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1044)

作品数:5 被引量:137H指数:3
相关作者:卢升高俞劲炎章明奎张卫国俞立中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环境磁学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形态
  • 1篇第四纪
  • 1篇第四纪沉积
  • 1篇第四纪沉积物
  • 1篇对植
  • 1篇植物系统
  • 1篇失绿
  • 1篇土壤-植物系...
  • 1篇土壤因子
  • 1篇缺铁失绿
  • 1篇南方红土
  • 1篇古环境
  • 1篇红土
  • 1篇PH值
  • 1篇PROPER...
  • 1篇SOIL
  • 1篇SOILS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广播电视...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卢升高
  • 2篇俞劲炎
  • 1篇俞立中
  • 1篇张凌云
  • 1篇张卫国
  • 1篇章明奎
  • 1篇翟衡
  • 1篇张吉先

传媒

  • 2篇土壤通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Pedosp...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2
  • 2篇200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土壤—植物系统的磁生物效应及其微观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2年
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磁处理 (如磁场、磁化水、磁改良剂等 )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以及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
张吉先卢升高俞劲炎
关键词:土壤-植物系统磁处理
土壤因子对植物缺铁失绿的影响被引量:36
2002年
本文主要从土壤 pH ,重碳酸盐 ,和氮素形态等几方面综述了各种土壤因子对土壤缺铁失绿的影响 。
张凌云张宪法翟衡
关键词:PH值氮素形态土壤因子
中国南方红土环境磁学被引量:47
2007年
第四纪红土是中国南方古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的最佳载体之一,记录了南方的古地理、古气候环境变迁信息。典型红土剖面由现代红壤层、均质层、网纹层、砾石层或基岩层组成,均质红土磁化率值多在80×10^-8~250×10^-8m^3/kg,网纹红土磁化率约低一个数量级。红土的磁化率-温度(χ—T)曲线、等温剩磁获得曲线、XRD和TEM分析认为,成土过程产生的细粒磁性矿物(包括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是红土磁性的主要载体。对红土的岩石磁学和矿物学综合分析认为,红土磁性矿物的含量、粒度、类型等可能指示其形成时期的某种环境变化,红土磁性是南方第四纪环境变迁研究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红土的物源以及受后期化学风化改造的复杂性,红土的环境磁学研究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
卢升高
关键词:红土环境磁学磁性矿物古环境
长江中下游第四纪沉积物发育土壤磁性增强的环境磁学机制被引量:58
2000年
对长江中下游第四纪沉积物 (Q3 黄土 ,Q2 红土和Q3 红土 )发育土壤的磁性增强现象及其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1)铁磁性矿物是土壤磁性的主要载体 ,它们是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单畴 (SSD)和超顺磁性 (SP)态的次生磁性矿物 ,没有显示重要的反铁磁性矿物的贡献 ;(2 )土壤磁化率 (χ)的高低与成土过程产生的稳定单畴和超顺磁性颗粒呈极显著正相关 ,指示了风化成土作用的强度 ,磁化率可作为反映成土环境变化的代用指标 ;(3)频率磁化率 (χfd) 5 %可作为土壤中的超顺磁性颗粒存在与否的临界值 ,土壤 χfd值的高低同样反映了风化成土作用的强度 ,可用作研究第四纪环境变化的有用工具之一。
卢升高俞劲炎章明奎俞立中张卫国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第四纪沉积物环境磁学土壤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oil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被引量:1
2000年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particle size of soils derived from metamorphic rock, basalt, granite, Quaternary red clay, limestone and mudstone from Zhejiang Province, East China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variations of the mas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X), anhystere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ARM), and saturation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SIRM) with soil particle size, the relationship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oups. For the soils derived from metamorphic rock and basalt, magnetic values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gravel and coarse sand fractions and decreased with decreasing soil particle size. The soils derived from sedimentary rock had a bimodal distribution of magnetic values, with peaks in 1-0.5 and 0.005-0.000 5 mm fractions. The soil developed on granite was characterized by a peak of magnetic value in 0.001-0.000 5 mm fractions. Frequency-dependent susceptibility (Xfd ) and ratics of magnetic parameters (ARM/X, SIRM/X and SIRM/ARM) of soil particle fractions showed that variations in ferrimagnetic grain size paralleled those in particle size. Xfd peaked in clay fraction and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article size, irrespective of soil parent materials. The acquisition curves of IRM and demagnetization parameter of different soil particle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t magnetic minerals assemblages in different particle fractions.
LU SHENGGAO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510029 (Chi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