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33030)

作品数:12 被引量:83H指数:6
相关作者:刘秦玉李丽娟张苏平王建波李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泰安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热带
  • 4篇北太平洋
  • 3篇环流
  • 3篇黑潮
  • 3篇副热带
  • 2篇年代际
  • 2篇年代际变化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气候
  • 2篇涡旋
  • 2篇海温
  • 2篇ROSSBY...
  • 2篇大气环流
  • 1篇东海黑潮
  • 1篇跃层
  • 1篇粘性
  • 1篇台湾岛
  • 1篇年际变化特征
  • 1篇暖流

机构

  • 10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湘潭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力...
  • 1篇泰安市气象局

作者

  • 9篇刘秦玉
  • 2篇李春
  • 2篇王建波
  • 2篇张苏平
  • 2篇李丽娟
  • 2篇潘爱军
  • 1篇吴立新
  • 1篇胡敦欣
  • 1篇俞永强
  • 1篇胡海波
  • 1篇左军成
  • 1篇孙澈
  • 1篇李崇银
  • 1篇高智
  • 1篇周慧
  • 1篇刘伟
  • 1篇王启
  • 1篇许建平
  • 1篇姚圣贤
  • 1篇郭佩芳

传媒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工程数学学报
  • 1篇Scienc...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湾岛以东涡旋及东海黑潮的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07年
台湾岛以东海域是黑潮变异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副热带逆流(STCC)区产生的大量涡旋西传至此,对台湾以东的黑潮流径和流量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受观测资料限制,目前对这些涡旋的垂向结构尚不清楚。利用ARGO剖面浮标资料并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对台湾岛以东的涡旋垂向结构及其运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表明,这些涡旋垂向尺度可以深达2 000 m,水平尺度约200 km,其表层切向速度可以达60 cm/s,与黑潮流速相当,而在1 000 m层上的平均切向流速还可达8 cm/s左右。根据高度计资料分析,这些涡旋是源自STCC区的Rossby波西传结果,其Rossby变形半径为43 km,其相速度约4.2 cm/s。另外,根据浮标观测表明,1 000 m层上东海黑潮按照流速可明显分成3个区段。
周慧郭佩芳许建平刘秦玉
关键词:黑潮ROSSBY波涡旋ARGO剖面浮标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研究被引量:16
2004年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热量的经向输送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对近 10年有关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研究成果有 :用卫星高度计首次观测到全球海洋Rossby波的传播特征 ;确定了气候意义下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为 2支 ,揭示了其中一支与北太平洋模态水的存在有关 ,另一支是夏威夷群岛附近海洋 大气 陆地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次发现了台湾以东黑潮流量有显著的准 10 0天振荡等。本文还提出了在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研究中目前存在的新科学问题。
刘秦玉
关键词:北太平洋气候变化温跃层
Eddies in the Northwest Subtropical Pacific and Their Possible Effects on the South China Sea被引量:2
2005年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drifter data from the 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during 1979-1998, the sizes of the eddies in the North subtropical Pacific are determined from the radii of curvature of the drifter paths calculated by using a non-linear curve fitting method. To support the drifter data results, Sea Surface Height from the TOPEX/POSEIDON and ERS2 satellite data are analyz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drifter paths. It is found that the edd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18°-23°N and 125°-150°E) move westward at an average speed of approximately 0.098 ms-1 and their average radius is 176 km,with radii ranging from 98 km to 298 km. During the nineteen-year period, only 4 out of approximately 200 drifters (2%)actually entered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the area adjacent to the Luzon Strait (18°-22°N and 121°-125°E) in the winter. It is also found that eddies from the interior of the North Pacific are unlikely to enter the South China Sea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LIU QinyuDaniel SouzaJIA YinglaiLIU Wei
关键词:漩涡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被引量:10
2007年
我国东部陆架海和南海是国防安全的重要门户;位处第二岛链以西的副热带北太平洋既是各国争夺的重要海区,又是我国从近海走向大洋的重要通道。围绕"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如何通过黑潮与我国近海动力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这一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于2007年9月正式立项。该项目不仅有助于拓展和丰富海洋动力学理论,揭示我国近海及邻近大洋动力环境变异机制,提高预测能力,而且也将为维护我国国防安全和海洋权益,为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海洋动力环境保障。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和调整机理;②黑潮与我国近海的能量与水体交换过程及机制;③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与大气驱动力的耦合效应;④我国近海及邻近大洋动力环境变异的可预测性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北太平洋副热带内区环流变异的机理及其对黑潮的影响;黑潮源头变异机理及其对吕宋海峡水交换的影响和黑潮变异机理及其对东部陆架海域动力环境的影响。
吴立新刘秦玉胡敦欣李崇银左军成俞永强孙澈王启
关键词:北太平洋近海相互作用黑潮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年代际变化
本文根据潜沉率计算公式(Huang 和 Qiu,1995),采用同化的海洋模式资料和海洋—大气界面的通量观测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三个模态水形成区逐年的潜沉率,研究了潜沉率产生年际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西部,...
胡海波刘秦玉刘伟
关键词: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强粘性剪切流稳定性方程组的简化及计算判据
2004年
研究强粘性剪切流稳定性方程组的物理尺度及其相互关系。同时,对强粘性剪切流稳定性 方程组作 GCS 分析,从而解决强粘性剪切流稳定性方程组的某些计算问题。作为应用,给 出 Orr-Sommerfeld 方程的一种新的简化形式。
李明军高智
关键词:剪切流
华北5月降水年代际变化被引量:2
2005年
针对华北5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成因,用华北5月降水资料、NCEP大气环流资料以及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5月降水以及相关海区SST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从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华北5月降水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65~1981年华北5月降水偏少,1982~1992年华北5月降水偏多;西太平洋暖池相比热带中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对华北5月降水年代际变化有更明显的影响;当西太平洋暖池异常发展,热带中东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处于暖位相,东亚上空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场,东亚大槽较弱,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时,华北5月降水偏多;反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时,华北5月降水偏少.
王建波刘秦玉张苏平李春
关键词:降水热带海温大气环流异常
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形成区海洋涡旋对冬季垂直混合过程的影响被引量:8
2005年
利用国际ARGO观测中心2001年2~3月在黑潮再循环环流圈投放的浮标资料, 结合TRMM观测的海表温度资料和T/P-ERS卫星高度计资料, 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形成区海洋涡旋对冬季上混合层的影响. 反气旋式暖涡增强了冬季局地的垂向混合过程, 形成较深的混合层及温度跃层, 有助于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的形成. 发现上世纪90年代, 96~98年对应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形成区的黑潮及黑潮延伸体海区的涡旋活动以气旋式冷涡为主, 较多的气旋式冷涡有效抑制了冬季上层海洋的垂向混合过程; 而93~95年则相反, 较多的反气旋式暖涡加强了冬季上层海洋的垂向混合过程.
潘爱军刘秦玉
关键词:混合层
Mesoscale eddy effects on the wintertime vertical mixing in the formation region of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Mode Water被引量:7
2005年
Mesoscale eddy effects on the wintertime verti-cal mixing in the formation region of the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Mode Water (NPSTMW) are studied using hydro-graphic data from Argo profiling floats deployed in the Ku-roshio recirculation region in February and March of 2001. Anticyclonic (warm) eddy enhances the wintertime vertical mixing and results in the deep mixed layer and the deep thermocline. Consequently, a large volumetric water mass with low potential vorticity corresponding to the prototype of NPSTMW tends to be formed. By contrast, cyclonic (cold) eddy is unfavorable for the vertical mixing process and halts the deepening of the mixed layer and thus the formation of mode water.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cyclonic eddies prevail in the late 1990s in the formation region of NPSTMW, which lead to significant suppression of the wintertime ver-tical mixing (96-98) and thus are un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NPSTMW; while the situation is completely re-versed in the early 1990s (93-95).
PAN AijunLIU Qinyu
关键词:海洋气候暖流
太平洋北赤道流表层流速及分叉点位置被引量:10
2005年
确定太平洋北赤道流表层流速及分叉点位置的变化是海洋环境研究中的1个重要问题。使用1987~1998年的WOCE浮标资料,通过估算得到了季节平均和年平均意义下北赤道流表层流速(1989~1998)。计算结果显示:北赤道流表层流的流速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春秋两季相仿。在厄尔尼诺发生年的第2年,夏季平均流速往往较大。对浮标轨迹的逐年分析表明表层北赤道流分叉点的位置在11°N~14 .7°N之间,从轨迹较为密集的4年的分析可以看出,表层流分叉点的位置具有年际变化,其中,2个ElNino年分叉点偏北。
李丽娟刘秦玉刘伟
关键词:北赤道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