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HRM201105)

作品数:3 被引量:62H指数:3
相关作者:张霞张一平牛淑贞孙景兰袁小超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暴雨
  • 2篇短时强降水
  • 2篇雨强
  • 2篇强降水
  • 2篇区域暴雨
  • 2篇中小尺度系统
  • 2篇阈值
  • 2篇小尺度
  • 2篇小尺度系统
  • 2篇雷达
  • 2篇雷达回波
  • 2篇雷达回波特征
  • 2篇淮河上游
  • 2篇回波
  • 2篇回波特征
  • 2篇降水
  • 1篇低涡
  • 1篇低涡暴雨
  • 1篇雨团
  • 1篇中尺度

机构

  • 2篇河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2篇牛淑贞
  • 1篇袁小超
  • 1篇孙景兰
  • 1篇王东海
  • 1篇张一平
  • 1篇张霞

传媒

  • 2篇暴雨灾害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第31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河南区域暴雨的若干雷达回波特征被引量:23
2015年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国家、区域自动站和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分析了2008-2013年河南省9次区域暴雨回波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移动特点和降水强度等,分析了区域暴雨过程中中γ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区域暴雨落区主要位于高空槽前和副高西北侧、中低层切变线之间、低涡东南侧、低空急流左前侧,以及地面倒槽或气旋顶部偏北到偏东气流中。2)从新一代雷达监测产品来看,河南省区域暴雨主要有积云降水、积层混合降水和层状云降水三种回波类型,其中混合降水包括以积云为主的混合降水和以层云为主的混合降水,是河南省区域暴雨的主要回波类型。3)降水强度与回波类型、结构特征、移动特点等均有关系,特别是≥50 mm/h的短时强降水与γ中尺度对流系统密切相关,强降水超级单体可造成局地50 mm/h以上的强降水,并多伴有雷暴大风、龙卷等剧烈对流天气。一般情况下,积云降水强度最大,混合降水次之,层云降水强度最小。综合分析来看,雨强与回波强度比与回波性质有更好的相关性。≥50 mm/h的强降水多由强降水超级单体和因辐合、气旋、后向传播等使回波加强、合并、发展旺盛的准静止状态的50~60 d Bz的强积云降水回波产生;≥20 mm/h强降水多由积层混合降水中≥45 d Bz的积云回波产生。10 mm/h以上的降水落区和≥40 d Bz的较强回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40 d Bz的层云回波降水强度通常在10 mm/h以下。
张一平孙景兰牛淑贞张霞袁小超
关键词:区域暴雨雨强中小尺度系统
黄淮地区两次低涡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7—19日黄淮地区低涡暴雨过程中两次强降水过程(分别简称“7.17”过程和“7.18”过程)的环境条件及其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强降水均发生在充足的水汽输送、大的不稳定能量和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等有利环境条件下,“7.17”过程热力条件更好,降水强度大,但降水范同小;“7.18”过程动力条件更好、强降水落区范围大,但雨强比“7.17”过程小。(2)“7.17”过程累积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30—80km范围内,“7.18”过程累积暴雨、大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70~100km范同内。(3)中尺度雨团(带)和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地面中尺度气旋周围附近,地面中尺度气旋活动的不同阶段强降水落区不同。(4)卫星云图上,两次过程强降水均由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团自西南向东北移动而产生,对流云顶亮温低至210~220K。(5)雷达回波图上,“7.17”过程涡旋特征更明显,“7.18”过程冷暖切变回波带特征更明显。两次过程中尺度雨带与大于等于43dBz的螺旋回波带对应关系较好,短时强降水和螺旋雨带上大于等于48dBz的强回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张一平王新敏梁俊平李周王东海
关键词:暴雨低涡雨团中尺度特征
河南区域暴雨的若干雷达回波特征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结合国家、区域自动站和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分析了2008-2013年河南省9次区域暴雨回波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移动特点和降水强度等,揭示了区域暴雨过程中中γ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特征。结果表明:(...
张一平孙景兰牛淑贞张霞袁小超
关键词:区域暴雨雨强中小尺度系统
文献传递
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天气学分型与物理诊断量阈值初探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2010年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然后,根据该区域短时强降水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
张一平乔春贵梁俊平
关键词: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
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天气学分型与物理诊断量阈值初探被引量:31
2014年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2010年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然后,根据该区域短时强降水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将短时强降水过程分为副高边缘型、低槽型和台风倒槽型,其中副高边缘型又分为副高和低槽共同影响型、副高控制型和下滑槽副高型,归纳各类短时强降水天气系统配置模型,并提炼出表征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阈值。结果表明,淮河上游77.8%的短时强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中低层多有急流、切变线和低涡,地面影响系统多为倒槽、辐合线和弱冷锋。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正涡度以及中层上升运动的动力条件下;中低层有较强暖湿空气输送,湿区深厚,强降水发生在假相当位温(θse)大值区顶部;0℃层高度较高,中层风切变小,低层风切变较大,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
张一平乔春贵梁俊平
关键词: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