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409803)

作品数:8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黄大吉曾定勇倪晓波翟红昌史君贤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近海
  • 2篇沿岸
  • 2篇植物
  • 2篇生物量
  • 2篇水舌
  • 2篇浮游植物
  • 2篇长江口
  • 1篇淡水
  • 1篇地形
  • 1篇沿岸流
  • 1篇养殖
  • 1篇遥感反射率
  • 1篇营养盐
  • 1篇浙江近海
  • 1篇植物生物
  • 1篇植物生物量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台湾暖流
  • 1篇球藻
  • 1篇热输送

机构

  • 7篇国家海洋局第...
  • 6篇浙江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

  • 6篇黄大吉
  • 2篇曾定勇
  • 1篇倪晓波
  • 1篇金海燕
  • 1篇刘诚刚
  • 1篇郝锵
  • 1篇宣基亮
  • 1篇李宏亮
  • 1篇王奎
  • 1篇徐杰
  • 1篇乐凤凤
  • 1篇卢勇
  • 1篇高生泉
  • 1篇史君贤
  • 1篇翟红昌
  • 1篇陈建芳
  • 1篇王磊
  • 1篇沈辉
  • 1篇贺双颜
  • 1篇乔旭东

传媒

  • 5篇海洋学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Journa...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长江口锋面附近咸淡水混合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的现场培养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2009年6月调查航次,获得了营养盐等参数断面分布,表明咸淡水混合是控制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因素。为了解不同盐度梯度下浮游植物生长与营养盐吸收的关系,采集两个站位水样分别代表长江冲淡水(C1站)和外海水(I10站),按C1站水样比例,分100%、75%、50%、25%、0%不同比例混合进行现场模拟咸淡水混合培养,有以下认识:(1)平行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活体荧光极大值在100%混合组,且淡水比例越低,指数生长期0—48 h内生长速率越低,100%、75%、50%、25%组分别为1.18/d、1.12/d、1.14/d、0.77/d;(2)低于26盐度的水体中PO34-在48 h内可被迅速消耗而产生限制作用,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3)除0%组外,各混合组DIN/P(DIN: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NO3-+NO-2+NH4+)比值在浮游植物指数生长期有升高趋势,100%组DIN/P比值增加了一倍。各组培养48 h后DIN/Si比值逐渐降低至原来的0.7左右,初始DIN/Si小于一定时间内硅藻吸收的(ΔDIN/ΔSi)比,是造成各组DIN/Si比值减小的原因。以上结果表明咸淡水混合过程中形成的营养盐梯度可造成浮游植物生长程度和速率差异,且可因局部浮游植物旺发而改变海水营养结构。
王奎陈建芳李宏亮金海燕徐杰高生泉卢勇黄大吉
关键词:长江口营养盐
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1年
2006年10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微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和异养浮游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研究了其生态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均值分别为(29.5±35.1)×103个/cm3,(0.9±0.6)×103个/cm3和(7.6±4.3)×105个/cm3(以碳计),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5.2±6.1)mg/m3,(1.4±0.9)mg/m3和(15.2±8.6)mg/m3(以碳计)。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平面分布上,聚球藻丰度呈现出近海低而外海高的分布趋势,其高值出现在长江口外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域;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丰度分布趋势与聚球藻相近,其丰度高值出现在南部调查海域;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区则分布在长江口北部外侧毗邻的海域。垂直分布上,近岸海域中微微型浮游生物在各水层中分布较均匀;远岸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的次表层最大值现象较普遍,其中聚球藻丰度最大值出现在真光层底部;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与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则出现在表层或真光层底部。微微型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碳生物量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营养盐、悬浮体浓度和颗粒有机碳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
乐凤凤刘诚刚郝锵史君贤翟红昌
关键词:聚球藻丰度环境影响因素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浙闽沿岸潮余流的空间变化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非结构网格海洋环流模式(FVCOM),研究了浙闽沿岸潮余流的空间变化及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具有明显的水平二维特征。根据潮余流的流速和方向,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可分为3个区域,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区域I、区域II和区域III。区域I和区域III的潮余流较强,前者流速为0.6~2.5cm/s,方向沿等深线指向西南;后者流速为0.5~1.5cm/s,方向沿等深线指向东北。区域II的潮余流较弱,均小于0.6cm/s,方向自岸向海逆时针旋转,离岸较近区域方向指向西南,离岸较远区域方向指向东北。结合浙闽沿岸的潮余流和海底地形进行分析,发现潮余流与地形β效应(d/dx)(1/H)成正比,这与前人研究获得的海底地形对潮流的整流机制相符合,表明浙闽沿岸海域陡峭的海底地形对潮流有明显的整流作用。
林其良黄大吉宣基亮
关键词:数值模拟潮余流
冬季浙闽沿岸流与台湾暖流在浙南海域的时空变化被引量:26
2012年
用2008年冬季在东海西南部的4个ADCP测流阵列数据,分析了冬季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在浙江南部近海的时空特征.滤除潮流和周期短于1d的高频波动后得到余流,余流沿着岸线方向流动,主轴方向大致与等深线平行.浙闽沿岸流靠近岸,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的向岸一侧,向西南流动,最大平均流速为0.24m s-1,随着接近海面其范围向离岸方向扩展,在表层可以扩展到60m等深线附近.台湾暖流则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的向外海一侧,向东北方向流动,平均流速小于0.09m s-1,随着接近海底其范围向岸靠近,在底层影响可达30m等深线附近;台湾暖流在70m等深线附近出现分叉,一支继续向东北,另一支转向东.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主要是正压流,平均的正压涡动动能占总涡动动能的84.3%;台湾暖流的时间平均和时间变化部分都有较显著的垂向变化流,而浙闽沿岸流的垂向变化流主要在时间平均部分.沿岸方向的余流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分析得到的第一模态解释总方差的80%,第一模态空间分量其位相在断面上呈步调一致的分布,其振幅在离岸70km处最大,第一模态的时间分量主要是周期为1.5,2~4和15d左右的波动成分;第二模态解释总方差的8%,其空间分量在断面上呈两个位相东西相反、振幅相当的中心,第二模态的时间分量主要是周期为1.2和5d左右的波动成分.观测期间平均风是北风,平均风应力方向向南;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沿岸方向分量的第一模态与风应力的时间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交叉谱分析显示,沿岸方向余流与风应力在周期为1.5和2~5d的波动成分上信号最强且相关性最显著,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变化滞后于风场变化约13h.
曾定勇倪晓波黄大吉
关键词:台湾暖流浙江近海
桑沟湾筏式海带养殖对潮流垂直结构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利用桑沟湾海带播苗前和成熟期的海流剖面资料,对最显著的M_2分潮流椭圆四要素(最大流速、椭圆率、最大流速方向和最大流速出现时间)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筏式海带养殖对潮流垂直结构有显著影响,由海带播苗前的单一海底边界层,变为海带成熟期的海表和海底双重边界层。海带播苗前,M_2分潮流椭圆要素在垂向上变化不大;而在海带成熟期,从中层向海面和海底,最大流速迅速减小、椭圆率逐渐增大、最大流速方向左偏、最大流速出现时间提前。湾口中部的最大流速方向从海带播苗前的南北方向转为海带成熟期的西北—东南方向,这是由水位梯度的变化造成的。
何宇晴黄大吉曾定勇乔旭东
关键词:M2分潮
长江口邻近海域近岸水舌向外海的短期扩展过程分析
2013年
通过线性回归合成3颗卫星的遥感反射率,得到2006年7月27日-2006年8月8日期间有效数据量较多且时间连续的遥感反射率资料,并据此对长江口邻近海域近岸水舌向外海的扩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存在一次明显的扩展过程,水舌的遥感反射率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降低,水舌主要沿纬度方向扩展,而在南、北方向摆动范围不大。该扩展过程分为伸展和消退两个阶段,7月27日-8月2日期间,水舌逐天向东伸展,最远处到达124.4。E附近;在向东伸展途中,水舌宽度逐渐变窄但变化幅度较小;水舌内部遥感反射率的不同等值线均向东伸展,但向东伸展的程度不同,水舌边界的伸展速度变化较大(17.6~33.4km/d),平均为每天24.5km。从8月3日起水舌开始消退,至8月8日已完全消失;在消退过程中,水舌的范围缩小,遥感反射率下降,水舌轴线方向基本保持不变。结合相关资料对该过程的生消机理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在水舌扩展过程中,潮流的主要作用是阻碍沿岸水沿岸线方向运动,持续而强劲的南风对水舌的产生和伸展起重要作用,而东风则促使水舌消退。
王磊黄大吉贺双颜
关键词:遥感反射率
渤、黄、东海冬季海表冷暖水舌的时空变化及机理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海表冷暖水舌被广泛应用于定性描述海表水温(SST)的空间分布特征,但缺少定量的表述和研究。本文以海表冷暖水舌轴线的空间位置和温度为指标,用2006—2014年逐年冬季(2月)的遥感SST数据,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的冷暖水舌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渤海、黄海和东海冬季存在2条冷水舌和6条暖水舌。水舌位置的EOF前三个模态(73.4%)基本解释了其年际变化,其中空间第一模态呈同相分布,在东海中部及西部的变动幅度最大;空间第二和第三模态主要呈反相分布,分别在九州岛南部及黄海区域变动幅度较大。水舌温度的EOF第一模态(69.6%)呈空间同相分布,变动幅度在渤、黄海较大,在东海南部较小。水舌位置和水舌温度都存在准2~3a周期的年际变化,但只有水舌位置EOF第二模态通过9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海表相对较均匀的负净热通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使得浅水区SST比深水区下降得快,水深(上混合层深度)是冷暖水舌形成的原因之一;平流热输送的空间差异显著且在冷暖水舌区域中的作用最大,在冷舌区域起到降温作用,在暖舌区域起到增温作用,平流热输送是冷暖水舌形成的主要原因。
沈辉黄大吉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Nutrient and Phytoplankton Dynamics in Guangxi Coastal Bays, China被引量:1
2014年
The increasing riverine pollutants have resulted in nutrient enrichment and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coastal water of Guangxi Province, China. However,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trient loads and water quality responses, which is crucial for developing eutrophication control strategies, is not well studied. In this study, the riverine fluxes of nutrients were quantified and integrated with nutrient cycling and phytoplankton dynamics by using box models for Guangxi coastal bays. The model concepts and biogeochemical equations were the same; while most model parameters were specific for each bay. The parameters were calibrated with seasonal observations during 2006–2007, and validated with yearly averaged measurements in 2009.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nutrient and phytoplankton dynamics were reproduced, and the models were proved feasible under a wide range of bay conditions.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was depleted during the spring algal bloom in Zhenzhu Bay and Fangcheng Bay with relatively less nutrient inputs.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was high in spring, which decreased then due to continuous phytoplankton consumption.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reached its annual maximum in summer, but was the minimum in winter. Eutrophic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both an increase in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nd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 Lianzhou Bay. Either about 80% reduction of nitrogen or 70% reduction of phosphorus was required to control the algal bloom in Lianzhou Bay. Defects of the models we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Guangxi coastal bays were proposed.
QIAO XudongWANG BaodongSUN XiaLIANG Shengkang
关键词:浮游植物生物量海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