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254)

作品数:12 被引量:62H指数:6
相关作者:李铁龙金朝晖夏宏彩东美英安毅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天津市城市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纳米铁
  • 4篇硝酸盐
  • 3篇硝化
  • 3篇硝化细菌
  • 3篇纳米
  • 3篇反硝化
  • 3篇反硝化细菌
  • 2篇地下水
  • 2篇三氯乙烯
  • 2篇柱实验
  • 2篇微生物体系
  • 2篇六价铬
  • 2篇纳米FE
  • 1篇一步合成
  • 1篇运输能力
  • 1篇增溶
  • 1篇增溶作用
  • 1篇真养产碱杆菌
  • 1篇中铬
  • 1篇溶解氧

机构

  • 11篇南开大学
  • 4篇天津市城市生...
  • 2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天津城市建设...
  • 1篇天津市水质科...
  • 1篇山东省国联环...

作者

  • 11篇李铁龙
  • 10篇金朝晖
  • 5篇夏宏彩
  • 3篇张娜
  • 3篇安毅
  • 3篇东美英
  • 3篇李宁
  • 3篇赵倩倩
  • 2篇李勇超
  • 2篇王媛
  • 2篇王学
  • 2篇田志海
  • 1篇陈旭
  • 1篇刘伟
  • 1篇孙馨
  • 1篇王振虹
  • 1篇夏文杰
  • 1篇王成斌

传媒

  • 2篇高校化学工程...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Journa...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有机阴离子和溶解氧对稳定纳米铁去除水中铬(Ⅵ)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以硼氢化钾为还原剂,壳聚糖为稳定剂制备纳米零价铁,研究有机阴离子(柠檬酸根、草酸根和乙二胺四乙酸根)和溶解氧对壳聚糖稳定纳米铁去除Cr(Ⅵ)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5.357 mmol?L?1的铁与0.769 mmol·L-1的Cr(Ⅵ)反应80 min后,在有机阴离子浓度为4 mmol·L-1时,柠檬酸根和草酸根使得壳聚糖稳定纳米铁对Cr(VI)去除率分别降低16.9%和9.6%,且草酸根的zeta电位绝对值(32.06)小于柠檬酸根的(38.27),柠檬酸根对Cr(Ⅵ)去除效果影响较大;而乙二胺四乙酸根使得壳聚糖稳定纳米铁对Cr(Ⅵ)去除率提高24.3%,乙二胺四乙酸根的zeta电位绝对值为2.51,可与Fe(Ⅲ)或Cr(Ⅲ)形成稳定配合物,间接提高Cr(Ⅵ)的去除率;在溶解氧含量为2.31 mg·L-1时,壳聚糖稳定纳米铁溶液对Cr(Ⅵ)的去除率提高约9.0%。
张娜夏宏彩李宁赵倩倩李铁龙金朝晖
关键词:溶解氧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三氯乙烯的增溶作用被引量:7
2013年
考察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三氯乙烯(TCE)的增溶作用.选用阴离子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非离子型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TX100)、阳离子型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及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和脂肽,研究表面活性剂对三氯乙烯的增溶能力.结果表明,5种表面活性剂浓度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以上时,TCE在水相中的表观溶解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质量增溶比(WSR)和摩尔增溶比(MSR)为鼠李糖脂>脂肽>CTAB>TX100>SDS.在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所用的各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顺序为SDS#TX100=CTAB#鼠李糖脂=脂肽,两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浓度仅为SDS的1%,但生物表面活性剂对TCE的饱和增溶容量有更好的提高效果.因此,相比之下,生物表面活性剂对TCE的增溶能力较强,其中以鼠李糖脂为最佳,而在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增溶TCE的效果最优.
王媛田志海孙馨王振虹李铁龙陈旭夏文杰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三氯乙烯增溶
纳米铁-微生物体系去除水中硝酸盐的柱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进行了纳米铁微生物体系去除硝酸盐的柱实验研究,探讨了纳米铁添加量、纳米铁-微生物的处理方式及水力停留时间(HRT)不同时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产物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体系中纳米铁含量由0.056g增加到0.280g时,硝酸盐的去除率由35%上升到90%,氨氮的产生量也由3.059mg/L增加至11.692mg/L;将纳米铁与微生物在26℃培养箱中放置培养5d后对硝酸盐的去除优于直接开始实验去除硝酸盐的效果;HRT从0.50h延长到2.01h时,体系中硝酸盐的去除速率增加。
赵倩倩李铁龙金朝晖安毅东美英
关键词:纳米铁脱硝柱实验
稳定纳米铁与反硝化菌耦合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壳聚糖稳定纳米铁、油酸钠稳定纳米铁和普通纳米铁,在无氧条件下将其分别与反硝化细菌耦合用于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物的去除研究,探讨不同纳米材料与反硝化菌的耦合体系去除硝酸盐的速率和产物,并通过测定体系中反硝化细菌总RNA浓度的变化来研究纳米材料对反硝化菌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耦合体系均在9d内将硝酸盐完全去除,反应过程中有大量亚硝酸盐产生,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又逐渐消失,3种耦合体系的脱氮产物中均有氨氮产生,油酸钠稳定纳米铁体系、普通纳米铁体系、壳聚糖稳定纳米铁体系产生的氨氮比例分别为15、37和58。反应后3种耦合体系中反硝化菌总RNA浓度的降低率分别为壳聚糖稳定纳米铁体系37、纳米铁体系30、油酸钠稳定纳米铁体系21,可见不同纳米材料对细菌毒性大小顺序为壳聚糖稳定纳米铁>普通纳米铁>油酸钠稳定纳米铁。综合反应速率、产物和对细菌的毒性各个方面因素,油酸钠稳定纳米铁与反硝化细菌的耦合效果最好。
王学李铁龙东美英夏宏彩金朝晖
关键词:硝酸盐反硝化细菌
纳米铁系双金属-微生物体系去除地下水NO_3^--N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不同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Fe0、Fe/Ni和Fe/Cu粒子,将其与反硝化细菌混合应用于地下水NO3--N去除研究。考察3种体系对NO3--N去除速率的影响,并对其脱氮产物及RNA水平上纳米铁系双金属对反硝化细菌的毒性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9 d内纳米Fe0体系可完全将NO3--N去除,过程中伴随NO2--N先升高后降低的生成趋势,NH 4+-N生成52%;纳米Fe/Ni体系脱氮速率最快,6 d内可将NO 3--N完全去除,几乎未检测到NO 2--N的生成,而NH 4+-N的转化率高达69%;纳米Fe/Cu体系7 d内可将NO3--N去除完全,NH4+-N的生成率降低,仅39%,但是出现33%NO2--N积累。从反应前后反硝化细菌总RNA浓度变化看,3种纳米粒子对反硝化细菌的毒性大小为纳米Fe/Ni﹥纳米Fe/Cu﹥纳米Fe0。
夏宏彩金朝晖李铁龙张娜李宁
关键词:NO3--N反硝化细菌
纳米Fe@SiO_2一步合成及其对Cr(Ⅵ)的去除被引量:13
2011年
利用液相还原与改进的Stbr法相结合,在不使用表面改性剂和氨水的条件下,通过向原硅酸乙酯(TEOS)和氯化铁混合溶液直接添加硼氢化钾,一步合成了二氧化硅包覆的纳米铁复合材料(Fe@SiO_2).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仪、能量色散X射线仪(EDAX)、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UV-Vis)吸收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对所得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将制备的Fe@SiO_2用于水体中Cr(Ⅵ)还原去除并考察了TEOS添加量对其去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e@SiO_2具有清晰的核壳结构,多孔的SiO_2包裹1-2个球形纳米铁粒子.纳米铁粒径主要分布在20-30 nm之间,随着TEOS投加量的增加,SiO_2层变厚,纳米铁核具有更好的分散性.与未包覆型纳米铁相比,Fe@SiO_2对Cr(Ⅵ)的去除能力显著提高.TEOS投加量为0.1 mL所制备的Fe@SiO_3对Cr(Ⅵ)去除能力(以Fe的质量计算)达到量大,为466.67 mg·g^(-1),而未包覆型纳米铁仅为76.35 mg·g^(-1).
李勇超李铁龙王学金朝晖
关键词:纳米铁一步合成
纳米铁系材料与反硝化细菌复合去除地下水硝酸盐氮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采用不同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纳米Fe、纳米Fe/Ni和油酸钠包覆型纳米Fe粒子,并将其与反硝化细菌复合应用于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研究中.分别考察了不同纳米铁系材料与反硝化细菌复合体系去除硝酸盐氮的反应速率及对脱氮产物生成的影响.同时,从核糖核酸(RNA)水平考察了不同纳米铁系材料对反硝化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Fe/Ni复合体系脱氮速率最快,6d内对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可达到100%,最终产物主要为氨氮,占体系总氮的69%;而纳米Fe和油酸钠包覆型纳米Fe复合体系9d可将硝酸盐氮100%去除,氨氮的转化率分别为52%和16%.另外,从反应前后反硝化细菌总RNA浓度的变化情况看,纳米Fe/Ni复合体系、纳米Fe复合体系和油酸钠包覆型纳米Fe复合体系的反硝化细菌总RNA浓度分别降低了93%、40%和34%,可见3种纳米铁系材料对反硝化细菌毒性大小顺序为:纳米Fe/Ni>纳米Fe>油酸钠包覆型纳米Fe.
夏宏彩金朝晖李铁龙东美英安毅
关键词:地下水硝酸盐氮纳米FE反硝化细菌
纳米铁-真养产碱杆菌柱实验去除硝酸盐被引量:1
2012年
建立柱实验装置,探讨了反应柱中填加介质、硝酸盐的初始浓度及不同过水流速时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产物的生成情况。4种不同材料,纳米铁、真养产碱杆菌、纳米铁与真养产碱杆菌简单混合体、纳米铁与真养产碱杆菌驯化培养5 d的复合体,分别与初始浓度为65 mg/L硝酸盐溶液反应。结果表明,经培养5 d的纳米铁-真养产碱杆菌复合体对硝酸盐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可达到75%,且氨氮的生成量仅为2.99 mg/L;硝酸盐初始浓度分别为32、65和95 mg/L时,32mg/L的体系中硝酸盐的降解效果最好,去除率达78.9%且亚硝酸盐及氨氮的生成量分别为2.34 mg/L和2.89 mg/L,均低于另外2组;溶液流速为6.0 cm/h时,经驯化培养的纳米铁-真养产碱杆菌对硝酸盐的去除率达77%,当控制流速降至2.4cm/h时,亚硝酸盐氮的生成量降至0.34 mg/L。
赵倩倩王成斌安毅金朝晖李铁龙
关键词:纳米铁真养产碱杆菌硝酸盐柱实验
Stabilization of Fe^0 nanoparticles with silica fume for enhanced transport and remediation of hexavalent chromium in water and soil被引量:6
2011年
Effective in situ remediation of Cr(VI) in groundwater requires the successful delivery of reactive iron particles to the subsurface. Fe 0 nanoparticles (20–110 nm diameter) supported on silica fume were synthesized by borohydride reduction of an aqueous iron salt in the presence of a support materia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ed that attachment of Fe 0 nanoparticles on the commercial available sub-micrometer silica fume prevented them from aggregation while maintaining the particle reactivity. When the Fe 0 concentration was 0.4 g/L, 88.00% of 40 mg/L Cr(VI) was removed by silica fume-supported Fe 0 nanoparticles (SF-Fe 0 ) in 120 min, 22.55% higher than unsupported Fe 0 . Furthermore, transport experiments confirmed that almost all unsupported Fe 0 was retained, whereas 51.50% and 38.29% of SF-Fe 0 were eluted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and column,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the effect of solution ionic strength on the transport ability of SF-Fe 0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increase in the salt concentration led to a decrease in the mobility and also the divalent ion Ca 2+ had a greater effect than that of monovalent ion Na + .
Yongchao LiTielong LiZhaohui Jin
关键词:运输能力六价铬FE
纳米钯金铁三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三氯乙烯的降解
2013年
在乙醇水体系中利用硼氢化物液相还原法合成纳米铁颗粒,通过化学沉淀法将钯金粒子负载于纳米铁表面,得到纳米钯金铁(Pd-Au@Fe)三金属催化剂复合材料,采用TEM,EDS和XPS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纳米单金属Fe0及双金属Pd@Fe相比,三金属催化剂对三氯乙烯(TCE)具有更高的降解能力.保持催化剂加量1.4g/L,Pd/Fe为0.35%(ω),Au/Fe为1.0%(ω)时,其降解15mg/L TCE的速度最快,5min时去除率为88.21%,表观速率常数为0.311min-1,是相同Pd含量下Pd@Fe双金属催化剂的3.6倍.随降解反应持续,Pd-Au@Fe的乙烯乙烷生成率及乙烯加氢转换乙烷速率均远高于双金属Pd@Fe.
田志海王媛袁峰均刘伟金朝晖李铁龙
关键词:三氯乙烯加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