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034)

作品数:5 被引量:87H指数:5
相关作者:徐力刚姜加虎王晓龙许加星谭志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鄱阳湖
  • 2篇土壤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位
  • 1篇洞庭湖
  • 1篇洞庭湖流域
  • 1篇洞庭湖湿地
  • 1篇养分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分类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三峡工程
  • 1篇湿地
  • 1篇水分迁移
  • 1篇水文
  • 1篇水文响应
  • 1篇土壤-植物-...
  • 1篇土壤养分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京工程学院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作者

  • 4篇姜加虎
  • 4篇徐力刚
  • 2篇许加星
  • 2篇冯文娟
  • 2篇王晓龙
  • 2篇谭志强
  • 1篇张奇
  • 1篇陈宇炜
  • 1篇李云良
  • 1篇喻崎雯
  • 1篇李海英
  • 1篇徐进
  • 1篇董磊
  • 1篇程俊翔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被引量:16
2016年
为了定量化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流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采用累积距平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流域内4个水文站和16个气象站1985—2010年的水文及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径流量变化定量分析方法,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改变量及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量的下降和潜在蒸散发量的上升导致整个洞庭湖流域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4个子流域突变后相对于突变前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8、15、130、112 mm和102 mm;洞庭湖流域径流量的减少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贡献率为64%,人类活动虽然能增加径流,但是两者的叠加影响整体上仍使径流量减少。因此,洞庭湖流域的水文干旱是自然环境演化的结果,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格局息息相关。
程俊翔徐力刚姜加虎谭志强喻崎雯范宏翔
关键词:洞庭湖流域水文响应气候变化贡献率
鄱阳湖洲滩湿地地下水位对灰化薹草种群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近年来鄱阳湖流域极端水文事件频发,洲滩湿地生态过程也相应发生变化,开展鄱阳湖水文过程变化与植被演替过程的交互作用研究十分必要。选择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为研究对象,通过地下水位控制模拟试验,设置地下水位埋深10、20、40、80、120cm等5个处理,系统探讨了地下水位埋深对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灰化薹草生长与种群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不同地下水位对灰化薹草种群的密度和群落多样性影响不显著;夏季,不同地下水位对灰化薹草的密度、种群多样性以及藜蒿和灰化薹草的高度比影响显著。地下水位埋深10cm更适宜灰化薹草植株的生长与群落结构的稳定,而地下水位埋深低于80cm,尤其是低于120cm可能会导致灰化薹草种群的退化与演替。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地下水位波动作用下鄱阳湖湿地植被种群发生的短期变化和长期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冯文娟徐力刚王晓龙李海英姜加虎
关键词:鄱阳湖地下水位种群
土壤-植物-大气界面中水分迁移过程及模拟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3年
介绍了水循环过程中界面水分迁移转化理论,及SPAC连续体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阐明了一些国内外SPAC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对国内外各种典型土壤-植物-大气界面模型的基本结构、适用范围、主要研究对象、优势以及局限性做了系统介绍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系统模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分析得出如何解决下垫面与土壤-植物-大气系统复杂的关系,以及尺度转化问题将是面临的主要挑战。认为借助于水分和能量交换过程中的模型参数优化,来实现界面中水分迁移过程的精确化和简化模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徐力刚许加星董磊冯文娟姜加虎
关键词: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迁移
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被引量:28
2013年
由于鄱阳湖独特的水文特征与潜育化的土壤环境,湿地植物根系生长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2011年,以鄱阳湖典型洲滩3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群落分布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水体到泥滩至阶地,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呈现带状演替,沿泥滩到阶地的方向,植物群落分别为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群落带、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群落带和篱蒿(Artemisia selengensis)群落带;3种植物群落的优势种高度与地表生物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月降水量越大,则篱蒿群落的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越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能影响植物群落优势种的高度。加强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对湿地土壤环境的适应性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对于了解鄱阳湖洲滩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及演化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许加星徐力刚姜加虎王晓龙陈宇炜徐进
关键词:植物群落土壤养分鄱阳湖
长江中游大型通江湖泊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被引量:19
2017年
鄱阳湖和洞庭湖湿地是长江中游仅有的两个天然通江湖泊湿地,具有不可替代自然和人文价值。近年来,尤其是三峡工程运行以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发生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Landsat 7为数据源,通过决策树分类及高斯回归的方法定量评估了三峡工程运行前后两湖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差异性,旨在正确认识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为湿地保护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0~2014年,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变化不明显。从历史演变特征来看,虽然有少部分植被挤占泥滩和水体,但总体上3种湿地景观类型面积变化不大。相比之下,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显著下降,水体面积萎缩近14%,植被面积增加约8%。与2000年相比,2014年鄱阳湖植被分布高程下降了1 m多。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是形成两湖湿地景观格局差异性演变特征的主要原因。
谭志强许秀丽李云良张奇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鄱阳湖湿地三峡工程遥感分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