80条SCoT引物扩增出500多条带,长度在100~1800bp之间。从中筛选出30个差异明显的条带,测序后序列拼接,获得22条高质量的EST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对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差异基因主要涉及能量代谢、防卫反应、信号转导、蛋白质类代谢等方面。进一步基因功能分析显示,油菜素内酯合成蛋白、NBS-LRR类抗性蛋白、茉莉酸诱导蛋白、α-微管蛋白、ABA胁迫成熟蛋白、富含脯氨酸蛋白、翻译起始因子eif-2b α亚族等可能参与了甘蔗宿根矮化病病原菌互作的过程。
陈明辉张保青宋修鹏陈虎杨丽涛李杨瑞陈保善
关键词:甘蔗宿根矮化病差异基因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