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1323)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陈刚朱兰林正斌陈知水谢林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肾移植
  • 3篇排斥
  • 2篇移植肾
  • 2篇移植肾功能
  • 2篇移植术
  • 2篇移植术后
  • 2篇移植物
  • 2篇移植物排斥
  • 2篇肾功能
  • 2篇肾移植术
  • 2篇肾移植术后
  • 2篇术后
  • 2篇排斥反应
  • 2篇抗体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类
  • 1篇血浆
  • 1篇血浆置换
  • 1篇移植受者
  • 1篇再次肾移植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林正斌
  • 5篇朱兰
  • 5篇陈刚
  • 2篇陈松
  • 2篇郭晖
  • 2篇谢林
  • 2篇陈知水
  • 2篇黄伟
  • 1篇杜敦峰
  • 1篇王大卫
  • 1篇王筱啸
  • 1篇张伟杰
  • 1篇向莹
  • 1篇汪芯
  • 1篇陈孝平
  • 1篇明长生
  • 1篇施辉波
  • 1篇丁韬

传媒

  • 3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供者特异性抗体对难治性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的影响二例报道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对难治性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EGF)的影响。方法病例1为42岁女性,接受丈夫供肾的活体供肾移植,受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曾轻度升高,但术前DSA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阴性;病例2为49岁女性,接受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D)供者供肾移植,术前PRA和CDC均为阴性。2例受者术后均出现难治性DGF,且DGF超过1个月未逆转。病例1术后10dPRA轻度升高(PRAI类为28%),流式CDC(Flow-CDC)检测显示为低水平DSA(13.9%);病例2在术后17d通过Luminex单抗原微珠法检测II类DSA阳性(抗DR9,平均荧光度MFI2500)。2例受者经移植肾穿刺活检均未发现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典型病理表现。结果病例1未经特殊处理,于术后6周恢复尿量,术后第62天血肌酐降至96μmol/L。病例2经血浆置换+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WIG)处理后DSA转阴,术后7周恢复尿量,第56天血肌酐降至95μmol/L。结论早期新生DSA在水平较低和细胞毒作用较弱时可能不足以引起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而主要表现为移植肾。肾小管损伤,导致DGF的恢复时间显著延长。及时发现和有效清除DSA能促进延期恢复的DGF早日逆转。
朱兰陈刚张伟杰郭晖林正斌杜敦峰陈松施辉波陈知水
关键词:肾移植供者特异性抗体
肾移植术后新生HLA-DQ抗体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探讨临床肾移植术后新生HLA-DQ抗体的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长期随访的175例初次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微量淋巴毒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均为阴性,入组时间在肾移植术后6~18年(平均10年).根据入组时移植肾功能分为3组:(1)移植肾功能正常的对照组(n=94):血肌酐<120 μmol/L;(2)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组(n=54):血肌酐持续>150μmol/L达6个月以上,但尚未透析;(3)移植肾失功能组(n=27):患者恢复血液透析.所有病例在入组时收集血清,采用流式PRA或Luminex方法进行HLA抗体初筛,抗体阳性者进一步行Luminex单抗原包被的微球法检测分别针对HLA-A、B、DR、DQ位点的抗体水平.结果 (1) HLA抗体的出现与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密切相关.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组HLA抗体阳性的出现率为48%(26/54),移植肾失功能组为52%(14/27),而对照组的HLA抗体阳性率只有17% (16/94) (P<0.01).(2)在3组HLA抗体阳性的病例中,相比于HLA-DR、HLA-Ⅰ类抗体,HLA-DQ抗体的出现频率均最高,在对照组、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组、移植肾失功能组分别为14/16、24/26及14/14,此外,HLA-DQ抗体的平均荧光强度也最高.(3) HLA-DQ抗体在对照组的HLA抗体阳性病例中以单独出现为主(10/16),而在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组和移植肾失功能组都多数伴随有HLA-DR抗体和Ⅰ类抗体(17/26、14/14),显示单独出现的HLA-DQ抗体与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没有直接相关性,而DQ抗体合并DR和(或)Ⅰ类抗体同时出现与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和失功能有关(均P<0.05).结论 从移植肾功能状态而言,HLA-DQ抗体往往先于其他位点的抗体出现.在临床移植肾功能尚稳定时,早期发现HLA-DQ抗体对预警免疫系统的特异性激活及后者所致的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
朱兰陈刚谢林汪芯王大卫林正斌明长生陈孝平陈知水
关键词:肾移植移植物排斥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
肾移植受者西罗莫司联合小剂量环孢素转换治疗的五年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通过5年随访,探讨肾移植术后由传统的环孢素A(CsA)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转换为西罗莫司(SRL)联合小剂量CsA和泼尼松(Pred)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开放性非随机的临床研究,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门诊规律随访的46例口服CsA+霉酚酸酯(MMF)+Pred的。肾移植受者,进行SRL+小剂量CsA+Pred的转换治疗。其中主动转换组27例(转换前血肌酐≤140μmoL/L,无或仅轻微蛋白尿),被动转换组19例(血肌酐〉140μmol/L,尿蛋白〈++)。转换后目标谷浓度:SRL为5~7μg/L,CsA为20—60μg/L。观察转换后5年的血肌酐和尿蛋白变化,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和SRL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转换后所有受者CsA平均减药63%。主动转换组转换时平均血肌酐为(110±19)μmol/L;8例退组,原因为关节痛1例、蛋白尿加重2例、慢性腹泻2例、轻度或可疑急性排斥反应2例和反复发热1例;其余19例受者平均随访5年血肌酐保持平稳,为(103±12)μmol/L,转换后5年移植肾存活率为100%。被动转换组在转换时平均血肌酐为(205±45)μmol/L,4例受者退组,原因分别为蛋白尿加重2例和人为因素2例;10例受者在转换后1~50个月移植肾失功能,其余5例受者平均随访5年血肌酐保持稳定[转换前为(218±46)μmol/L,5年随访时为(205±73)μmol/L],总体移植肾5年存活率为33.3%,显著低于主动转换组(P〈0.001)。急性排斥反应在主动转换组发生2例,在被动转换组无发生。所有受者在随访期间未出现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也未观察到口腔溃疡、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SRL联合小剂量CsA的免疫抑制方案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维持治疗方案,但需把握合适的转换治疗时机,�
朱兰丁韬王筱啸林正斌陈刚
关键词:肾移植西罗莫司环孢素
脱敏治疗用于HLA高致敏患者再次肾移植二例
2012年
由于移植肾功能的慢性减退,半数受者的移植肾存活时间不超过10年,因此近年来肾移植后恢复血液透析和等待再次移植的病例数明显增加。这些受者往往因前次移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致敏,其中高致敏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80%]不仅因广泛和高水平的抗HLA抗体而难以找到合适的供者,而且再次移植后更易发生排斥反应。我们对2例初次。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丧失的高致敏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或不联合硼替佐米进行脱敏治疗,并成功进行了再次肾移植,现报告如下。
朱兰刘慎微林正斌向莹黄伟陈刚
关键词:再次肾移植抗HLA抗体致敏患者脱敏治疗移植肾功能生排斥反应
肾移植术后早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三例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诊断和治疗。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间确诊的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AMR病例3例。移植前受者均有HLA致敏史,其中2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曾为阳性,但移植前已转为阴性,另1例移植前PRA-1I类抗体为强阳性。3例术前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实验均为阴性。移植后1周内均出现了抗HLA抗体水平的迅速升高伴急性移植肾功能衰竭。急性AMR确诊后采用反复多次血浆置换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联用硼替佐米)治疗。结果3例移植肾穿刺病理结果均符合急性AMR的诊断标准。1例因确诊时移植肾已破裂出血而切除移植肾;1例经4次血浆置换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抗体水平显著下降且病理损伤明显好转,于术后50d移植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1例经5次血浆置换及丙种球蛋白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于术后24d切除移植肾。结论HLA预致敏患者即使PRA移植前已转阴都属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AMR的危险人群,当出现移植肾早期原发性无功能或移植肾功能急剧下降时,及时检测HLA抗体水平和移植肾穿刺活检对确诊急性AMR十分重要。血浆置换及丙种球蛋白(或联合硼替佐米)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方法,预后与干预早晚及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朱兰林正斌陈松郭晖刘慎微黄伟谢林陈刚
关键词:移植物排斥抗体肾移植血浆置换丙种球蛋白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