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8JZD0019)

作品数:35 被引量:397H指数:13
相关作者:王海忠何浏陈增祥田阳江红艳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五邑大学广东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4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9篇消费者
  • 5篇营销
  • 4篇信任
  • 4篇企业
  • 4篇自我
  • 3篇社会责任
  • 3篇品牌信任
  • 2篇代言
  • 2篇心理
  • 2篇营销价值
  • 2篇原产国
  • 2篇实证
  • 2篇实证研究
  • 2篇逆转
  • 2篇偏好
  • 2篇品牌承诺
  • 2篇品牌延伸
  • 2篇企业社会
  • 2篇企业社会责任
  • 2篇资本

机构

  • 30篇中山大学
  • 7篇五邑大学
  • 6篇广东商学院
  • 3篇南开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东北财经大学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加州大学

作者

  • 23篇王海忠
  • 7篇何浏
  • 6篇陈增祥
  • 4篇江红艳
  • 4篇田阳
  • 3篇王静一
  • 3篇朱翊敏
  • 3篇王骏旸
  • 3篇黎小林
  • 2篇于军胜
  • 2篇朱帮助
  • 2篇何云
  • 2篇刘红艳
  • 2篇郑毓煌
  • 2篇肖纯
  • 2篇杨伊侬
  • 1篇彭家敏
  • 1篇董春艳
  • 1篇梁燕冰
  • 1篇童璐琼

传媒

  • 4篇广东商学院学...
  • 3篇南开管理评论
  • 3篇商业经济与管...
  • 3篇外国经济与管...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科技进步与对...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管理世界
  • 2篇中国软科学
  • 2篇中大管理研究
  • 1篇心理学报
  • 1篇消费经济
  • 1篇软科学
  • 1篇价值工程
  • 1篇华东经济管理
  • 1篇财经问题研究
  • 1篇中国工业经济
  • 1篇旅游学刊
  • 1篇现代管理科学
  • 1篇营销科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2篇2011
  • 9篇2010
  • 6篇2009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产品质量变化对母子品牌名-质量联结关系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消费者对母品牌产品的感知质量是决定品牌延伸成功的关键因素。文章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母子品牌延伸条件下产品质量变化对品牌名与质量联结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⑴当母品牌产品质量高时,子品牌产品质量下降将同时减弱母、子品牌与高质量的联结强度;反之,对母品牌影响不显著。(2)当子品牌产品质量高时,母品牌产品质量下降减弱母品牌与高质量的联结强度,提高子品牌名与高质量的联结强度。反之,同时减弱母、子品牌与质量的联结强度。最小均方联结主义模型比联想记忆模型更适合解释品牌名-质量联结关系的变化。
刘红艳王海忠
关键词:品牌延伸联想记忆模型
解释水平对消费者产品功能数量偏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功能产品越来越容易生产,所以越来越多的功能加载在产品上。尽管单独每个功能消费者都认为是有用的,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功能加载到产品上时,消费者可能会感到使用的困难,增加了感知的使用成本。本文通过实验法,证明了解释水平能够调节消费者对产品功能数量的偏好。实验一检验了解释水平对不同功能数量产品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低解释水平消费者,高解释水平消费者更加偏好多功能产品;相对高解释水平消费者,低解释水平消费者更加偏好少功能产品。实验二检验了社会距离这一能够调节解释水平的变量对产品功能数量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近社会距离消费者,远社会距离消费者更加偏好多功能产品;相对远社会距离消费者,近社会距离消费者更加偏好少功能产品。实验三检验了时间距离这一能够调节解释水平的变量对产品功能数量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近时间距离消费者,远时间距离消费者更加偏好多功能产品。相对远时间距离消费者,近时间距离消费者更加偏好少功能产品。并根据研究结论,分析了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营销手段调节消费者的解释水平,从而影响人们对产品功能数量的偏好。
于军胜王海忠闫怡江红艳
关键词:社会距离
跨国并购中品牌重置策略对新产品评价的影响机制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本文以中国企业并购海外知名品牌为背景探讨并购后品牌重置策略(联合品牌VS单品牌)、新产品定价(高VS低)以及产品产地形象(正面VS负面)对新产品评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新产品采用联合品牌命名策略(并购品牌—被并购品牌),在没有明确的产品产地信息条件下,新产品的价格越低,评价越高;如果明确告知产品产地来自形象佳的地区(如美国),则新产品定价越高,评价就越好。另一方面,如果新产品采用单品牌命名策略(原有中国品牌),则不管是否有产地信息以及产地形象如何,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评价都处于较低水平(低于中等评价)。
王海忠陈增祥司马博
关键词:海外并购原产地形象
品牌杠杆——整合资源赢得品牌领导地位的新模式被引量:15
2009年
品牌杠杆战略是一种通过整合外部资源来达到借力、省力目的的品牌资产创建新模式。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界定了品牌杠杆的内涵,指出了可以发挥品牌杠杆支点作用的外部实体,分析了品牌杠杆的作用条件,重点剖析了品牌杠杆模式相对于传统品牌管理模式的创新之处与重要转型,并分析了可用来深化品牌杠杆研究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框架。
王海忠刘红艳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基于感知的品牌丑闻对明星代言人评价的影响被引量:11
2010年
层出不穷的品牌负面信息,既伤害了品牌的形象评价,也对品牌代言明星及广告代理服务业的利益带来损害。文章通过两个实验,研究考察了品牌发生丑闻后对代言明星的负面影响。结果发现:品牌丑闻对品牌形象的评价确实造成很大危害,同时也给代言明星带来负面影响;品牌丑闻的负面影响,依丑闻类型不同而异,同时与代言合同签订时的具体情境有关;能力型品牌丑闻的负面影响溢出比道德型的要强,但仅表现在代言人低过失代言情境下,在高过失情境下无差异。研究结果对品牌维护管理、广告代言管理等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借鉴意义。
何浏王海忠
心理加工模式对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逆转的影响——如何看待新兴国家的“新线索”被引量:18
2013年
新兴国家中日益涌现的优秀品牌(比如中国的海尔、华为、联想、万向)越来越挑战世人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劣质低价")。如何利用这些"新线索",逆转负面的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这成为当前新兴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议题。文章借鉴社会心理学中的刻板表征理论,探讨心理加工模式对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逆转的影响。发现:亚群化的心理加工模式下消费者较易发生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逆转,而且,渐变论者更倾向于采用亚群化的心理加工模式,较易发生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逆转;但实体论者更倾向于采用亚型化的心理加工模式,较难发生品牌原产国刻板印象逆转。这就为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府与企业如何塑造正面的品牌原产国形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战略启示。
江红艳王海忠陈增祥
消费者自我控制:文献评述与研究展望被引量:14
2010年
本文对消费者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比较了偏好随时间不一致、热(情感)—冷(认知)处理机制、自我消耗、思维方式、过度自我控制及理由启发式等各种理论学派对消费者自我控制的界定、测量、起因、影响因素等方面的不同研究,从而对消费者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与讨论,最后提出了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消费者自我控制研究的设想与展望。
董春艳郑毓煌
关键词:消费者自我控制
营销绩效评估理论述评被引量:7
2010年
营销绩效评估是市场营销学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旨在把市场营销同财务理论、商品市场同金融市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根据营销价值链的传递方向,从营销价值链、营销度量和营销度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回顾和梳理现有文献,得出营销绩效测评理论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以及这一理论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黎小林王海忠
关键词:市场营销营销价值链
品牌权益与资本市场反应的关联性研究综述
2011年
品牌权益可以从消费者和公司两个层面来定义和测量,其中消费者层面的品牌权益主要从品牌权益的来源来测量,公司层面的品牌权益主要从品牌权益的结果来测量。研究品牌活动对资本市场股东价值的影响主要有营销生产率链模型、营销价值链模型和品牌价值链模型;研究品牌价值的资本市场反映计量主要有"四因素"财务模型、"事件研究"法和"股票回报响应"模型。研究品牌资产及其价值在金融资本市场的表现,有利于企业经营者确立"长期绩效导向"的理念,并为资本市场相关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投资决策分析视角。
何浏黎小林杨伊侬王海忠
关键词:品牌营销品牌权益品牌资产资本市场
要素品牌策略与产品独特性评价:自我建构和产品性质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1
2012年
企业采取要素品牌策略的根本动机,就是借助要素品牌提高产品独特性,获取竞争优势。然而,当企业突出产品独特性的营销做法与消费者目标冲突时,企业所付出的努力就会白费。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虽然联合要素品牌策略与自有要素品牌策略相比更能够提高产品独特性评价,但这一作用会受一些边界条件的限制。当产品性质为私人产品时,无论是相依型还是独立型的消费者,联合要素品牌策略都比自有要素品牌策略更能提高产品独特性评价。然而,当产品性质为公众产品时,对于相依型(而非独立型)自我建构的个体而言,联合要素品牌策略的优势不再显著。
王海忠王骏旸罗捷彬
关键词:自我建构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