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BE2012652)

作品数:20 被引量:260H指数:9
相关作者:季伟严永东陈正荣王美娟黄莉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射阳县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儿童
  • 9篇肺炎
  • 8篇呼吸道感染
  • 7篇肺炎支原体
  • 6篇患儿
  • 5篇支气管
  • 4篇下呼吸道
  • 4篇灌洗
  • 4篇肺泡
  • 4篇肺泡灌洗
  • 4篇病毒
  • 4篇病原学
  • 3篇支气管肺泡
  • 3篇支气管肺泡灌...
  • 3篇支气管肺泡灌...
  • 3篇支原体肺炎
  • 3篇住院
  • 3篇洗液
  • 3篇呼吸道
  • 3篇急性

机构

  • 20篇苏州大学
  • 1篇苏州市吴中人...
  • 1篇射阳县人民医...
  • 1篇盐城市妇幼保...

作者

  • 19篇季伟
  • 17篇严永东
  • 12篇陈正荣
  • 10篇王美娟
  • 9篇黄莉
  • 6篇张新星
  • 5篇邵雪君
  • 5篇周卫芳
  • 5篇朱灿红
  • 5篇顾文婧
  • 4篇王宇清
  • 3篇邵雪军
  • 3篇王淑会
  • 3篇尹芳
  • 3篇张学兰
  • 3篇孙慧明
  • 3篇李玲
  • 2篇黄凤
  • 2篇闻芳
  • 2篇陶云珍

传媒

  • 6篇临床儿科杂志
  • 4篇中华实用儿科...
  • 2篇江苏医药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年份

  • 9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博卡病毒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变化比较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婴幼儿罹患人博卡病毒(HBoV)、肺炎支原体(MP)肺炎后的肺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的<3岁的婴幼儿140例,其中HBoV阳性64例、MP阳性76例;另选正常同年龄婴幼儿38例,采用德国耶格MasterScope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检测,分析比较其检测指标及潮气呼吸流速容量环形态。结果 HBoV及MP支气管肺炎婴幼儿的到达峰流速时间/呼气时间(TPTEF/TE)、到达峰流速时呼出气量/呼气容积(VPTEF/VE)、剩余2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EF25%)和剩余25%潮气量时的呼气流速/呼气峰速(25/PF)都明显低于正常同年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oV、MP支气管肺炎婴幼儿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支气管肺炎与正常对照婴幼儿的潮气呼吸流速容量环(TBFVL)形态均有改变,都表现为呼气相高峰提前,呼气相降支呈波谷样凹陷,其中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峰度稍有降低。结论 HBoV和MP感染所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可致婴幼儿肺功能损害,且都表现为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在直观的TBFVL表现为呼气高峰左移,降支波谷样凹陷。
陈营尹芳李玲王美娟严永东徐宏顾国英季伟
关键词:人博卡病毒肺炎支原体
小儿肺炎支原体支气管肺炎和大叶性肺炎的临床与免疫特征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比较小儿肺炎支原体(MP)支气管肺炎和大叶性肺炎的临床与免疫特征。方法5岁以下MP肺炎(MPP)患儿167例,依影像表现分为支气管肺炎114例(A组)和大叶性肺炎53例(B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相关免疫相关指标。结果与B组比较,A组喘息比例高,发热比例低,而年龄较小(P<0.05);B组的中性粒细胞、CD3-CD8+、C反应蛋白和IgA均高于A组,而淋巴细胞和CD4/CD8低于A组(P<0.05)。结论小儿MP支气管肺炎和大叶性肺炎的临床与免疫特征有一定差异。
王淑会季伟严永东周卫芳李晓狄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前期病毒或支原体感染与鼻咽部定植菌之间的时间相关性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前期病毒或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鼻咽部定植菌之间的时间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ARI)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章医院住院治疗的忠儿作为研究对象,共8 322例.同时采集忠儿鼻咽部分泌物及血清标本进行多病原检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Ⅳ-A)和流感病毒B(Ⅳ-B)、副流感病毒1~3型、腺病毒(ADV);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鼻咽分泌物中MP;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类偏肺病毒(hMPV);痰培养检测定植菌;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P特异性抗体.分析常见呼吸道病原与定植菌之间的时间相关性以及滞后效应.结果 同期(滞后0个月),仅RSV与卡他莫拉菌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s=0.270,P=0.035),且滞后1个月时二者仍存在显著相关性(rs=0.290,P=0.024).滞后1个月时,RSV(rs=0.370,P=0.004)和hMPV(rs=0.350,P=0.006)与流感嗜血杆菌存在相关性,且RSV的此种相关性在滞后2个月时增强.Ⅳ-A与肺炎链球菌在滞后1个月时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s=-0.339,P=0.009);滞后1个月,ADV与肺炎链球菌也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s=-0.269,P=0.040);同时ADV与卡他莫拉菌也存在显著负相关(rs=-0.300,P=0.021),且此种相关性在滞后2个月时显著增强(r=-0.380,P=0.003).结论 住院儿童病毒或MP流行活性与鼻咽部定植菌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相关性,而且RSV、hMPV、Ⅳ-A、ADV、MP与定植菌存在滞后效应.
Natalia Tana Gresina 陈正荣 王宇清 严永东 邵雪君 张学兰 陶云珍 朱宏 季伟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病毒定植菌
部分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意义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探讨部分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11月收治的住院前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从中筛选出69例单纯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为MPP组,33例非MPP组,MPP组按影像学表现再分为MPP大叶型组和MPP支气管型组。54例外科腹股沟斜疝择期手术儿童为对照组。入院后进行 FeNO 检测,同时留取外周血标本进行白细胞计数及测定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 MPP 组 FeNO 值[(6.28 ± 3.00)ppb]与非 MPP 组[(10.85±2.86)ppb]、对照组[(9.74 ±3.10)ppb]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0、6.26,P均〈0.0001);MPP支气管型组FeNO值[(5.78±3.06)ppb]与MPP大叶型组[(6.48±2.98)pp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 〉0.05)。MPP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60 ±0.51)% ]与非 MPP组[(1.15±0.76)% ]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 〈0.000 1);MPP支气管型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61±0.57)% ]与 MPP大叶性型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60±0.5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05,P 〉0.05)。结论 MP感染致FeNO减少,可能与MP感染致呼吸道上皮纤毛系统破坏及细胞免疫反应失衡,从而影响一氧化氮生成有关,MPP后呼吸道炎性反应的发生及进展是呼吸道上皮纤毛系统损害及细胞免疫反应失衡互为因果的炎性反应损害过程。
黄凤季伟严永东闻芳王宇清黄莉陈正荣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嗜酸性粒细胞
呼吸道定植菌对人类偏肺病毒感染患儿喘息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呼吸道定植菌对人类偏肺病毒(hMPV)感染患儿喘息的影响。方法收集531例hMPV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RT-PCR检测hMPV,普通痰培养法检测细菌,观察肺炎链球菌(SP)、流感嗜血杆菌(HI)、卡他莫拉菌(MC)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定植情况。分析四种定植菌与hMPV感染患儿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hMPV感染患儿中,SP、HI、MC和SA定植主要见于3岁以下患儿,无明显性别差异。定植菌阳性组喘息发生率高于定植菌阴性组(73.6%vs.49.1%)(P<0.05)。细菌(主要是SP、HI和MC)定植与hMPV感染患儿喘息症状相关(OR=3.27,P<0.01)。结论鼻咽部定植菌,尤其是SP、HI、MC,对hMPV感染患儿的喘息症状有重要影响。
李玲王宇清陈正荣严永东邵雪君孙慧明季伟
关键词:人类偏肺病毒定植菌喘息
2005—2011年苏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病原学研究被引量:66
2013年
目的了解2005--2011年苏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住院患儿的病原检出情况。方法选取苏州地区2005年9月至2011年10月因ARI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10243例。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同时采集鼻咽部分泌物及血清标本进行多病原检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IV—A)和流感病毒B(IV—B)、副流感病毒1~3型(PIV-1~3)、腺病毒(ADV);荧光定量PCR检测鼻咽分泌物中人类博卡病毒(HBoV)、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RT—PCR检测人类偏肺病毒(hMPV);痰培养检测细菌;定量ELISA检测MP和CP的特异性抗体;分析病原检出情况、不同年龄患儿各病原检出率、各病原季节分布及其致病情况。结果10243例患儿中有5871例至少有1种病原检测结果为阳性,总检出率为57.32%(5871/10243),其中,病毒检出率为32.47%(3326/10243),细菌检出率为28.02%(2870/10243),不典型病原体检出率为26.94%(2759/10243)。MP是最常见的病原,检出率为25.74%(2637/10243)。病毒病原中RSV、PIV-3阳性患儿年龄中位数(分别为6、8月龄)小于患儿总体年龄中位数(12月龄)(χ2值分别为380.992、34.826,P值均〈0.05),而ADV、HBoV、IV—A阳性患儿年龄中位数(分别为42、14、24月龄)高于总体年龄中位数(χ2值分别为83.583、13.169、18.012,P值均〈0.05);不典型病原MP患儿年龄中位数(30月龄)大于总体年龄中位数(χ2=728.299,P〈0.05)。细菌病原中肺炎链球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阳性患儿年龄中位数(分别为17、21月龄)大于总体年龄中位数(x。值分别为60.463、8.803,P值均〈0.05)。0—6月龄、7月龄~1岁、2—3岁、4~5岁、≥6岁组患儿RSV检出率分别为25.59%(840/3283)、17.05%(33
季伟陈正荣周卫芳孙慧明李蓓荃蔡利红严永东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急性病儿童病原学
电子支气管镜在儿童肺部大片阴影病灶性疾病的诊治作用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及肺泡灌洗术在儿童肺部大片阴影病灶性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6月74例影像学示肺部大片状阴影,并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儿童肺部大片阴影以感染最常见(68/74,91.89%),包括大叶性肺炎65例,肺结核3例;其次为支气管异物(5例,6.76%)和肺出血(1例,1.35%)。炎症部位以左下叶最多,其次为右下叶,病变部位与术前影像学检查一致率为97.30%。肺泡灌洗液检测提示,大叶性肺炎以支原体感染为主(42/65,64.62%),支原体感染检出率以学龄前期组最高(70.83%),在不同年龄患儿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第1次电子支气管镜及肺泡灌洗术后1周内复查影像学,61.54%大叶性肺炎患儿肺部病变明显好转。发病后在1~2周内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短程组患儿的肺部病变好转率(90.91%)高于2~3周的中程组(51.72%)和&gt;3周的长程组(35.71%),住院时间也短于中程组和长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电子支气管镜及肺泡灌洗术在儿童肺部大片阴影病灶性疾病中具有病因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尹芳周卫芳黄莉朱灿红王美娟闻芳严永东季伟
关键词: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儿童
2005年-2014年苏州市儿童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流行及临床特征变化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了解2005年—2014年苏州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呼吸道感染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变化趋势。方法对2005年11月—2014年12月6,174例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MP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流行特点及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及肺内外并发症等临床特征。结果2005年11月—2014年12月MP感染总阳性率为32.04%(6,174/19,270),2009年、2013年两次流行高峰,阳性率分别为41.66%、39.53%。前五年(2006年—2010年)阳性率为31.65%,近四年(2011年—2014年)为32.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春、夏、秋、冬MP阳性率分别为25.98%、37.76%、35.44%、28.95%;2009年夏季MP阳性率最高,为54.07%。男女阳性检出率之比为1:1.30。学龄儿童阳性率为61.51%,明显高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2009年学龄儿童阳性率高达80.19%。2011年—2014年MP感染住院患儿胸片表现为大片实变、合并胸腔积液、肺不张病例明显多于前五年。近四年重症支原体肺炎发生率为13.15%,明显高于前五年的3.78%。结论苏州地区4年出现一次MP流行高峰,发病率无明显上升趋势,夏秋季为高发季节。近四年MP感染住院患儿肺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重症支原体肺炎病例明显增多。
骆亚丽陈正荣张新星王淑会季伟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儿童
上下呼吸道吸出物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诊断的意义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比较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抽吸物(NPA)和肺泡灌洗液(BALF)的病原学差异。方法收集21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NPA及BALF,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并进行分析。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及博卡病毒(HBo V),RT-PCR法检测鼻病毒(HRV)及偏肺病毒(h MPV)等,并作细菌培养。结果 210例患儿NPA和BALF病原总阳性检出率为91.9%(193/210),高于NPA检出率75.2%(158/210)及BALF检出率85.2%(179/210),且BALF检出率高于N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10例患儿细菌总检出率17.1%,NPA与BALF细菌检出率分别为13.3%和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但菌种检出一致性较差(Kappa=0.262);病毒总检出率28.1%,NPA病毒检出率(24.3%)高于BALF(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NPA和BALF的HBo V检出一致性较好(Kappa=0.508);MP总检出率为80.0%,BALF的MP检出率(77.6%)高于NPA(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ALF的MP中位拷贝数为4.28×106,高于NPA的1.31×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程>2周患儿NPA的MP检出率低于病程≤2周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PA的病毒、MP检测可作为下呼吸道感染的参考依据,其与BALF联合检测可提高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敏感性。BALF检测是重症或疑难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病原学的补充。
张新星陈正荣黄莉王美娟严永东顾文婧邵雪军张学兰季伟
关键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学下呼吸道感染儿童
肺炎伴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肺炎伴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3 979例肺炎患儿的临床和ALT及其他实验室资料。结果 3 979例肺炎患儿中548例伴ALT升高(13.78%),以轻度升高为主,以<6个月小婴儿多见。ALT升高组的平均年龄小于AL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LT升高肺炎患儿除肺炎的临床症状外,大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部分有纳差/喂哺困难169例(30.84%),少数伴精神欠佳/乏力22例(4.01%)、哭闹/腹痛10例(1.82%)、尿黄6例(1.09%)、皮肤和(或)巩膜黄染4例(0.73%)、出血倾向2例(0.36%)。ALT轻度升高组较ALT中重度升高组恢复更快。结论肺炎伴ALT升高以轻度升高多见,更易发生在小婴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预后均良好。
陆敏季伟黄凤陈赢严永东高兰平
关键词:肺炎丙氨酸转氨酶儿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