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237) 作品数:11 被引量:181 H指数:7 相关作者: 汪景宽 李双异 李慧 安婷婷 裴久渤 更多>> 相关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鞍山市国土资源勘测设计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辽宁省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农田土壤长期受到人类干预,与自然土壤相比,其与大气之间的碳交换强度更大。以辽宁省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CENTURY模型模拟辽宁省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0~20cm)在1951~2005年的动态变化,并以2005年大量样点的分析结果为基础,估算有机碳储量。研究表明:全省2005年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2.66kgm^-2,其中辽东山区〉辽中南平原区〉辽西低山丘陵区,全省农田耕层土壤碳储量为112.15Tg;CENTURY模型模拟的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刘慧屿 李双异 汪景宽关键词:农田 有机碳 武汉城市街道灰尘Cd和Pb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7 2014年 按季节采集武汉街道灰尘,分析Cd和Pb在夏季和冬季的含量和化学形态。结果发现:武汉市街道灰尘中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是1.61 mg kg-1、93.3 mg kg-1,分别是湖北省土壤背景值的9.5倍和3.5倍。街道灰尘中Cd含量夏季高于冬季;Pb含量冬季高于夏季。Cd和Pb的化学形态分布特征在同一季节是相似的,且重金属在冬季的化学活动性高于夏季。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成人和儿童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顺序均为Pb>Cd,重金属元素对人体不构成非致癌健康威胁;儿童重金属暴露的健康风险高于成人,但非致癌风险控制在安全限内。致癌元素Cd基本不具致癌风险。 王凯 凌其聪关键词:街道灰尘 重金属 化学形态 健康风险评价 δ^(13)C法研究秸秆添加对棕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1 2014年 将稳定同位素碳(δ13 C)标记的玉米秸秆添加入棕壤,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站进行田间原位培养,研究玉米秸秆添加对棕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的影响,探索秸秆腐解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添加不仅促进了棕壤>2 000μ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而且显著提高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随团聚体级别增大而增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棕壤的团聚能力逐渐减弱,水稳性大团聚体破碎转变成微团聚体,MWD有所降低。大团聚体中总有机碳、新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微团聚体中总有机碳、新碳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棕壤总有机碳与团聚体有机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顾鑫 安婷婷 李双异 李慧 汪景宽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 棕壤 Δ^13C 30年来东北主要黑土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2015年 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1980年)、2000年、2011年研究区三期采样数据的比较,研究了东北主要黑土区海伦、双城、公主岭三个县(市)不同时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并分析了30年来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海伦、双城和公主岭过去3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下降了0.68 kg m-2、0.18 kg m-2和1.05 kg m-2;储量分别下降了0.23×1010kg、0.05×1010kg和0.18×1010kg。海伦、双城前20年有机碳密度下降速率较快,后10年趋向平稳并略微增长,公主岭有机碳密度在研究期的30年内仍处于快速下降阶段。按照土类统计,1980年与2011年两个时期研究区的有机碳密度与储量,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均出现下降,有机碳密度降幅最大的为棕壤(下降1.95 kg m-2),有机碳储量降幅最大为黑土(下降0.29×1010kg)。 杲广文 汪景宽 李双异 裴久勃关键词:GIS 黑土区 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2017年 土壤不同稳定机制(物理、化学、生物)的有机碳是土壤中主要的物质基础,在土壤的各方面特性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土壤固定外源碳的能力与土壤中团聚体的组成息息相关。团聚体的评价指标很多,但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重量直径变化值和分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D)。相比土壤总有机碳(SOC),土壤物理、化学、生化的不同稳定机制团聚体有机碳在外界条件变化时,能够更好更快的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本文重点阐述了目前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以及不同稳定机制下的有机碳分离技术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方面的研究重点。 徐香茹 汪景宽关键词:土壤 有机碳 团聚体 长江武汉段冲积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2016年 长江沿江全流域的重金属元素镉异常带引发了人们对沿长江流域城市的镉及其他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及生态效应的关注。本文以长江流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意义的武汉为研究区,对长江武汉段沿岸的冲积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元素镉、铜、铅、镍、铬的含量和以BCR法分步提取的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等4种形态的分量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同时,配套分析了蔬菜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镉、铜、铅、镍、铬的含量,以便了解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长江武汉段沿岸的冲积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超标;铅、铜、镍元素含量接近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指标,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满足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环境标准;铬元素含量较低,接近其背景值。长江武汉段沿岸的冲积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活动性强的弱酸提取态分量随着采样点位置距离武汉钢铁厂越近而增大,显示重金属污染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工业生产造成的。重金属元素在表层土壤中存在积累效应,表现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对应深层的含量。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特征与各自的地球化学性质有关,活动性强的弱酸提取态镉和铅分量高,具有潜在的环境危害。这些土壤中种植的蔬菜中,重金属元素镉含量普遍明显超标,部分蔬菜中铅元素含量超标,铜、镍、铬元素含量正常。 杨帆 郝志红 张舜尧 刘华忠 王成文 凌其聪关键词:重金属 环境地球化学 用^(13)C脉冲标记方法研究施肥与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5 2013年 基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不同施肥与地膜覆盖处理,采用原位13CO2脉冲标记的方法示踪了13C在玉米-土壤系统中的转移与分配,探讨了施肥与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合碳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土壤系统光合固定碳转移较快,且分配差异较大,其δ13C值在标记1 d表现为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且同一施肥处理下传统栽培高于覆膜栽培。标记15 d玉米植株和根际土壤δ13C值降低,而土体δ13C值却略有升高。传统栽培不施肥处理对13C富集程度最大,其中茎叶和根δ13C值在标记1 d分别为1 568‰和598‰;标记15 d为178‰和147‰。玉米-土壤系统13C固定比例在标记1 d和15 d分别为64.01%和38.65%,且13C分配按茎叶、根、根际土壤、土体顺序依次降低。覆膜施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光合固定13C数量及13C在玉米和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是促进13C同化与分配的主要方式。 安婷婷 汪景宽 李双异 付时丰 裴久渤 李慧关键词:施肥 地膜覆盖 光合碳 下辽河平原区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估算 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0年耕地地力评价数据,结合近30年来的调查研究资料和田间试验数据,建立该地区耕地土壤固碳潜力模型。预测该地区土壤固碳潜力(饱和碳密度)为4.95 kg m-2,其空间分异明显,整体表现为东部高西部低、北部高南部低;根据最新土壤调查数据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估算,该区域潜在耕地土壤碳汇密度增加值为2.18kg m-2,可增加耕地土壤固碳量为57.52 Tg。 宋丹 李双异 汪景宽关键词:农田 土壤有机碳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关系研究 被引量:17 2015年 土壤有机碳平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潜变量与潜变量,潜变量与可测变量及可测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很好地描述了这一复杂关系。应用2011年东北地区敦化、榆树、公主岭、昌图和阜新5个典型县(市)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0—20 cm)数据,建立了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影响有机碳平衡关系的各潜变量和可测变量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碳的平衡过程中,潜变量之间(气候环境、土壤性质和人为管理)具有两两相关性,土壤性质对有机碳平衡具有直接正向作用,其路径系数为1.01;气候环境和人为管理通过土壤性质传递并影响土壤有机碳平衡,且气候环境的影响力大于人为管理的影响力,其路径系数分别为1和0.87。因此,针对有机碳平衡关系计算出的路径系数,需要强化人为管理在土壤有机碳平衡过程中的作用,特别要在耕作方式上加强管理,促使有机碳平衡向更优化方向发展。 李慧 汪景宽 裴久渤 李双异关键词:影响因素 耕作方式 30年来辽宁省耕地土壤有机质与pH时空动态变化 被引量:17 2016年 有机质和p H是反映耕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应用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法,对辽宁省1982年、2012年这两个时期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 H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时期的有机质含量均呈中东部高于其他地区,p H均呈东南酸西北碱的趋势。30年间,辽宁省有79.8%面积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降低,有机质平均值由20.51 g kg^(-1)降低到17.84 g kg^(-1),降低了2.67 g kg^(-1);在不同土壤类型中,除草甸盐土有机质含量有所提升外,其余土壤类型的有机质含量都出现降低趋势,其中白浆土降低趋势最明显。30年间,辽宁省有88.9%面积的耕地土壤发生不同程度酸化,p H平均值由7.08降低到6.59,下降了0.49;在不同土壤类型中,除白浆土的p H值变化有所升高外,其余土壤类型的p H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风沙土p H值降低趋势最为明显。分别对不同时期的有机质含量和p H进行相关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每个时期的有机质含量和p H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但是对30年间的有机质含量变化和p H变化进行相关分析却呈现弱负相关(r=-0.089),相关性并不显著,说明两者的变化过程并不直接影响,需要其他因素的介入来间接作用。因此,今后有必要对影响它们的变化过程的多个中间因素进行重点分析,这将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 H下降原因的探究以及农田土壤肥力演变提供理论支撑。 白树彬 裴久渤 李双异 安婷婷 汪景宽 孟凡奎 徐鹏关键词:耕地土壤 有机质 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