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A10112)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江敏林文雄金之庆石春林杨慧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水稻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2篇水稻生产
  • 2篇气候模式
  • 2篇区域气候
  • 2篇区域气候模式
  • 2篇IPCC
  • 1篇迭代
  • 1篇迭代算法
  • 1篇生育
  • 1篇生育期
  • 1篇水稻生育
  • 1篇水稻生育期
  • 1篇排放情景
  • 1篇情景
  • 1篇自适
  • 1篇自适应
  • 1篇自适应调整
  • 1篇未来气候

机构

  • 4篇福建农林大学
  • 4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4篇江敏
  • 3篇金之庆
  • 3篇石春林
  • 3篇林文雄
  • 2篇朱朝枝
  • 2篇杨慧
  • 1篇冯慧慧

传媒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循环迭代算法的水稻发育期模型参数调试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参数调试是作物生长模型应用的首要问题。以CERES-Rice模型的发育期模块为基础,建立基于循环迭代算法的模型参数自动调试方法,结合栽培试验资料,对参数适宜取值范围和步长进行讨论,分析分阶段调试和全程调试的结果差异。结果表明:累积生长度日的适宜步长为1个GDD,感光因子和临界日长的适宜步长分别为0.01和0.20。分阶段调试和全程调试对参数取值结果有一定影响,造成误差的原因在于全程调试过程中用模拟发育期代替了实际发育期。尽管分阶段调试得到的参数下的模拟发育期误差较全程调试得到的参数下的模拟误差大,但分阶段调试得到的参数更能体现作物品种的发育特性。
江敏石春林冯慧慧
关键词:水稻发育期
福建省基于自适应调整的水稻生产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8
2012年
将福建省划分为3个稻区,共选取17个样点和9个代表性品种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研究。首先,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2、B2、A1B三种方案和区域气候模式(PRECIS),生成了研究区域两个时段(1961—1990年,2021—205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然后,采用经验证的CERES-Rice模型,模拟分析了福建省各稻区在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可能的稻作制度、品种搭配及水稻播期,并认为这是水稻生产自适应调整后的结果;接着,以调整后的稻作制度、品种搭配及水稻播期作为CERES-Rice模型新的输入,在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再次进行模拟试验,最后得出未来经过自适应调整后的水稻产量、稳产性以及全省水稻总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A2、B2、A1B三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闽东南双季稻区的早稻模拟产量经自适应调整后,较之不考虑这种调整依次提高了15.9%、18.0%和19.2%,后季稻依次提高了9.2%、7.4%和7.4%;闽西北双季稻区的早稻模拟产量依次提高了21.2%、20.5%和18.9%,后季稻依次提高了14.7%、14.8%和7.2%。考虑自适应调整后,闽西北山地单季稻区的水稻模拟产量在A2、B2、A1B情景下,较之不考虑这种调整依次增产4.9%、5.0%和2.9%,其中长汀在A2与B2情景下可改种双季稻。在综合考虑水稻生产自适应调整后,福建省水稻模拟总产表现为增产,在A2、B2与A1B情景下较之当前依次增加5.9%、5.2%和5.1%。因此,在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研究中,将水稻生产的自适应能力考虑在内,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可以得到较为乐观的结论。
江敏金之庆石春林林文雄
关键词:气候变化区域气候模式水稻生产自适应
福建省水稻生育期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其对稻作制度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及稻作制度的影响,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的A2、B2和A1B方案,分析了未来不同情景下,福建省水稻生育期气温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水稻种植布局变化.结果表明:未来福建省水稻生育期的温度将呈上升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增温幅度加大.单季稻生育期增温幅度最大,2011—2030年和2031—2050年分别增加0.3~2.4℃和1.5~3.4℃;早稻生育期两个时段分别增加0.2~0.9℃和0.7~1.7℃;后季稻生育期两个时段分别增加0.3~2.1℃和0.5~3.6℃,且日均温的年际波动幅度最大.降水多呈增加趋势,早稻、单季稻和后季稻生育期降水分别增加10%~40%、10%~30%和10%~20%;闽东南早稻生育期的降水年际波动最大.未来气温的上升导致了10℃以上积温增加,水稻生长季延长,使用晚熟品种替代早熟和中熟品种及单季稻种植区改种双季稻成为可能.
江敏金之庆杨慧石春林朱朝枝林文雄
关键词:气候变化积温水稻
基于IPCC SRES A1B情景下的福建省水稻生产模拟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选择福建省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地形特点划分了3个水稻种植区,选取17个样点及9个代表性品种,采用2006—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及同期区试产量资料对作物的遗传参数进行了调试;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1B方案,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构建的气候变化情景文件与作物模型(CERES-Rice)耦合,采用雨养与灌溉两种方式,并综合考虑未来CO2浓度增加带来的直接增益效应,模拟了未来2020s及2040s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雨养方式还是灌溉方式,未来全省各稻区水稻生育期在两种情景下都将缩短,单季稻生育期天数减少幅度最大,2040s情景下达到20 d以上。未来双季稻种植区早稻与单季稻均表现为减产。2020s情景下闽东南稻区早稻减产率达到12.4%(雨养)和11.3%(灌溉);闽西北双季稻区早稻减产程度略小。单季稻区雨养水稻7.1%及灌溉水稻2.1%的减产主要来自中熟品种的负贡献。2040s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加大。与此相反,未来两种情景下双季稻区后季稻均表现为增产,但产量波动性较大。2020s情景下闽西北双季稻区灌溉后季稻产量增产达到21.0%,增产幅度大于闽东南地区的10.6%;雨养方式下后季稻增产幅度略小。2040s各稻区后季稻增产幅度将减小。未来水稻生长季的土壤水分条件将变得不如目前湿润,与之相关各稻区灌溉需要量均有所增加。总之,由于大气CO2肥效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未来气候变化下后季稻产量,全省水稻总产近期将有所增加,雨养与灌溉方式下分别增长0.4%及1.7%,但变化趋势是随着未来温度的增加总产将减少,负贡献主要来自于单季稻和早稻。
江敏金之庆杨慧朱朝枝林文雄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气候变化水稻生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