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111)

作品数:22 被引量:426H指数:13
相关作者:张凤荣张佰林朱凤凯李灿高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2篇农村
  • 8篇土地利用
  • 8篇农村居民
  • 8篇农村居民点
  • 8篇居民点
  • 8篇村居
  • 7篇整治
  • 3篇宅基
  • 3篇宅基地
  • 3篇土地整治
  • 3篇耕地
  • 2篇整治潜力
  • 2篇生态
  • 2篇农村居民点整...
  • 2篇农村宅基地
  • 2篇自组织
  • 2篇居民点整理
  • 2篇空间分异
  • 2篇建设用地
  • 2篇非农

机构

  • 19篇中国农业大学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华南农业大学
  • 3篇天津工业大学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东营市国土资...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郑州轻工业学...
  • 1篇临沂市国土资...

作者

  • 15篇张凤荣
  • 8篇张佰林
  • 7篇朱凤凯
  • 5篇李灿
  • 4篇周建
  • 4篇高阳
  • 3篇朱泰峰
  • 3篇李乐
  • 2篇李超
  • 2篇王印传
  • 1篇郝晋珉
  • 1篇陈松林
  • 1篇陈军伟
  • 1篇曲衍波
  • 1篇刘春兵
  • 1篇刘建光
  • 1篇关小克
  • 1篇王秀丽
  • 1篇赵华甫
  • 1篇韦素琼

传媒

  • 6篇资源科学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城市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广东土地科学
  • 1篇2016’中...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引力模型的县域中心村空间布局分析——以山西省长治县为例被引量:45
2014年
对中心村空间布局方法的探讨和创新,不仅能丰富中心村建设研究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中心村合理布局和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着眼点,在构建村镇"质量"表达的基础上,通过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出县域小城镇对农村居民点影响的引力值。然后从人口结构、村庄规模、经济条件、基础设施4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治县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实力进行评价。与此同时,以综合的视角定量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所处的生态环境条件,并划分成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3个适宜性等级。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居民点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区分与组合,确定了21个空间位置适宜、发展实力强、生态环境适宜性等级高的农村居民点作为长治县中心村建设方案,随后降低对发展实力的要求,另择13个农村居民点作为中心村备选方案。研究结果符合当地实际,为长治县中心村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焦鹏飞张凤荣李灿朱凤凯朱泰峰高阳
关键词:引力模型
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形态演变——以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为例被引量:16
2015年
以农牧交错区的阿鲁科尔沁旗为例,选取7个典型村,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形态特征及其与农牧户生计的关系。结果表明:1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由纯牧型农村居民点演变而来。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和草原开垦耕种,农牧户生计策略转为畜牧业和种植业结合,农村居民点向半农半牧型转变;2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逐渐多样化。从改革开放前居民点内部以农村宅基地占主导,到改革开放后居民点内部公共设施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迅速扩大;3由于农牧户生计活动的多样化和非农化,农村宅基地内部不但包括居住用地(住房),还包括生产性用地和生产辅助性用地(如牲畜的棚圈、菜园和粮草仓库等)。研究认为,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人均居民点用地和户均宅基地都远大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是与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和生计需求紧密相关的。
晨光张凤荣张佰林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生计农村居民点参与式农村评估
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分析被引量:34
2014年
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研究中国土地整治时空变化及未来发展方向,对发挥土地整治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表明,2001-2008年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新增耕地分别占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21.8%、63.2%和15.0%;土地整理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土地开发新增耕地以西部和东部地区为主,土地复垦新增耕地在区域与年际方面变异性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2001-2011年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逐渐向中国西部移动,2010-2011年与2001-2006和2007-2009年相比,向西移动的距离为769.59和603.44 km;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在2001-2006年位于中国地理重心的北部和西部,且有从西部往北部移动的趋势,2007-2011年呈从东部往西部移动的趋势;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移动的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在中国进行生态建设和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应通过土地整治规划,减少土地开发项目,并在区域间合理布局土地开发项目,防止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加权重心向西部移动;土地整治应以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优质农田为主;充分发挥土地复垦对局地的生态修复及建设作用。
周建张凤荣王秀丽张佰林
关键词:土地利用耕地土地复垦土地整治生态建设
华北低平原农田排水沟平填及洪涝灾害风险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近20 a来,华北平原普遍出现平填农田排水沟现象。为分析排水沟平填状况及平填后洪涝灾害的发生风险,该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以地处华北低平原的河北沧县为例,运用Arc GIS10.2分析1992-2010年间沧县排水沟面积变化情况,采用实地调查法来验证和分析排水沟平填现象,并从降水量、地下水位、土壤水、上游来水等方面对排水沟平填后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风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2-2010年间,排水沟面积减少了37.73%,其中农田末级排水沟平填最为严重,排水体系贯通性下降;通过水文要素分析得出沧县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风险有所降低,平填末级排水沟对洪涝灾害的发生影响不大。基于此,该文认为华北平原的不同区域,应根据所处地形地势、地下水位、土壤状况来重新设计排水体系,通过土地整治,使其既能增加耕地面积,又不致引发洪涝灾害。该研究结果可为土地整治规划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赵晓宇张凤荣李超
关键词:洪涝灾害土地整治
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特征及优化布局研究被引量:60
2013年
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必须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目标,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类调控,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是村庄量化分类的基础,也是协调推进村庄整治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2004年、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研究了平谷区2009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2004年-2009年间居民点用地的变化情况。结合山区和平原区的不同发展条件,分别制定山区和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的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村庄的综合发展潜力。并将评价结果与城镇发展规划相结合,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区位条件,提出居民点用地调控的类型及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的方向。研究结果体现了土地利用的现状及适宜性,对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小克张凤荣刘春兵李乐赵华甫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优化配置
农地非农化视角下地票交易供给侧的激励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非农化模型,从农户与区县政府两个层面,考察指标供给侧的激励机制及空间效应,以期为地票交易供给侧激励效率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空间上的"指标漂移"受到区域差异的影响,导致农户和区县政府层面上空间激励低效的问题。研究结论:(1)在农户层面,地票增值收益的返还,忽视了宅基地资源价值的空间差异,造成了宅基地退出的空间低效和耕地保护效果的大打折扣;(2)区县政府层面,地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双重身份,指标漂移过程中发展权的损失使其缺乏持续供给地票的积极性。(3)供给侧激励的改善需结合地票增值收益的形成和宅基地区位、功能差异,把握地票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形成空间上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地票供给激励。
朱凤凯张凤荣李乐
关键词:土地经济地票制度农地非农化激励机制
农村宅基地边际化:内涵、特征与诊断标准初探
本文主要考察城乡发展转型背景下,宅基地利用形态的演变与边际化的问题。在剖析宅基地边际化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宅基地边际化的类型及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现特征,提出相应的诊断标准。宅基地边际化是一种在现有的土地利用和...
朱凤凯赵微
关键词:土地利用
中国乡村振兴要素识别与发展类型诊断——基于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信息挖掘分析被引量:37
2019年
分类推进、精准施策、规划先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思路,对乡村发展类型的科学诊断可有效服务于战略的分类实施。以中国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代表构建乡村发展'成功案例'数据库,从中深度挖掘乡村发展内外性'要素-组合'信息,结合投影寻踪分类法构建乡村振兴诊断体系,以求对乡村进行科学分类。结果表明:①生计资源、工业基础、区位交通、文化/生态环境及市场需求等资源要素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禀赋基础,其中市场需求要素决定着乡村发展的外部性,生计资源要素在乡村发展内部性要素中最为关键;②要素组合的结构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潜能,'成功案例'识别出10类乡村振兴要素组合,其中生计资源优越-工业基础薄弱-区位交通优势-文化/生态环境优越的组合最具备振兴潜能;③基于'要素-组合'禀赋建立包含评价体系和分类体系的乡村振兴诊断体系,将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优先振兴型、预备振兴型、保留维持型和衰落搬迁型。中国乡村振兴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分门别类有序推进,避免'就村兴村'和'村村谈振兴'的狭隘发展思路。
谢臻张凤荣陈松林韦素琼敖佳高阳伦飞
农村宅基地边际化:内涵、特征与诊断标准初探
本文主要考察城乡发展转型背景下,宅基地利用形态的演变与边际化的问题。在剖析宅基地边际化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宅基地边际化的类型及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现特征,提出相应的诊断标准。宅基地边际化是一种在现有的土地利用和...
朱凤凯赵微
关键词:土地利用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与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62
2014年
多样化和分异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点演变的重要特征。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根据距离衰减原理,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县城为中心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和边远型4类。基于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视角将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为生活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非农生产功能。构建农村居民点功能表征属性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表征属性分异。最后,基于农村居民点功能表征属性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量化公式,测算农村居民点功能优势度,从而揭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优势功能的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空间内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生活功能、农业生产功能、非农生产功能及其表征属性的分异特征,可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理提供科学依据。
张佰林张凤荣高阳李灿朱凤凯
关键词:土地利用整治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区位熵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