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1246)

作品数:44 被引量:200H指数:8
相关作者:蒋敬庭吴昌平徐斌卢斌峰陈陆俊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匹兹堡大学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3篇肿瘤
  • 21篇免疫
  • 20篇细胞
  • 17篇胃癌
  • 10篇肿瘤免疫
  • 10篇抗肿瘤
  • 8篇分子
  • 7篇免疫治疗
  • 6篇预后
  • 6篇逃逸
  • 6篇免疫逃逸
  • 5篇协同刺激分子
  • 5篇刺激分子
  • 4篇肿瘤免疫逃逸
  • 4篇肿瘤免疫应答
  • 4篇微小RNA
  • 4篇免疫应答
  • 4篇T细胞
  • 3篇蛋白
  • 3篇调节性

机构

  • 41篇苏州大学附属...
  • 7篇匹兹堡大学
  • 5篇苏州大学
  • 4篇常州市第一人...
  • 2篇纽约州立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38篇蒋敬庭
  • 27篇吴昌平
  • 11篇徐斌
  • 7篇卢斌峰
  • 5篇石亮荣
  • 5篇陈陆俊
  • 4篇单婵婵
  • 4篇吴骏
  • 4篇邓海峰
  • 4篇王琦
  • 4篇李敏
  • 4篇陆明洋
  • 4篇李青
  • 3篇李争光
  • 3篇周怡
  • 3篇王远
  • 3篇刘娟
  • 3篇谢军
  • 3篇鲁常青
  • 3篇季枚

传媒

  • 22篇中华实验外科...
  • 5篇临床检验杂志
  • 4篇国际免疫学杂...
  • 3篇中国医药生物...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14篇2014
  • 14篇2013
  • 5篇2012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在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在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3例食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Foxp3蛋白的表达,同时选用5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通过对食管癌肿瘤细胞中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H-score评分,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Foxp3蛋白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肿瘤细胞中主要表达在胞核,在癌旁组织中不表达;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细胞中Foxp3高表达(H-score≥70分)的患者中,肿瘤直径≥3.5 cm患者所占比率显著高于肿瘤细胞中Foxp3低表达(H-score< 70分)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267,P <0.05),而肿瘤细胞中Foxp3表达水平与患者其他临床参数无相关(P>0.05).结论 核转录因子Foxp3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主要分布在浸润淋巴细胞及肿瘤细胞,肿瘤细胞表达Foxp3在肿瘤进展中有重要意义.
李敏陈陆俊顾文栋邓海峰陆明洋谢军徐斌吴昌平蒋敬庭
关键词:食管癌免疫组织化学
微小RNA-181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52例福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FFPE)的胃癌组织样本中筛选鉴定出可以作为预后标志物的miRNA。从胃癌患者FFPE肿瘤组织样本和正常对照组织中分别提取出总RNA,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候选miRNAs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评估其在晚期胃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结果miR-181b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miR-181b高表达胃癌患者总生存期显著低于miR-181b低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03(1.34-8.72)和8.36(7.18~9.55)个月。miR-181b低表达胃癌患者死亡风险HR为miR-181b高表达患者的0.164倍(P〈0.05)。二疗程后疗效与晚期胃癌患者总生存期明显相关。稳定(SD)、进展(PD)患者的死亡风险比(HR)分别为部分缓解(PR)患者的0.552倍(P〉0.05)和3.363倍(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miRNA的异常表达,其中miR-181b高表达与晚期胃癌不良预后显著相关。
郑晓吴昌平徐斌邓海峰陆明洋鞠景芳蒋敬庭
关键词:胃癌微小RNA预后
协同刺激分子B7-H1、B7-H4和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阳性调节性T细胞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协同刺激分子B7-H1、B7-H4和转录因子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7-H1、B7-H4和Foxp3在100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B7-H1、B7-H4和Foxp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B7-H1、B7-H4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和71.0%,其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7-H1、B7-H4的表达水平和Foxp3+ Treg细胞数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37,P<0.05;r=0.456,P<0.05.B7-H1、B7-H4及Foxp3高表达患者的预后差于低表达者(P<0.05).结论 B7-H1、B7-H4和Foxp3+ Treg细胞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关.
鲁常青李青王辉耿一婷田波谢军谈炎吴昌平
关键词:胃癌协同刺激分子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
协同刺激分子B7-H3与B7-H4联合效应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协同刺激分子B7-H3和B7-H4的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随访调查157例胃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相关病理指标及胃癌患者手术标本中B7-H3、B7-H4的表达;胃癌患者不同临床特征与B7-H3、B7-H4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检验,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拟合多因素Cox模型,用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凹)估计不同临床指标与复发和死亡结局的联系强度。结果B7-H3、B7-H4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特征之间无明显相关;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较大(〉60岁)、分期较晚、肿瘤较大(〉5em)、浸润较深(侵及深肌层)、远处转移及协同刺激分子B7-H4高表达等显著减少PFS及OS(P〈0.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提示,与Ⅰ期[5.58(95%CI:1.27~24.58)]比较,Ⅳ期胃癌患者复发和死亡的HR分别为6.20(95%CI:1.31~29.34);与肿瘤直径≤5cm的患者[1.95(95%CI:1.20—3.18)]比较,肿瘤直径〉5em的患者其为1.97(95%CI:1.19~3.25);相对于其他表达组,B7-H3低表达且B7-H4高表达的胃癌患者复发和死亡的HR分别为1.92(95%CI:1.20~3.10),1.93(95%CI:1.19—3.10)。结论B7-H3、B7-H4不同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PFS和OS有显著影响。
徐斌吴昌平蒋敬庭邓海峰李敏沈月平
关键词:胃癌预后B7-H3B7-H4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C667T基因多态性对以5-氟尿嘧啶为基础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67T基因多态性与5一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胃癌59例。所有病例化疗前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用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LDR)检测研究对象的MTHFR基因型。患者均采用经5一Fu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结果59例晚期胃癌患者MTHFRrr/T基因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优于C/C型(8.70个月比5.47个月,X2:9.209,P〈0.01),MTHFRrr/T基因型患者的PFS明显优于C/T型(8.70个月比5.08个月,∥=9.405,P〈0.01),MTHFRC/T基因型患者的PFS与C/C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7个月比5.08个月,X2=0.092,P〉0.05)。结论MTHFR基因型对预测以5.Fu为基础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季枚蒋敬庭徐斌吴骏赵伟庆吴昌平
关键词:胃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化学治疗
免疫卡控点分子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免疫卡控点是在机体免疫系统中维持自身免疫耐受、调节免疫应答的调控分子,尤其在肿瘤免疫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免疫卡控点阻断疗法可通过特异性阻断抗体消除免疫抑制功能,促进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生长,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该文就几种常见的免疫卡控点分子,即细胞毒T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粘蛋白分子-3(TIM-3)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翟文斯蒋敬庭
协同刺激分子B7-H3在食管癌中的表达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分子B7-H3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人食管癌细胞株TE-1、Eca-109中B7-H3分子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74例食管癌组织中B7-H3分子的表达。结果流式检测显示B7-H3分子在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中呈弱表达,在TE-1中呈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H—score)结果显示174例食管癌组织中B7-H3染色的H—score中位值为200.0,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92.5;食管癌组织中B7-H3表达水平和肿瘤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5),B7-H3高表达的患者其术后总生存率显著差于B7-H3低表达的患者[比值比(OR)=1.564,95%可信区间(CI):1.040~2.351,P〈0.05],B7-H3的表达水平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协同刺激分子B7-H3在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陈俊俊顾文栋陈陆俊李敏谢军谈炎李青裴红蕾
关键词:食管癌肿瘤免疫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及上清液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的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及CIK细胞培养上清液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体外诱导制备CIK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第1、7、14、21天CIK细胞表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CIK细胞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细菌接种后浓度为1.0×105 cfu/ml,效靶比为40∶1、20∶1、10∶1、5∶1)、上清液、及联合浓度梯度的阿米卡星(AK)、哌拉西林(PIPC)后对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确定其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CD3+ CD56+细胞于培养第14 ~21天时所占比例维持在45%以上;吸光度(A)值检测结果示24 h时各浓度CIK细胞对细菌杀伤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3.065,P>0.05);上清液组未见明显细菌生长;AK、PIPC的MIC值分别为2 mg/L和512 mg/L;CIK细胞联合AK、PIPC未降低后两者的MIC值,但上清液联合AK、PIPC后,两者的MIC值分别降至最低接种浓度0.25 mg/L和64.00 mg/L以下.结论 CIK细胞对肺炎克雷伯杆菌无抗菌活性,且联合抗生素后无增效反应,但其上清液具有体外抑菌作用.
张克新王智刚王玉月刘娟李丹王远邹永祎李翀蒋敬庭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杆菌最低抑菌浓度
肿瘤来源的外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外体(exosome)是多种细胞在正常生理过程中分泌的含有多种细胞膜分子及相关蛋白的小囊泡,其异常分泌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并与肿瘤细胞生长、免疫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化疗耐药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分泌大量的exosoine参与癌蛋白和免疫抑制分子的转移,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肿瘤来源的外体(TEX)可存在于肿瘤患者血浆、恶性渗出液和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EX含有肿瘤的相关抗原,并将其递呈给T细胞以活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发挥抗肿瘤作用。Exosome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等生物学特征可为恶性肿瘤的诊治提供新的策略。
孙斐吴昌平蒋敬庭
关键词:肿瘤
肿瘤射频消融裂解物负载的DC—CIK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负载射频消融肿瘤原位裂解物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活性细胞(CIK)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制备BALB/C小鼠脾脏来源的CIK细胞及骨髓来源的Dc。建立射频消融灭活小鼠皮下结肠癌的实验模型,将其原位裂解的肿瘤组织反复冻融后取上清,lowry蛋白定量法定量,以终浓度5μg/ml载培养第5天的Dc(即Ag-Dc),2d后再与培养第7天的CIK细胞共培养48h,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试剂盒)检测其体外杀伤活性。结果DC表面分子表达共刺激分子CD86+ CD11c+、MHCⅡ+ CD11c+、MHCⅡ+ CD80+双阳性细胞百分含量分别为9.50%、42.4%、53.4%;Ag-DC表面分子表达共刺激分子双阳性细胞百分含量明显提高,分别为19.2%、74.2%、61.1%。CIK细胞培养第1天,CD3+ NK1.1+双阳性的百分含量为1.45%,第7天CD3+ NK1.1+双阳性表达明显提高为36.9%。Ag—DC—CIK细胞对结肠癌细胞C26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DC-CIK、CIK细胞,且相同效靶比下前者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后者。效靶比为5:1时,Ag-DC-CIK细胞杀伤率为(74.9±3.5)%,DC-CIK细胞杀伤率为(71.2±2.1)%,CIK细胞杀伤率为(68.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07,P=0.007);效靶比为10:1时,Ag—DC-CIK细胞杀伤率为(82.3±4.5)%,DC-CIK细胞杀伤率为(77.1±5.1)%,CIK细胞杀伤率为(72.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27,P=0.005);效靶比为20:1时,Ag-DC-CIK细胞杀伤率为(83.2±1.9)%,DC-CIK细胞杀伤率为(77.2±4.2)%,CIK细胞杀伤率为(73.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94,P=0.000)。结论负载肿瘤射频消融原位裂解产物的DC联合CIK细胞可以提高体外细胞毒活性,为肿瘤综合治疗提供新策略。
单婵婵石亮荣丁美钱朱一蓓徐斌蒋敬庭吴昌平
关键词:树突细胞结肠肿瘤射频消融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