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BMZ032)
-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4
- 相关作者:游俊杜薇崔海洋田红麻春霞更多>>
- 相关机构:吉首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 论地方性知识在脆弱生态系统维护中的价值——以石灰岩山区“石漠化”生态救治为例被引量:17
- 2007年
- 地方性知识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广泛概念。本文以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灾变救治为例,对地方性知识在脆弱生态系统维护中的价值进行探讨。在分析石漠化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发掘利用各民族地方性知识,以完成对石漠化的灾变救治。
- 游俊田红
- 关键词:脆弱生态系统石漠化地方性知识
- 论藏族生态知识的不可替代价值——以昌都地区察雅县荣周乡成功造林为例被引量:7
- 2006年
- 以往冰川研究者认定,高于海拔3000m地带,均属季节性寒漠带,地表以下0.8米处为永久冻土层,因而是乔木成活的禁区。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荣周乡地处三江源,当地藏族居民具有一套特殊的生态知识,能在海拔3300米以上地区成功造林,以最小的投入突破生态禁区,为寒漠带生态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充分利用藏族生态知识,可望为我国寒漠带生态建设提供可行的方法。以此为例,讨论少数民族生态知识的不可替代性。
- 滕晓华
- 关键词:生态建设生态知识
- 古代的生态维护与文化制衡被引量:3
- 2006年
- 古代民族由于所处时空域的限制,不可能全面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并自觉直接维护生态环境,而是在文化建构的过程中从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内人为地分割出一个最适合于本民族生息的区域,按照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去建构并直接维护本民族特有的民族生境。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主要是通过文化制衡来实现的,它具有无意识性、间接性、被动性和区域性。探讨这种生态维护的特点及功效,有助于深化对民族生境的认识并为今天的生态维护提供前人的经验教训。
- 游俊
- 关键词:生态维护文化制衡
- 生态人类学的方法论被引量:12
- 2006年
- 生态人类学立足于民族文化对人类生态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分析,在分析时必然受到时间、空间制约及其它多种因素的干扰。本文提出“终端验证”的生态人类学研究方法,“终端验证法”的适用范围不仅在于文化的生物性适应方面,更在于文化的社会性适应方面。借助“终端验证法”,从文化的同质度、抗风险度和储备度三方面着手,可最大限度减少干扰,满足生态人类学的研究需要。
- 麻春霞
- 生态人类学的学科定位被引量:8
- 2006年
- 生态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的生态安全为研究对象与归宿的高度综合、高度理论化的哲理性学科。就其本质而言,它既依托于各种很不相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时又坚持超大尺度,长周期的观察,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自己的理论框架中得到整合,从哲理层面探讨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意义及其运行的生态后果,并以此为依据建构一套哲理性的思想方法,使自己对人类社会与地球生命体系的寄生并存关系获得较为全面周详的认识。
- 田红
- 关键词:生态人类学哲理性
- 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资源利用
- 2006年
- 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运行建立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基础之上,但是又必然存在着各不相同的单向倾斜利用某些特定资源的趋势。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维护文化的多元并存,利用社会力量切断并存民族之间资源利用单向倾斜趋势的扩大和叠加,使这种单向倾斜利用不能形成合力,并且仅出现在有限的范围内,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才可能实现。
- 杜薇
-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
-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架构论略被引量:1
- 2006年
- 生态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可以简称为二元制衡论。人类社会的存在所导致的所有生态问题,从终极意义上讲,都是地球生命体系与人类社会这两大自为体系并存互动延续所派生的结果。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显然得将制衡理论与自为体系的二元对立结合起来,并不断充实、完善的这一理论体系,我们相信凭借这一理论体系可以正确地诠释生态危机的成因,找到缓解生态危机的最佳对策。
- 崔海洋
- 关键词:二元对立生态危机
- 时代变迁中的族群认同——以四川清漪江流域羌族为例
- 2007年
- 时代在不断的变迁,随之而来是社会背景的变迁,族群认同的理论在不同的时代应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为,族群认同的过程始终是在时代性的场景中进行的。今日的族群认同,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族群成员这一个主体,它还会涉及到与它们相关的一些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和群体内部在族群认同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互动。在它们互动的过程中,族群认同最终得以确立,并且,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不会消逝,而且还会经历一个重塑和发展的新过程。
- 崔海洋刘伯飞
- 关键词:族群认同文化
- 留恋远去的大自然——大方县普底乡仡佬族生态适应的曲折与出路被引量:2
- 2006年
- 仡佬族的传统生活方式是刀耕火种,其传统生态观也与这一经济生活方式相合拍,但是,在改土归流以来的外界冲击下,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观都难以稳态延续。仡佬族文化的调适与重构尽管已经作出了众多卓有成效的努力,但是由于外界冲击的波动较大,作用方式也不稳定,因而调适的成效不理想,致使当代仡佬人不得不一面参与现代的经济生活,另一方面又十分自然地哀叹美好的大自然正在离他们而远去。然而,文化的适应还将继续下去,重建美好生境的目标最终还是可望实现。
- 杜薇
- 关键词:生态观文化调适刀耕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