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4215-003)

作品数:8 被引量:78H指数:6
相关作者:许学斌金汇明冉陆史贤明阚飙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沙门菌
  • 3篇耐药
  • 2篇低年龄组
  • 2篇致泻
  • 2篇致泻性大肠埃...
  • 2篇年龄
  • 2篇年龄组
  • 2篇网络
  • 2篇网络实验
  • 2篇网络实验室
  • 2篇微生物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抗药
  • 2篇抗药性
  • 2篇多重耐药
  • 2篇儿童
  • 2篇腹泻
  • 2篇埃希菌
  • 2篇大肠埃希菌

机构

  • 7篇上海市疾病预...
  • 4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上海市长宁区...
  • 2篇上海市静安区...
  • 2篇上海市闵行区...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上海市虹口区...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上海出入境检...
  • 1篇玉溪市疾病预...
  • 1篇云南省疾病预...
  • 1篇金山区疾病预...
  • 1篇上海市青浦区...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作者

  • 6篇许学斌
  • 5篇金汇明
  • 3篇冉陆
  • 3篇阚飙
  • 3篇史贤明
  • 2篇王传清
  • 2篇王鸣柳
  • 2篇黄峥
  • 2篇崔志刚
  • 2篇肖文佳
  • 2篇胡雪明
  • 2篇张静
  • 1篇刁保卫
  • 1篇王中林
  • 1篇王多春
  • 1篇李超群
  • 1篇胡家瑜
  • 1篇徐秋芳
  • 1篇林玫
  • 1篇阎梅英

传媒

  • 3篇疾病监测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与爬行动物有关的波摩那沙门菌被引量:7
2014年
波摩那沙门菌(28:y:1,7)已成为复燃的沙门菌血清型,能引起相关高危人群的腹泻暴发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潜在危险,尤其在某些生活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历经10多年的病例统计和流行病学追溯、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数据积累,人们对波摩那沙门菌的暴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研究就波摩那沙门菌的宿主来源、典型暴发案例调查和干预处置原则、实验室溯源和行为生态学传染病发病模式等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王闻卿王鸣柳周晓瑛许学斌
关键词:复燃宿主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溯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分离鉴定病原菌,查明食物中毒原因;运用基因分型技术对分离菌进行溯源性分析。方法采用传统细菌学检测方法分离、鉴定病原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肠毒素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基因分型,用Bio 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病原溯源。结果此次食物中毒共分离到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从患者肛拭样中分离出3株,从餐厅从业人员肛拭样中分离出1株,均携带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SE),PFGE分型为同一带型,属同一克隆。结论此次食物中毒是由产SEA型肠毒素的同一克隆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施怡茹徐秋芳陈洪友卢晓芸
关键词: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
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腹泻临床与病原分布特点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了解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所致儿童急性细菌性腹泻的致病菌类型、流行特征和抗菌药物耐药模式。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肠道门诊诊断为急性细菌性腹泻的2071例患儿作为监测对象,开展包括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及其他肠道致病菌的病原学检测,使用改良K-B纸片法检测菌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性。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2071例患儿的标本中检出DEC阳性者145例,检出率为7.0%。分离DEC148株(3例混合感染),包括EPEC106株(71.6%)、ETEC24株(16.2%)、EIEC16株(10.8%)和EHEC2株(1.4%)。145例DEC感染患儿中位年龄14个月,〈2岁占62.8%。检测125株DEC对氨苄西林、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异嚼唑、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5.2%、35.2%和23.2%;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28.0%、27.2%和8.8%;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6%、4.0%和4.0%。EIEC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50.0%、43.8%和25.0%,高于EPEC、ETEC和EHEC。结论DEC为本次研究中儿童细菌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以EPEC和ETEC较常见。
常海岭李月芳曾玫金汇明胡家瑜许学斌王中林
关键词:腹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流行病学儿童抗药性微生物
儿童感染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 了解本地区儿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特点及耐药情况,并探讨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与本地区儿童腹泻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入选680例门诊腹泻儿童和680例非腹泻儿童.采集两组患儿粪便标本,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及其他肠道病原进行检测,并检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检出率分别为15.6% 和13.1%(χ^2=151.8,P〉0.05),为最常见的肠道细菌.以年龄作为控制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OR=1.2,95%CI:0.8~1.8)、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aOR=1.1,95%CI:0.7~1.6)及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aOR=1.8,95%CI:0.5~6.2)感染与本地区儿童腹泻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甲氧苄胺嘧啶-磺胺甲噁唑、阿奇霉素、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依次为63.8% 、55.8% 、48.2% 、34.2% 、26.6%,而对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分别为4.5% 、1.5% 和0.5%.结论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本研究中腹泻儿童及无腹泻症状儿童的粪便标本中最常检出的肠道细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及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感染与本地区儿童腹泻无明显的临床相关性,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及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因检出率低,其在腹泻儿童的致病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林征曾玫葛艳玲魏仲秋许学斌黄峥徐阳许浩常海岭
关键词:儿童腹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旺兹沃思沙门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旺兹沃思沙门菌的耐药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基于上海市网络实验室连续性监测腹泻病例和环境食品的旺兹沃思沙门菌进行抗生素耐药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2005-2012年上海市网络实验室诊断临床病例分离沙门菌4553株,居前10位的20个血清型均为A^F群,旺兹沃思沙门菌在少见的非A^F群中居首位,5岁以下和60岁以上人群普遍易感,偶见血流感染重症病例。确认食源环境沙门菌1805株,前10位血清型明显比人源更具多样性,旺兹沃思沙门菌亦在少见型中居首位,多源自牛蛙、甲鱼和淡、海水养殖鱼介类。旺兹沃思沙门菌的人源和非人源株间的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GE分5个克隆族:克隆族A为多重耐药克隆,疑似暴发的2株12重耐药MDR-ACSSu T-SH009型菌株和1株6重耐药的SH009型甲鱼源菌株100%同源;克隆族B、D、E和C分别是成年人和低年龄组感染克隆,均对抗生素敏感。结论旺兹沃思沙门菌虽属相对少见菌型,近年病例数呈上升趋势。上海市近期分离的旺兹沃思沙门菌与牛蛙、甲鱼和淡、海水养殖鱼介类菌株存在高度相似性,建议对致病且多重耐药克隆加强监测,并预警餐饮机构在操作牛蛙和甲鱼时可能存在交叉污染或接触感染的暴露风险。
黄峥刘芸汤泓李颖石维敏张静李勇林征张岭金汇明王传清阚飙史贤明许学斌
关键词:低年龄组
沙门菌常规检测方法分段控制技术在网络实验室构建中基础作用的评估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 评估沙门菌常规检测方法分段控制技术在网络实验室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方法 建立经过关键点技术控制评价的沙门菌检测方法,评估上海市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沙门菌监测项目(WHO-GSS)、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项目(GFN)网络实验室的实施,培训云南省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腹泻标本沙门菌常规检测能力,收集2006-2012年省级GSS-GFN监测点年度沙门菌监测阳性率.结果 基于分段控制技术设计的沙门菌分离、鉴定和种属鉴定、血清分群方法,能同时满足网络实验室对伤寒、非伤寒沙门菌检测敏感性需求;上海市网络实验室建设从2006年的5个公共卫生实验室和8个临床实验室发展到2011年的9和22个,伤寒、非伤寒沙门菌临床分离菌株从2006年的196株增加到2011年1442株;2012年云南省玉溪市临床腹泻病例沙门菌阳性率为2.4%;除上海外还有3个省级监测点将亚硒酸盐磺绿增菌液(SBG)作为沙门菌选择性增菌液,以上海市沙门菌监测基线最稳定.结论 常规沙门菌检测分段优化的方法是构建区域网络实验室的基础,由此可上升为具有精确表型鉴定和分子分型能力的国家网络实验室.
周永明陈秀华徐闻金汇明李超群梁未丽王多春阎梅英娄静阚飙冉陆崔志刚王树坤许学斌
关键词:阳性率网络实验室
波摩那沙门菌耐药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研究波摩那沙门菌的耐药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基于上海市网络实验室连续性监测腹泻病例和环境食品及广西地区爬行动物监测的波摩那沙门菌进行抗菌药物耐药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2005-2012年上海市网络实验室诊断临床病例分离沙门菌4 553株,居前10位的20个血清型均为A~F群,波摩那沙门菌在少见的非A~F群中仅次于旺兹沃思沙门菌排第2位,并对低年龄组人群普遍易感,症状有血样便和二次感染现象.确认食源环境沙门菌1 805株,前10位血清型明显比人源株更具多样性,波摩那沙门菌在少见型中列第3位,多源自甲鱼、海水贝壳类和爬行动物.波摩那沙门菌非人源分离株耐药性显著高于人源株,PFGE结果分属A和B不同克隆簇.克隆A为非流行株的多重耐药株,菌株多源自淡水养殖鱼类;克隆B为不耐药的流行株,分为B-Ⅰ(分离自低年龄组)和B-Ⅱ(分离自成年组)2个亚簇,前者与海水贝壳类动物、陆龟、蜥蜴分离株同源,后者与海水贝壳类动物分离株同源,其中1例人源株对8种抗生素呈多重耐药.结论 波摩那沙门菌属少见菌型,但对婴幼儿有较高致病性.上海市近期分离的波摩那沙门菌与2005年病例菌株存在遗传进化关系,需要对致病克隆加强监测并预警进食海鲜和爬行动物的感染风险.
刁保卫胡雪明王传清侯琦黄峥金汇明肖文佳李晓虹冉陆阚飙史贤明林玫王鸣柳许学斌
关键词:低年龄组多重耐药
2006-2012年上海市基于网络实验室的肠炎沙门菌耐药监测被引量:26
2013年
目的建立区域性网络实验室监测和分析肠炎沙门菌的耐药特征变化为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6-2012年,上海市8个区域公共卫生实验室和24家临床实验室依据标化方法分离184株肠炎沙门菌食源环境菌株与1146株肠炎沙门菌腹泻病例菌株,使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菌株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应用WHONET软件建立耐药数据库。结果历年中肠炎沙门菌在禽肉中污染率最高(155/184);实验室诊断病例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和18~59岁、1~4岁病例明显高于1岁以下、60岁以上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所有肠炎沙门菌对萘啶酸耐药率均超过90%;多重耐药株(对氨苄西林-氯霉素-链霉素-磺胺异噁唑-四环素耐药型,ACSSuT)存在于鸡肉和2009年的1例食物中毒暴发病例中;耐头孢吡肟食源和腹泻株分别出现在2011年和2008年;腹泻株对环丙沙星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高于食源株;低年龄组病例对三代头孢和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分别约占2/3和1/2。结论上海市肠炎沙门菌腹泻病例存在社区内获得和食源性感染等不同因素,肠炎沙门菌多重耐药型ACSSuT可能是潜在的高致病性流行株。提高临床实验室常规诊断能力,优化和减少老年人和婴幼儿对抗生素暴露,重视多重耐药菌株导致的疾病负担。
倪佳琳许浩胡雪明钟海明张静金汇明肖文佳许学斌冉陆阚飚史贤明崔志刚
关键词:网络实验室肠炎沙门菌禽肉疾病负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