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08B07)
-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3
- 相关作者:吉训明李思颉季泰令马修尧吕莹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中期随访结果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总结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2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从CTA表现、TICI、NIHSS、m RS等方面总结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的优缺点及操作要点。结果 :术后血管再通率为92.6%(25/27)。治疗2周后m RS即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个月后预后良好率(m RS≤2分)为48.1%。本组无术后出血病例,死亡率为11.1%(3/27),颈内动脉闭塞者m RS评分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大脑中动脉闭塞者。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技术安全、快速、有效,治疗超溶栓时间窗的患者仍可能获得良好预后,颈内动脉闭塞较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差。
- 向欣杨华彭瀚黄新源马修尧徐学友吕莹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SOLITAIRE血栓切除术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需要明确的问题被引量:11
- 2012年
- 由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导致确诊困难或治疗延迟。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其早期确诊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临床误诊和漏诊的情况,故直接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另外,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脑损伤是静脉性梗死和颅内出血并存,限制了抗凝或溶栓治疗的实施。如何提高CVST的早期确诊率、抗凝治疗适应证的选择与规范及对抗凝无效的患者如何治疗等问题,仍需探讨。
- 吉训明
- 抗凝与血管内机械碎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对比血管内机械碎栓与单纯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临床上诊断明确的CVST患者137例,其中采用单纯抗凝治疗的有75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 ml,2次/d,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华法林,12个月),机械碎栓治疗的62例(其中40例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药物治疗同抗凝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治疗前机械碎栓组有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嗜睡或昏迷、伴出血或梗死的患者均多于单纯抗凝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高于单纯抗凝组[(3.1±1.0)分,(2.1±0.8)分]。均P<0.05。②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好转。出院前机械碎栓组mRS低于单纯抗凝组[(1.1±0.4)分,(1.6±0.3)分],P<0.05。出院时抗凝组中18例(24.0%)颅内压仍然增高,其中10例(13.3%)存在视盘水肿;机械碎栓组有12例(19.4%)存在颅内压增高,8例(12.9%)有视盘水肿,P>0.05。③两组各死亡1例。机械碎栓组有4例术前脑出血的患者,治疗后血肿增大,3例症状加重,其中1例因脑疝形成拒绝手术而死亡。④抗凝组62例、机械碎栓组56例获得1~5年的随访。单纯抗凝组有6例(因未规范口服抗凝药),机械碎栓组中有4例仍有颅内压增高症状。继续抗凝后好转。结论机械碎栓组患者临床症状比单纯抗凝组重,但临床预后优于单纯抗凝组。
- 李广文曾现伟季泰令李思颉凌锋吉训明
- 关键词:抗凝机械碎栓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诊断治疗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血管内治疗(包括溶栓、支架置入、碎栓)CVST患者的麻醉资料,纳入接受喉罩全身麻醉(18例)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26例)的患者共44例,对危险因素、术中监测数据、镇痛药物的使用、并发症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4例患者术毕拔管30例,其中气管插管组拔管率为50.0%(13/26),低于喉罩组的94.4%(17/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5,P<0.01。①对昏迷(2例)和脑出血(6例)的8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麻醉。伴有多发性静脉窦血栓危险因素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的比率为76.0%(19/25),高于采用喉罩全身麻醉的比率(24.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局灶症状的患者采用喉罩全身麻醉的比率为69.2%(18/26),高于采用气管插管麻醉的30.8%(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组的平均动脉压(MAP)降低,术中升高,与患者的基础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MAP各时点两两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两组各阶段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氧饱和度在拔除气管插管后均出现下降,与拔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组麻醉后的体温与基础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体温有下降趋势,但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③气管插管组患者的镇痛药芬太尼用量[(3.49±0.66)μg/kg]高于喉罩组[(2.53±0.50)μ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瑞芬太尼的用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8)。④气管插管组无肺栓塞和颅内出血并发症,喉罩组有颅内出血1例,咽痛2例,体动反应1例。结论在CVST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麻醉管理中,对伴有高危因素的CVST患者宜选择气管插管全�
- 刘清海蔡兵吉训明王天龙
- 关键词:喉面罩
- 未成年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分析未成年人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影像学确诊为CVST的未成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其中11例患者仅接受抗凝治疗,10例患者接受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①在21例CVST患者中,16例存在明显病因,最多见的是感染病史10例(47.6%),其他病因包括头部外伤病史、早孕流产史、血液系统疾病等。②20例(95.2%)患者以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为首发症状,病程中可伴有癫痫发作、偏瘫、意识障碍、复视、视盘水肿等。③DSA显示受累静脉窦区均未显影,累及上矢状窦的12例,横窦16例,直窦4例,乙状窦12例,病变≥2个静脉窦的有17例(80.9%)。④经单纯抗凝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痊愈7例,好转13例,死亡1例;3~6个月影像学随访,痊愈18例,好转1例。结论感染因素是本组未成年人CVST的主要病因,未成年人CVST累及≥2个静脉窦的比例较高。经抗凝和血管内治疗后,未成年人CVST的预后良好。
- 侯宝军刘毅李思颉季泰令吉训明
- 关键词:未成年人疾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