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1-4032-01)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左焕琮周文静石岩芳石祥恩田宏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清华-裕元医学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颞叶
  • 2篇海马
  • 1篇电刺激
  • 1篇电刺激术
  • 1篇电刺激治疗
  • 1篇电极
  • 1篇电极研究
  • 1篇电图
  • 1篇术前
  • 1篇术前评估
  • 1篇癫痫
  • 1篇颞叶癫痫
  • 1篇顽固
  • 1篇顽固性
  • 1篇顽固性颞叶癫...
  • 1篇颅内
  • 1篇脑电
  • 1篇脑电图
  • 1篇脑功能
  • 1篇脑功能重组

机构

  • 2篇清华大学玉泉...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左焕琮
  • 2篇石岩芳
  • 2篇周文静
  • 1篇乔立艳
  • 1篇谢静晖
  • 1篇孙朝晖
  • 1篇耿同超
  • 1篇史洁
  • 1篇林久銮
  • 1篇田宏
  • 1篇石祥恩
  • 1篇王英
  • 1篇黄方杰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年份

  • 3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间断性海马电刺激治疗顽固性颞叶癫痫的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间断性电刺激海马结构治疗顽固性颞叶癫痫。方法对10例颞叶内侧型癫痫的患者行立体定向经枕入路钻孔,沿海马长轴置入脑深部普通4导电极;视频脑电监测并定侧定位致痫灶(海马);选择刺激区域,给予高频低电流间断电刺激,每天分别选取同一时间段刺激2次,间隔6h,连续刺激2~3d。在刺激区域记录脑电活动,并分析和统计刺激前、后的棘波数量变化。结果在电刺激期间,6例刺激前、后比较棘波数减少〉50%,3例减少〉30%,1例效果不明显,棘波数减少〈10%。10例经急性电刺激前、后棘波数比较,影像未显示海马硬化的病例较有海马硬化的病例棘波数减少幅度大。结论通过统计电刺激前后脑电图中棘波数量的变化,呈现出棘波数明显减少,证实了间断电刺激海马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田宏石祥恩左焕琮周文静林久銮石岩芳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术海马颞叶癫痫
皮层下脑梗死运动功能自发恢复的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评价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早期运动相关的脑激活部位及其与Fugl—Meyer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发病后14d内的皮层下脑梗死患者和志愿者进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检查。实验采用模块设计、抓握任务,经数据处理、统计和脑功能区定位,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激活区域的差别。结果对照组仅激活右侧大脑半球初级感觉运动皮层,脑梗死组还激活左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和前额叶,激活范围较对照组广泛(P〈0.01)。Oxy—Hb数据与Fugl—Meye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发生后早期即可出现皮层功能重组,fNIRS适用于监测卒中后运动相关的脑激活状态。
史洁耿同超乔立艳王英谢静晖黄方杰左焕琮
关键词:脑功能重组
颞叶新皮层癫痫的颅内电极研究
2013年
目的对于颞叶新皮层存在局灶性损害的癫痫患者,应用颅内电极记录新皮层病灶部位及海马的发作期电活动,以判断海马是否是独立的致痫灶。方法总结8例患者,入选标准:MRI显示一侧颞叶新皮层存在局灶性的损害,双侧海马形态基本正常,无萎缩及肿胀等变化;术后随访1年以上。分析颅内脑电图临床发作及电发作的起源部位。结果颅内脑电图共记录到临床发作65次,电发作16次,其中起源于颞叶内侧的临床发作24次,电发作7次。仅1例患者所有发作均起源于新皮层,其余7例均有独立起源于海马的临床发作或电发作。结论颅内脑电图记录显示在颞叶新皮层存在局灶性损害的癫痫患者,海马是重要的独立致痫区,MRI不能提供确切的证据,颅内电极记录是确定致痫灶的可靠方法。
孙朝晖周文静石岩芳左焕琮
关键词:颞叶术前评估海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