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411705)

作品数:7 被引量:181H指数:6
相关作者:姚永坚张成解习农任建业何家雄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6篇盆地
  • 3篇油气
  • 2篇新生代
  • 1篇地球动力
  • 1篇地球动力学
  • 1篇地球动力学背...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特征
  • 1篇东南
  • 1篇动力地貌
  • 1篇动力学背景
  • 1篇动力学机制
  • 1篇新生代沉积
  • 1篇异常沉降
  • 1篇油气成藏
  • 1篇油气地质
  • 1篇油气地质特征

机构

  • 5篇广州海洋地质...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3篇姚永坚
  • 2篇任建业
  • 2篇万玲
  • 2篇解习农
  • 2篇张成
  • 2篇何家雄
  • 1篇周华
  • 1篇崔莎莎
  • 1篇万荣胜
  • 1篇崔涛
  • 1篇刘豪
  • 1篇万志峰
  • 1篇吴能友
  • 1篇吴哲
  • 1篇姚伯初
  • 1篇刘海龄
  • 1篇杨楚鹏
  • 1篇陈慧
  • 1篇夏斌
  • 1篇高红芳

传媒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海洋石油
  • 1篇Acta G...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09
  • 4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南海东北部潮汕坳陷及陆上邻区中生界烃源岩初步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潮汕坳陷属南海东北部陆坡区的一个中生代大型残留盆地,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甚低。根据近年来潮汕坳陷及陆上邻区粤东、粤中的油气地质调查和LF35-1-1井钻探成果,系统分析了中生界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表明,潮汕坳陷中生界侏罗系海相暗色泥岩为该区主要烃源岩,其母质类型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偏高,分布范围较广且稳定,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属差—好烃源岩;白垩系暗色泥岩为次要烃源岩,母质类型亦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成熟度亦偏高。据层序地层分析,下白垩统下部地层具有一定生烃潜力,属差—中等烃源岩。海陆中生代地层对比表明,潮汕坳陷生烃条件比陆上邻区粤东、粤中好,海域大范围发育和保存的与陆上下侏罗统桥源组等烃源岩相当的沉积岩系,其有机质生成和保存条件较好,具较大生烃潜力。
姚永坚高红芳何家雄周华杨楚鹏崔莎莎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主要成因类型及运聚分布特征被引量:24
2008年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在欧亚、印—澳及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汇处,区域地质背景特殊,第三系沉积发育,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油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复杂。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油气可以划分为生物气及生物—低熟过渡带气(亚生物气)、热成因正常成熟油气和高熟—过熟油气等3大类7亚类,CO2等非烃气可划分为3型4类,其中成熟陆源石蜡型油气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珠江口盆地,成熟—高熟煤成凝析油气主要分布于琼东南盆地西部及珠江口盆地部分地区,煤成气及CO2等非烃气则主要运聚于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浅层、琼东南盆地东部和珠江口盆地部分地区。
何家雄陈胜红姚永坚刘海龄万志峰
关键词:南海北部
南海新生代沉积盆地结构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正>南海是结构复杂的新生代边缘海盆,处在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菲律宾海—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接处,其周缘为性质不同、活动特征有显著差异的岩石圈断裂所围限。北缘以琼北—珠外—台湾海峡断裂带与华南大陆分开,在北部...
万玲
文献传递
南海南部海域曾母盆地油气地质特征被引量:35
2008年
曾母盆地是位于南海南部的一个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面积大、沉积速率快、沉积厚度大的特点。国内外油气勘探和研究表明,曾母盆地具有十分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主要发育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炭质页岩、煤层、海相泥岩和下—中中新统海相泥岩两大套烃源岩,以及渐新统—中新统砂岩和中—上中新统灰岩或礁灰岩两大套储层。康西坳陷和东巴林坚坳陷为盆地两个主要生烃区。纵向上,油气主要赋存于下中新统砂岩和中上中新统碳酸盐岩,前者以含油为主,后者以含气为主;横向上,曾母盆地具有南油北气的特征,气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南康台地上和西部斜坡上,油田主要赋存在巴林坚地区。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主要与盆地不同构造单元构造和沉积作用的差异性相关。
姚永坚吴能友夏斌万荣胜
关键词:曾母盆地烃源岩储层油气分布
莺歌海盆地异常裂后沉降的动力学机制被引量:26
2008年
为了理解莺歌海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过程,用回剥法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对该区的钻井和地层剖面资料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观测得到的裂后沉降和模拟预测的理论裂后沉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在西北部为300~500m,中部和东南部为900~1200m,其异常裂后沉降明显呈现向东南和向海方向递大的趋势.地幔对流模型预测的结果表明,20Ma以来南海北部边缘的动力地貌沉降量为300m,因此,莺歌海盆地裂后异常沉降在300m左右的地区可以用动力地貌沉降机理来解释,但是盆地中部和东南部的巨厚的异常沉降远大于动力地貌沉降量,它是自晚中新世以来盆缘断层的右旋走滑作用、裂后热回沉和动力地貌沉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崔涛解习农任建业张成
关键词:莺歌海盆地构造沉降动力地貌异常沉降
南海南北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演化差异性对油气成藏条件控制被引量:67
2011年
南海大陆边缘盆地由于边界条件的差异,形成了离散型、走滑-伸展型和伸展-挠曲复合型3类陆缘盆地.这些盆地由于其构造演化差异性,导致了盆地沉积充填存在较大差异,相应地导致这些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资源量的巨大差异.南海北部离散型大陆边缘盆地主要发育湖相泥岩和海相泥岩烃源岩,尽管存在较好的湖相烃源岩,但由于各断陷分隔且面积较小,因而油气主要富集于各富烃凹陷周缘.南海南部伸展-挠曲复合型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演化差异明显,南部曾母盆地周缘前陆阶段早于礼乐盆地、北康盆地和南薇西盆地,一方面由于坳陷面积大及相应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及海相泥岩烃源岩面积大、厚度大,另一方面断坳转换时期(15.5 Ma)缓慢的沉降速率导致大面积碳酸盐岩及礁灰岩广泛发育,形成了较为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南海西部走滑-伸展型陆缘盆地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具有较厚的沉积物充填和高热流值,油气聚集以天然气藏为主.总之,无论是烃源岩分布范围及厚度,还是储集层,特别是礁灰岩储层分布以及生储盖组合等方面,南海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成减条件均优于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前者具有更优的油气勘探前景.
解习农张成任建业姚伯初万玲陈慧康波
南海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层序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基于南海琼东南盆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构造层序划分方案的问题,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二维地震构造层序闭合解释,从地震不整合面和构造发育特征识别出发,对新生代主要构造层序进行详细解剖。进一步结合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新生代二维地震数据的精细综合分析,重新厘定了其新生代构造层序,并进行了构造层序的识别和划分。结果表明:按古构造运动面可将盆地充填序列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构造层序,分别对应于盆地演化的三个阶段性。着重论述了三个构造层序的结构特征、叠加构造样式、构造层序发育特征、层序分布特征、沉积体系类型和盆地断裂演化序列之间的关系等,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孙转刘豪吴哲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层序盆地演化
Gravity Flow on Slope and Abyssal Systems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被引量:19
2011年
The study of new seismic data permi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diment gravity flows in terms of inter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n shelf and abyssal setting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 (QDNB). Six gravity flow types are recognized: (1) turbidite channels with a truncational basal and concordant overburden relationship along the shelf edge and slope, comprising laterally-shifting and vertically-aggrading channel complexes; (2) slides with a spoon-shaped morphology slip steps on the shelf-break and generated from the deformation of poorly-consolidated and high water content sediments; (3) slumps are limited on the shelf slope, triggered either by an anomalous slope gradient or by fault activity; (4) turbidite sheet complexes (TSC) were ascribed to the basin-floor fan and slope fan origin, occasionally feeding the deep marine deposits by turbidity currents; (5) sediment waves occurring in the lower slope-basin floor, and covering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400 km2, were generated beneath currents flowing across the sea bed; and (6) the central canyon in the deep water area represents an exceptive type of gravity flow composed of an association of debris flow, turbidite channels, and TSC. It presents planar multisegment and vertical multiphase characteristics. Turbidite associated with good petrophysical property in the canyon could be treated as a potential exploration target in the QDNB.
SU MingXIE XinongLI JunliangJIANG TaoZHANG ChengHE YunlongTIAN ShanshanZHANG Cuime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