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081)

作品数:7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吴通华李韧史健宗赵林焦永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冻土
  • 4篇多年冻土
  • 2篇冻土区
  • 2篇多年冻土区
  • 2篇土壤
  • 2篇土壤热通量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热通量
  • 2篇活动层
  • 1篇冻融
  • 1篇冻融过程
  • 1篇信息系统
  • 1篇元数据
  • 1篇元数据标准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数据标准
  • 1篇数据共享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2篇李韧
  • 2篇赵林
  • 2篇史健宗
  • 2篇吴通华
  • 1篇孙琳婵
  • 1篇肖瑶
  • 1篇南卓铜
  • 1篇谢昌卫
  • 1篇丁永建
  • 1篇邹德富
  • 1篇秦艳慧
  • 1篇焦永亮
  • 1篇余文君
  • 1篇王蔚华

传媒

  • 2篇冰川冻土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长江源区五道梁的土壤热状况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活动层土壤热状况是寒区陆面物理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五道梁能量收支观测站1993年9月~2000年12月份实测辐射及土壤热通量资料结合五道梁气象站1961-2010时段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 a来该地区活动层土壤的热状况。结果表明:五道梁地区土壤热通量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80年代,土壤热通量小于0.0 W/m2,活动层土壤以放热为主,自90年代以来,土壤热通量大于0.0 W/m2,活动层土壤以吸热为主。过去50 a中该地土壤热通量呈现增大趋势,平均每10 a土壤热通量增大0.31 W/m2。土壤热通量随净辐射的增大而增大。土壤热平衡系数的变化特点与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点一致。60~80年代,活动层土壤热平衡系数<1,该地区冻土相对比较稳定,而自90年代以来此间土壤热平衡系数<1,表明该地多年冻土呈现出退化迹象。活动层土壤热平衡系数可表示为气温、地表温度及水汽压的函数。
李韧赵林吴通华丁永建肖瑶焦永亮孙琳婵史健宗
关键词:土壤热通量
两种再分析月平均气温资料在蒙古国的适用性评估被引量:6
2016年
利用蒙古国18个气象站1987-2006年实测月平均气温资料与JRA-55和ERA-interim两种再分析资料月平均气温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首先对比了两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蒙古国校正前后的质量状况,并分析了资料的误差来源;然后将再分析气温资料与实测气温资料变化趋势进行对比,评估其对于温度变化趋势的反映能力。结果表明,利用气温直减率对再分析资料校正可以显著提升再分析资料春、夏、秋季数据质量,再分析资料偏差主要源于冬季气温偏差;JRA-55和ERA-interim气温数据在蒙古国地区可信度都比较高并各具优势,ERA-interim相对JRA-55偏差略小,而JRA-55则可以更为精准的拟合气温的变化趋势。
王田野吴通华李韧谢昌卫邹德富秦艳慧余文君王蔚华
关键词: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气温
多年冻土元数据标准研究和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元数据标准不仅是规范管理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资源最大化共享的基础,同时也对多种类型数据的入库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约定和规范,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因此,基于不同学科的数据特点,在元数据标准建立的基础上,构建各学科数据库和数据信息平台,以确保科学数据的最大化利用。根据多年冻土及其主要环境因素的数据特点,以地理信息元数据国际标准ISO19115为模板,参考生态、资源环境、气象和地质等元数据标准,确定了冻土元数据标准编制原则,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冻土元数据实体包之间的层级关系和组织结构、内容及特点。并在此元数据标准基础上,实现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本底调查信息系统"。通过本项工作,期望能够进一步促进冻土数据管理和共享。
史健宗南卓铜赵林
关键词:多年冻土元数据数据共享信息系统青藏高原
Modeling Hydrothermal Transfer Processes in Permafrost Regions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China被引量:4
2015年
Hydrothermal processes are key components in permafrost dynamics; these processes are integral to global wanning. In this study the coupled heat and mass transfer model for (CoupModel) the soil-plant-atmosphere-system is applied in high-altitude permafrost regions and to model hydrothermal transfer processes in freeze-thaw cycles. Measured meteorological forcing and soil and vegetation properties are used in the CoupModel for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1, 2009 to December 31, 2012 at the Tanggula observation sit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 24-h time step is used in the model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ed soil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as well as the frozen depth compare well with the measured data.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is 0.97 for the mean soil temperature and 0.73 for the mean soil water content, respectively. The simulated soil heat flux at a depth of 0-20 cm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monitored data. An analysis is performed on the simulated hydrothermal transfer processes from the deep soil layer to the upper one during the freezing and thawing perio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reezing period, the water in the deep soil layer moves upward to the freezing front and releases heat during the freezing process. When the soil layer is completely frozen, there are no vertical water ex- changes between the soil layers, and the heat exchange process is controlled by the vertical soil temperature gradient. During the thaw- ing period, the downward heat process becomes more active due to increased incoming shortwave radiation at the ground surface. The melt water is quickly dissolved in the soil, and the soil water movement only changes in the shallow soil layer. Subsequently, the model was used to provide an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response of the active layer to different scenarios of initial water content and climate warming at the Tanggula sit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oil water content and the organic laye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ctive layer deepening
HU GuojieZHAO LinLI RenWU TonghuaWU XiaodongPANG QiangqiangXIAO YaoQIAO YongpingSHI Jianzong
关键词:PERMAFROST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水热特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20年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作为我国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热状况是影响寒区生态环境、陆气间水热交换、气候变化以及地面路基建设等的重要因素。为增进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水热特性的认识,对影响活动层水热特性的主要因素以及主要研究方法做进一步梳理,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不足。研究认为,气象条件、植被覆盖度、土壤性质、积雪等是影响多年冻土区活动层水热过程的主要因素,目前针对活动层水热特性的研究主要通过对站点实测资料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式展开。未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改进适合于高寒山区的陆面模式以及增强水热动态过程与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上。
马俊杰李韧刘宏超吴通华肖瑶杜宜臻杨淑华史健宗乔永平
关键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冻融过程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土壤热通量参数化方案的优化和检验被引量:1
2018年
土壤热通量是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分量,其估算方案在研究地表能量平衡研究中必不可少。利用青藏公路沿线5个站点0~20 cm的实测土壤层温、湿度及5 cm土壤热通量资料,以翁笃鸣气候学计算方案为基础建立了优化的5 cm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案。通过唐古拉和西大滩两个独立站点的检验结果表明,优化方案的结果相对于原方案有较大的改善,唐古拉和西大滩5 cm土壤热通量均方根误差值分别减小了3.2 W·m^(-2)和4.8 W·m^(-2),而相对误差分别减小了61.9%和36.1%,即新方案能够较好地估算出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5 cm土壤热通量。使用优化方案模拟了青藏公路沿线11个站点5 cm土壤热通量变化,结果显示,近十年青藏公路沿线土壤热通量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其中,5 cm土壤热通量增大了近1.0 W·m^(-2),而且各观测场的年平均土壤热通量值均大于0.0 W·m^(-2),表明就年尺度而言,热量有盈余,盈余热量用于加热下层土壤,引起活动层厚度增加,平均状况下土壤热通量每增大1.0 W·m^(-2),活动层厚度增大约21.0 cm。
杜宜臻李韧吴通华谢昌卫肖瑶胡国杰柏睿史健宗乔永平
关键词:青藏公路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热通量
寒区陆面过程参数
2017年
土壤热导率是重要的土壤热力参数之一,在下垫面土壤热量传输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导热率也是区域气候模式、陆面过程模式中重要的输入参数,在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但受目前科学界对相关过程和机理的认知程度及实验的限制,已有的计算方案对土壤冻结过程中未冻水含量动态变化对热参数影响机理的研究涉及的较少,目前陆面模式中所采用的导热率计算方案还不能准确地估算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导热率,而冻融循环过程中不准确导热率是导致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温度模拟在冷季出现较大的冷偏差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陆面过程模式高原多年冻土区寒区区域气候模式未来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