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272032)

作品数:17 被引量:97H指数:6
相关作者:周济王悦辉王婷石士考张琦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理学
  • 7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2篇纳米
  • 8篇纳米银
  • 7篇荧光
  • 5篇荧光增强
  • 5篇局域
  • 5篇局域场
  • 4篇光谱
  • 3篇谱学
  • 3篇谱学性质
  • 3篇纳米银粒子
  • 3篇局域场增强
  • 3篇光谱学
  • 3篇光谱学性质
  • 2篇英文
  • 2篇荧光素
  • 2篇荧光猝灭
  • 2篇猝灭
  • 2篇甲基
  • 2篇光子
  • 2篇AOT

机构

  • 15篇清华大学
  • 9篇电子科技大学
  • 4篇北京有色金属...
  • 2篇河南工业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周济
  • 14篇王悦辉
  • 8篇王婷
  • 3篇石士考
  • 3篇张琦
  • 2篇沈建红
  • 1篇李娜静
  • 1篇李勃
  • 1篇郝智彪
  • 1篇何强
  • 1篇李龙土
  • 1篇孙丽
  • 1篇崔学民
  • 1篇栗俊敏
  • 1篇王继业
  • 1篇韩朔
  • 1篇金帆
  • 1篇宗瑞隆
  • 1篇沈建红
  • 1篇朱朔萱

传媒

  • 4篇光谱学与光谱...
  • 3篇稀有金属材料...
  • 3篇无机化学学报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光子学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材料导报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aTiO_3-La_2O_3-MgO陶瓷微观结构与介电性能被引量:1
2006年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对水热BaTiO3粉体进行La2O3和MgO复合掺杂改性。研究(Ba1-xLax)(Ti1-x/2Mgx/2)O3体系的烧结性能、相组成、微观结构及介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掺量x的增加,烧结温度提高,晶体结构逐渐由四方相转为立方相。当x=0.0025时,以Mg2+固溶取代Ti4+位占优势,晶格常数增加;当x≥0.2时,La3+固溶取代Ba位占优势,晶格常数下降。随着掺量的增加,晶粒尺寸减小。x=0.4时,平均晶粒尺寸约为0.33μm,晶粒大小均匀,材料致密。随着掺量的增加,居里温度下降,居里峰展宽,电阻率提高。高掺量情况下(x≥0.2),随着掺量的增加,介电常数增加,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率降低。BaTiO3-La2O3-MgO体系材料可以作为介电特性较为稳定、小尺寸、大容量的片式陶瓷电容器的介质材料。
王悦辉周济王婷沈建红崔学民
关键词:微观结构介电性能
纳米银与表面吸附荧光素的荧光性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研究了纳米银粒子对表面吸附荧光素(fluorescein,Fl)的荧光性能的影响。Fl溶液中加入纳米银粒子,Fl分子包覆在纳米银粒子表面形成Fln-Ag复合物使纳米银相互桥连形成类似网络的结构,且Fl分子吸收峰随着纳米银浓度的增加发生红移。纳米银通过产生的强局域场将能量传输给Fl发光中心,实现了Fl的荧光增强,荧光增强效率随着纳米银浓度的增加具有最大值。较大粒径的纳米银使Fl获得最大荧光增强效率所需浓度较低且最大荧光增强效率值较高。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与Fl间的能量传输主要由Fl分子附近局域电磁场增强和分子到金属表面无辐射跃迁能量转移过程所决定并与纳米银的浓度、尺寸密切相关。
王悦辉周济王婷
关键词:纳米银荧光素表面等离子共振
纳米银粒子对表面吸附罗丹明B的光谱学性质的影响及电解质效应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基于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局域场增强效应,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纳米银粒子对表面吸附罗丹明B的光谱学性质的影响以及罗丹明B-纳米银体系中加入电解质离子后,电解质离子与纳米银、染料分子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罗丹明B溶液的浓度小于0.6μmol.L-1时,微量纳米银可使其荧光强度略增加,继续增加纳米银浓度则造成荧光强度下降.当罗丹明B溶液的浓度高于0.6μmol.L-1时,纳米银总是引起溶液的荧光强度下降.KNO3、KCl、Ca(NO3)2、MgCl2和CaCl2电解质可造成纳米银粒子不同程度的聚集和生长.引起的纳米银粒子的聚集程度关系为:CaCl2>MgCl2>KCl>Ca(NO3)2>KNO3.随着电解质加入量的增加,溶液的荧光强度先下降,而后又逐渐增强,直至达到定值.各电解质对罗丹明B-Ag溶液的荧光强度影响强弱关系为Ca(NO3)2>CaCl2>MgCl2>Cl>KNO3.
王悦辉王婷周济
关键词:纳米银罗丹明B电解质局域场增强荧光增强
纳米框诱导的三角形纳米银片合成(英文)被引量:2
2010年
以二异辛基磺化琥珀酸钠(CAS No.577-11-7,1,4-二(2-乙基己基)丁二酸酯磺酸钠盐Bis(2-ethylhexyl)sulfosuccinate sodium salt,Dioctyl sulfosuccinate sodium salt,AOT)和柠檬酸钠为表面修饰剂,在60℃及36~50h的水浴条件下采用硼氢化钠还原硝酸银合成出高产率形貌规则的三角形纳米银片。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在边长600~400 nm,厚度5~20 nm范围内调控三角形纳米银片尺寸。通过三角形纳米银片合成过程的显微结构表征提出了三角形框诱导的三角形纳米银片融合生长机制。在AOT表面修饰剂作用下,纳米银粒子自组装融合生长形成三角形纳米框。小的纳米银粒子的融合、消耗促进三角形纳米框形成三角形纳米片。AOT浓度、反应时间和溶液pH值等因素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下以三角形框形成为基础的三角形纳米银片的融合生长机制。
王悦辉张琦王婷周济
关键词:AOT
银纳米立方体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08年
在适量的银晶种和十六烷基溴化铵(CTAB)表面活性剂存在条件下,在水溶液中采用抗坏血酸还原硝酸银法合成出银纳米立方体,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银纳米立方体的显微结构和光谱学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CTAB溶液的浓度、抗坏血酸浓度、溶液pH值和热处理条件等因素对纳米银粒子形貌和尺寸的影响。
王悦辉张琦周济
关键词:CTAB抗坏血酸
鲍鱼壳中的一维光子带隙结构被引量:21
2005年
李勃周济李龙土李琦韩朔郝智彪
关键词:光子带隙结构介质材料蝴蝶翅膀电磁波子结构生物光
纳米银粒子的发光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研究了不同粒径和表面修饰的纳米银粒子的发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波长光激发下,纳米银粒子在362nm附近出现较强的发射峰,592和725nm附近出现较弱的发射峰。随着激发光波长增加,发射峰强度下降,362nm附近的发射峰红移。纳米银颗粒对210nm的激发光最为敏感。发射峰波长与纳米银粒子表面修饰状态和颗粒尺寸关系不大,只是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发射峰强度下降。随着狭缝宽度的减小,发射峰强度下降。随着纳米银胶浓度减少,发射峰逐渐聚拢合并为426nm的单峰,且发射峰的强度先增强后逐渐下降。通过纳米银粒子表面光电子的吸收-再发射和表面能级杂化探讨了纳米银粒子的发光机理。
王悦辉沈建红李娜静金帆何强
关键词:纳米银发光
KCl对含有纳米银的[Ru(bpy)_3]^(2+)荧光性能影响
2007年
通过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了KCl对含有纳米银的金属钌联吡啶配合物([Ru(bpy)3]2+)的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Cl与纳米银粒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的相互作用破坏了[Ru(bpy)3]2+与纳米银粒子间的链状网络结构,形成大颗粒和团聚体。同时,在吸收光谱的长波段处观察到明显的新的吸收带,随着KCl量的增加,新吸收带峰值逐渐红移并展宽。随着KCl量的增加,[Ru(bpy)3]2+荧光强度先猝灭而后逐渐增强,直至达到一个定值。文章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量传递等方面探讨了KCl对含有纳米银的[Ru(bpy)3]2+荧光性能影响机理。
王悦辉周济石士考
关键词:KCL纳米银荧光增强荧光猝灭
Eu^(3+)掺杂的Sr_2CeO_4荧光材料的燃烧法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20
2004年
以尿素作燃料,Sr,Ce和Eu的硝酸盐作反应物,采用燃烧法得到了稀土Eu3+掺杂的Sr2CeO4前驱体粉末。将前驱体在一定温度下烧结3h,合成了红色荧光材料。经过对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确定了烧结温度在1050~1200℃时,能够得到纯度较高的产品。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到样品烧结后的形貌为不规则的椭圆形,粒径范围在1~3μm之间。样品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表明,Eu3+在Sr2CeO4基质中有很高的猝灭浓度(10%,摩尔分数),随着Eu3+掺杂浓度的增加,可以使蓝白光调整到红白光,进而到红光。
石士考王继业栗俊敏周济
关键词:SR2CEO4EU^3+燃烧合成荧光
稳定分散的纳米银溶胶的制备及其表征(英文)被引量:2
2007年
Stable aqueous dispersive colloidal Ag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reducing silver nitrate with sodium borohydride in the presence of 3-mercaptopropionic aci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Ag nanoparticles was investigated by UV-Visible spect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herical and rodlike particles and aggregates are formed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reaction,then the rodlike particles and aggregates are gradually decomposed into small spherical particles,and the final obtained Ag nanoparticles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8 nm are in uniform shapes and narrow size distribution,and the colloid remains stable for more than one month,which makes it convenient for use in practice. The presence of capping agent plays an extra role over nanoparticles stabilization and morphology. The presence of capping agent on the surface of Ag nanoparticle is confirmed by the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It is found that Ag nanoparticles are negatively charged in alkaline condition,whereas they are positively charged in acid condition. Electrosteric effect is responsible for their long-term stability.
王悦辉周济王婷
关键词:银纳米颗粒静电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