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068)

作品数:5 被引量:78H指数:4
相关作者:于海彬张镱锂刘林山祁威胡忠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植物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高山植物
  • 2篇谱系地理学
  • 2篇景观
  • 2篇基于GIS
  • 1篇地理隔离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第四纪冰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英文
  • 1篇植物区
  • 1篇植物区系
  • 1篇识别方法
  • 1篇收缩性
  • 1篇栖息
  • 1篇栖息地
  • 1篇亲缘地理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生态环...

作者

  • 5篇张镱锂
  • 5篇于海彬
  • 3篇刘林山
  • 3篇祁威
  • 1篇胡忠俊
  • 1篇高俊刚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特有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及多样性分布格局被引量:34
2018年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种子植物,但对该地区特有植物的区系特征以及多样性还鲜有报道。本文通过植物志(书)以及在线数据库,整理了只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种子植物名录及其地理分布,分析了它们的科属特征、区系成分以及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共有特有种子植物3,764种,隶属113科519属,多数为草本植物(76.3%);包含100种以上的科有菊科、毛茛科、列当科等15个,属有马先蒿属(Pedicularis)、杜鹃花属(Rhododendron)、紫堇属(Corydalis)等7个;从属的区系成分来看,温带成分占主导(67.5%)。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多样性格局呈现从高原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东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而且多数物种分布在高原的中海拔地带。理解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特征及多样性格局对探讨高原植物区系的演化历史和物种保护有重要启示。
于海彬张镱锂张镱锂陈朝刘林山
关键词:植物区系高山植物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高山植物谱系地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7
2013年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通过谱系地理学研究可以探讨高山植物演化历史与高原隆升和第四纪冰期的关系。根据对已经报道的36种高山植物的谱系地理分析,其谱系地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一、冰期退却到高原边缘的避难所,冰后期回迁到高原面;二、地理隔离造成冰期存在多处避难所(含微型避难所),冰后期发生局域性扩张。青藏高原在晚第三纪的快速隆升促进了物种的分化和成种,而第四纪冰期更是加剧了物种的快速分化,高原隆升和第四纪周期性气候波动是形成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现代谱系地理格局的主要原因。横断山脉地区作为第四纪冰期高山植物的主要避难所,在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最后在物种选择、采样策略、基因片段选择和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提出青藏高原地区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于海彬张镱锂
关键词:谱系地理学高山植物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避难所
生物避难所及其识别方法评述被引量:11
2013年
生物避难所作为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吸引越来越多生物地理学者的关注,研究数量呈现加速增长态势,给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当全球经受第四纪冰期的漫长考验时,众多物种由于冰期避难所的保护而得以幸存,并在冰期结束后扩展其分布范围,逐渐形成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现状。在应对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时,生物避难所会持续扮演保护濒危物种、生物种群及物种多样性的角色,因此有必要了解避难所的生物地理特征、形成原因和过程;理解避难所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探讨避难所的各种识别方法。当前对生物避难所的认识主要是根据欧洲和北美洲第四纪气候明显波动期间生物体亲缘地理学的研究,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很低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生物避难所增强了生物群在数百万年多变的环境条件下的生存本领,因此识别和保护生物避难所在生态保护中处于优先地位。为寻找生物避难所发展出来的各类方法提高了生物避难所的识别能力,各类方法手段不断整合,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生物避难所本身以及气候变化下其作为生物体及生物多样性安全天堂的能力。
胡忠俊张镱锂刘林山于海彬
关键词:栖息地古生物学收缩性亲缘地理学识别方法
基于GIS和生态位模型的西藏红豆杉遗传景观和物种分布格局(英文)被引量:6
2014年
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和我国华南地区的西藏红豆杉频临灭绝,揭示空间遗传结构和物种分布变化对于理解西藏红豆杉的进化过程及其物种保护尤为重要。基于西藏红豆杉48个种群的分子变异数据,利用反距离权重空间差值方法得到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布图,识别出6个遗传多样性和5个遗传分化高值区域,这些重点区域主要位于我国南方的几个山区,这些区域在未来应给予重点保护;基于Monmonier算法识别出4条地理隔离:东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云南高原和台湾海峡;利用生态位模型模拟三个历史时期的物种分布格局,从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物种经历一次向高原西部的面积扩张,这与典型的冰期物种退缩模式不同;末次冰盛期之后,物种面积逐渐缩小,呈现破碎化分布。因此,地理景观特征和第四纪气候波动对西藏红豆杉遗传结构和分布格局影响很大。
于海彬张镱锂高俊刚祁威
关键词:谱系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区四种高山植物的空间遗传格局被引量:1
2014年
青藏高原地区景观特征影响着高山植物的现代遗传格局。基于叶绿体DNA(cpDNA)变异数据,运用GIS空间插值方法和Monmonier算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4种高山植物长花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西川红景天(Rhodiola alsia)、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和西藏沙棘(Hippophae tibetana)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景观格局。结果表明:在4种高山植物的遗传景观格局中,高值区域主要位于东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地区,每种植物的地理隔离也位于这个地区;Partial Mantel test检测表明,地理隔离均显著影响4种植物种群的基因交流,验证了长期地理隔离造成的种群分化是产生该地区遗传格局的主要原因。
于海彬张镱锂刘林山祁威
关键词:地理隔离GIS青藏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