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810023)

作品数:10 被引量:79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强彬廖业扬黄健荣陈朝兵王宁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协商
  • 6篇协商民主
  • 6篇民主
  • 2篇协商民主研究
  • 2篇逻辑
  • 2篇民主决策
  • 2篇民主研究
  • 1篇研究议题
  • 1篇研究主题
  • 1篇议题
  • 1篇中国语境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建构
  • 1篇说服
  • 1篇全能型
  • 1篇群体性
  • 1篇群体性事件
  • 1篇群体性事件治...
  • 1篇主题
  • 1篇妥协

机构

  • 9篇四川大学
  • 2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温州大学

作者

  • 8篇李强彬
  • 2篇廖业扬
  • 1篇陈朝兵
  • 1篇黄健荣
  • 1篇陈宝胜
  • 1篇刘伟
  • 1篇王宁

传媒

  • 2篇行政论坛
  • 1篇浙江学刊
  • 1篇理论探讨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求实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学术论坛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乡村威权型治理:一个概念性框架及其解释被引量:7
2012年
乡村威权型治理作为一个理论研究的分析性概念,对于解释当下中国乡村治理存在的诸多重大问题和治理困境,较之其他相近的概念,似乎有更好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作为实践层面的乡村威权型治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主导样态和体制实态。集权型政治传统的深层影响、执政党在革命年代的领导体制及其行政范式的余风、人民公社全能体制的历史惯性等制度性资源和政治遗产是这一体制的主要成因。
廖业扬李强彬
公共政策议程研究的成果、限度与发展走向被引量:2
2013年
行为主义的兴起和公共政策研究范式的转换使公共政策研究开始关注公共政策议程,学者从公共政策议程设定的条件及影响、公共政策议程设定的运行过程与发展脉络、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建构和实证研究等角度,对公共政策议程开展了深入研究,但现有研究的视阈较窄,工具主义研究色彩浓厚,跨学科的互动整合、创新性、本土化、实践性研究不足。未来本土公共政策议程研究,应揭示公共政策议程设定与当代中国治道变革的演进轨迹,通过公共政策议程研究总结阐释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的一般规律及分析框架,立足实践探索应对政策环境变化的技术与方法,为从始发阶段优化中国公共政策过程和政策研究的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
陈宝胜刘伟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议程
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发展:理由、可能与路径被引量:11
2012年
在理论与实践、批评与辩护的论争中,协商民主已跃然于当今民主理论之潮流。面对公共政策问题复杂化发展、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深度化发展和社会公正感问题显性化发展的难题与挑战,当下中国有理由进一步推动协商民主的发展。在独特的政治空间支持、协商资源非累积性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背景下,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应着力于实践空间的把握、协商文化的塑造和协商制度的构造。
李强彬廖业扬
关键词:协商民主中国语境
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20年:主要进展与展望——基于CNKI(1994-2013)数据的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文章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关于我国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的期刊论文为基础,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我国近20年来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和回顾,反映其文献增长规律、文献主题分布规律、期刊载文量、论文引用情况和研究的时段特征。进而,通过对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中比较聚焦的治理主体、治理能力、治理机制、治理对策四个核心主题进行文献定性分析,反映我国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的主要观点,并根据已有研究的不足和薄弱点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
李强彬王宁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主题
公共政策问题“界定”中的协商民主:逻辑、价值与理由被引量:4
2012年
公共政策问题是"界定"而非"发现"的观念表明,尽管需要政府介入的"问题事实"客观存在,但"问题"并非不言自明,"问题"是经由社会建构而被赋予特定意义的。在协商之"受更佳观点之理性说服力量的驱动"的驱动下,协商民主可以更准确、具体地界定公共政策问题,强化公共政策问题界定的合法性、公开性和责任性,促成利害相关者在政策执行阶段形成更多的自愿性合作,减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回火"问题。
李强彬
关键词:社会建构协商民主
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路线、视角与议题被引量:24
2012年
国外协商民主理论近30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时代,形成了分别以罗尔斯、哈贝马斯的思想为基础的"英—美"和"欧洲大陆"主义两种研究路线。在研究视角上,主要涉及作为政府体制、公民参与、政治合法性、治理以及民主决策理论的协商民主。在研究议题上,大大拓展了毕塞特最初的研究范围,扩展至协商与民主理论的发展、协商民主与公民参与、协商民主与政策分析范式的发展、协商民主与国际问题治理、协商民主本身的制度化等方面的研究。
李强彬
关键词:协商民主研究议题
界面协商关系的构筑及其实现——民主决策的视角被引量:1
2013年
界面协商是相对于正式协商和非正式协商的一种协商形态,强调正式的建制化协商机构与社会公共领域公众舆论力量间直接的互动与相互的渗透。界面协商关系的构筑需要合理定位政府的角色和公众的协商品格,界面协商关系的实现需要创设相应的制度安排。当以协商民主的观点来审视听证会、论证会、咨询会、座谈会等会议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时,这些制度在保持公众意见与正式的政策决定之间的连续性方面可以发挥更好的民主决策的功能。
李强彬
关键词:协商民主民主决策
协商民主:民主决策的逻辑及其实现被引量:4
2013年
民主决策不仅体现于相关者参与人数的多寡,更是歧见在相互审视条件下的实质性承认与整合。作为一种民主的决策理论,协商民主引致政策决定的基础是个体偏好的转换,动力是理性之说服力量而非金钱或权力,方法是论坛论理式而非市场理性计算式,注重理性主义与渐进主义决策观的调和,赋予公民更为重要的角色,其实现需着力于协商民主实质与程序性原则的协调、个体能力的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创造。
李强彬
关键词:协商民主民主决策
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协商民主何以须为何以可为被引量:16
2012年
协商民主理论在不断论争中,其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和深化,已成为回应当今西方社会现实之挑战和有效提升民主质量的一种重要理论。协商民主理论的推进者通过回应协商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规模、合法性和理性选择难题以及文化多元主义、社会不平等、社会复杂性等方面的挑战,为丰富协商民主理论作出了贡献。审视西方协商民主在理论与实践中何以须为何以可为的基本问题,可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治理变革提供诸多有益思考。
李强彬黄健荣
关键词:协商民主协商民主说服妥协
重大建设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障碍及对策论析——以近年来数起地方重大建设项目事件为例被引量:12
2014年
近年来我国地方频发的重大建设项目事件折射出项目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环节的严重缺失与薄弱,其根源在于社会公众参与项目决策遭遇着重重困境与障碍,突出表现在参与主体的范围受限、参与时间和阶段的滞后、参与方式的流于形式、参与过程的信息公开不足、参与结果的反馈缺失等。迫切需要采取完善制度设计、规范信息公开、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前置参与时间和阶段、开展实质性的多元参与方式、加强参与结果反馈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和推进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以切实尊重和维护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达权,促进重大建设项目决策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整体提升。
陈朝兵
关键词:公众参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