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FX120)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赵国玲徐然李伟于小川刘灿华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法学会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被害
  • 6篇被害人
  • 5篇被害人救助
  • 4篇刑事
  • 4篇刑事被害
  • 4篇刑事被害人
  • 3篇刑事被害人救...
  • 3篇救助
  • 2篇被害人补偿
  • 1篇心理援助
  • 1篇应然关系
  • 1篇中国模式
  • 1篇社会
  • 1篇社会管理
  • 1篇社会管理创新
  • 1篇社会救助
  • 1篇社会性
  • 1篇社会性别
  • 1篇受虐妇女
  • 1篇司法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公安...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法学会

作者

  • 5篇赵国玲
  • 4篇徐然
  • 1篇于小川
  • 1篇刘灿华
  • 1篇李伟

传媒

  • 1篇东南学术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政法论丛
  • 1篇国家行政学院...
  • 1篇山东警察学院...
  • 1篇法治社会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被害人救助问题研究——兼论经验维度和规范维度的良性互动被引量:3
2012年
被害人救助工作自开展以来受到社会的好评,在经验层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此同时,被害人救助工作的展开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是理论上的"自说自话",二是实践中的"我行我素",这种规范维度和经验维度的严重脱节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视角,检讨被害人救助的规范研究,汲取被害人救助的经验成果,将是未来全面构建中国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必经之路。
赵国玲于小川
关键词:被害人救助社会管理创新
中国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的现状、突围与立法建构被引量:4
2015年
当前被害人国家救助在正当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推动下,处于政策主导和全面探索的阶段,不仅实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理上同样也面临知识重复生产的困局。实务中的问题主要是统一性立法缺失导致的,而学理中的重复则主要是缺乏对实践的关照和对理论的整合。突围的关键在于通过学理上的破局,带动实务中的解困,即只有形成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才能保证立法的妥当,从而回应实务问题。被害人国家救助立法是理论照应实务的枢纽,相关立法需要具备环环相扣的宏观、中观、微观三层视角,宏观对应立法的正当根据,中观关涉立法的基本原则,微观则着眼立法的具体条款。
赵国玲徐然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被害人补偿
司法救助及其中国模式——以《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展开被引量:10
2014年
司法救助的前身是刑事被害人救助,后者与各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具有同一性,而前者在吸收被害人救助内涵后,不再属于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中的特定概念。社会矛盾激化、纠纷解决的司法化以及普遍存在的执行难现象,是司法救助取代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内在原因。我国司法救助以功利主义作为正当化根基,倡导保护生活模式,大幅扩张救助对象范围,实现救助决定权的多元分享,从而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点。明确国家在司法救助中的清偿代位人角色,多元化地理解司法救助的正当性根据,确定被救助人权利主体的地位,同时合理地对救助对象加以类型化,是我国司法救助制度完善的可行方案。
赵国玲徐然
关键词:司法救助被害人救助功利主义
刑事被害人救助和社会救助关系之省思
2016年
刑事被害人救助和社会救助都是为处于困境的公民提供帮助的制度。目前两项制度具有较大差异,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但这并非合理的制度安排,未来在对相关制度进行顶层设计时,应当将刑事被害人救助纳入社会救助的范畴内。
刘灿华
关键词:被害人救助社会救助应然关系
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根基的比较与重构——从救助和补偿的概念之争谈起被引量:2
2015年
被害人救助和补偿的概念之争,掩盖了对立法根基的选择与追问,从而产生了救助对应恩恤而补偿对应国家责任的"脸谱化"效应,使各种正当性理论泾渭分明、非此即彼。多元化地理解立法根基是可能而且必要的。综合理论认为,社会正义的内涵分配正义和刑事政策的核心功利主义为国家救助被害人提供了政治哲学的基础,而国家责任说和社会福利说推导出的国家积极给付义务则是其规范效力的保证。多元化地为救助立法寻求根基,不仅有利于形成民意共识,从而减少立法阻力,而且为制度的解释与变迁提供了可以伸缩的规范空间,保证了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根基理论的适应性。
赵国玲徐然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刑事被害人救助被害人补偿
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心理援助初探被引量:3
2013年
家庭暴力受虐妇女的心理援助分为专业心理援助和非专业心理援助。全国及各地妇联、民间公益组织、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公司分别在受虐妇女的专业心理援助中发挥着作用。非专业心理援助中的情感支持能够帮助受虐妇女缓解应激反应,恢复信心。正式干预则通过形成社会支持的整体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给受虐妇女提供心理安抚和支持。中国受虐妇女的心理援助还缺乏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导,其解决之道在于社会性别主流化。
李伟
关键词: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心理援助社会性别
被害人救助的公众认知与立法选择被引量:3
2014年
社会公众对被害救助制度的立场和态度,反映其对相关立法的接受程度。趋同的公众认知是法律制定的重要推动力,而较高接受程度的立法,又能够保障法律执行的实效。按照专业和职业的标准,将社会公众划分为普通社会公众、一般法律从业人员和专职救助人员,通过对这三类群体的实证分析,明晰不同群体的公众认知的趋同与分歧。在梳理和解释的基础上,将公众认知投射在被害人救助的立法研究之中,从而为"回应式"立法提供核心思路。
赵国玲徐然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救助公众认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