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C19B07) 作品数:10 被引量:434 H指数:8 相关作者: 刘时银 姚晓军 孙美平 许君利 郭万钦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水利工程 建筑科学 更多>>
Glacier Changes during the Past 40 Years in the West Kunlun Shan 被引量:11 2015年 Recent studies on glaciers in the West Kunlun Shan, northwest Tibetan Plateau, have shown that they may be stable or retreating slightly. Here, we assess changes in the mass of the glaciers in the West Kunlun Shan(WKS)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es that control their behavior. Glaciers over the recent 40 years(1970-2010) have shrunk 3.4±3.1%in area, based on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ies. Variations of surface elevations, derived from ICESat-GLAS(Ice, 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Geoscience Laser Altimeter System) elevation products(GLA14 data) using the robust linear-fit method, indicate that the glaciers have been gaining mass at a rate of 0.23±0.24 m w.e./a since 2003. The annual mass budget for the whole WKS range from 2003 to 2009 is estimated to be 0.71±0.62 Gt/a. This gain trend is confirmed by MOD10A1 albedo for the WKS region which shows a descent of the mean snowline altitude from 2003 to 2009. BAO Wei-jia LIU Shi-yin WEI Jun-feng GUO Wan-qin新疆帕米尔跃动冰川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30 2016年 2015年5月,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公格尔九别峰北坡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发生跃动,造成草场和部分房屋被冰体淹没,本文针对这一冰川跃动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研究.利用2013-2015年间ASTER立体像对数据监测了克拉牙依拉克冰川的冰川表面高程的变化,并利用2015年4月13日至2015年7月11日期间的Landsat OLI数据监测了冰川的表面运动速度变化.监测发现,克拉牙依拉克冰川从2015年4月13号开始活动强烈,表面运动速度呈加快趋势,2015年5月8-15日期间冰川表面运动速度达到最高水平,其最大运动速度在西支中部达到了(20.40±0.42)m·d^(-1),冰川跃动达到顶峰.冰川跃动"积蓄区"位于西支冰川平衡线以下区域,跃动向下游接收区输送冰体体积约为2.4×10~8m^3,大量冰体堆积在东西支汇合口地段(海拔3 100~3 500 m),造成了该处冰面隆起,其中最大隆起高度为(130.58±0.70)m.本文获得了西支冰川由静止期、跃动状态、恢复到稳定状态期间的冰面高程和表面运动速度变化,为本地区冰川跃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震 刘时银 魏俊锋 蒋宗立 许君利 郭万钦关键词:遥感监测 高程变化 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本体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0 2014年 大于10×104km2的大尺度流域建模面临诸多挑战,在过程理解、数学表达、尺度转化、生态与水文过程的耦合机制等方面尚存在瓶颈.基于本体的建模方法,依据本体表示的多级过程,将已有模型拆分成组件,用户根据需求添加组件得到定制模型,通过语义重组与技术创新,为大尺度流域模型集成提供新的思路.以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研究为范例,在解释生态水文本体内涵、分析现有本体构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知识的生态-水文本体构建方法",通过荒漠生态系统生态-水文本体的构建,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王蔚华 邹松兵 肖洪浪 尹振良 陆志翔 刘时银关键词:内陆河流域 本体 荒漠生态系统 1960-2010年中国西北地区水分盈亏量时空特征 被引量:22 2013年 基于1960-2010年中国西北地区126个国家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应用Morlet小波函数、Kendall趋势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西北地区水分盈亏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大部分区域水分盈亏量为负值,呈由东南和西北两侧向中部逐渐减小的空间格局。在研究时段内水分盈亏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季节水分盈亏量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春夏冬三个季节水分盈亏量呈上升趋势,而在秋季呈下降趋势。西北地区水分盈亏量变化存在3.5~5 a左右的主周期,其中夏季周期变化以强振荡为主,年际波动大,而其它三个季节以弱振荡周期为主。位于西风带气候区与高原气候区的站点水分盈亏量呈上升趋势,且多发生突变;水分盈亏量呈下降趋势的站点主要位于东南季风区及其边缘区。 姚晓军 张晓 孙美平 李净 王卫东关键词:突变检验 冰内及冰下水系演化的示踪试验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012年 简要回顾和介绍了示踪试验方法在冰内及冰下水系演化研究中的应用,并以ADM模型为例,对示踪剂扩散模型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分析,分析了不同参数组合条件对示踪剂浓度变化过程的影响.在海螺沟冰川消融区下游冰舌段开展了示踪试验,通过对一个固定入水口消融期整个过程的重复投放试验,获取了每次独立示踪试验示踪剂的浓度变化过程,并用ADM扩散模型反演了示踪剂传播速度、水力扩散系数以及平均排水通道面积等相关指标,揭示了海螺沟冰川此冰舌段冰下排水系统的季节变化过程. 刘巧 刘时银关键词:示踪试验 海螺沟冰川 近40年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3 2013年 以可可西里地区1970s地形图和1990s、2000-2011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数字化和影像解译获取研究区83个面积大于10 km2湖泊变化数据,并对湖泊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70s初期至2011年,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经历了"先萎缩后扩张"的变化过程,其中1970s-1990s期间湖泊面积普遍减小,1990s-2000年湖泊出现扩张,并在2000年恢复到1970s湖泊规模,2000年之后湖泊面积急剧增大。2)2000-2011年间,可可西里地区不同规模等级湖泊整体呈扩张趋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面积呈增加趋势的湖泊数量最多,亦分布最广,一些湖泊由于扩张迅速出现湖泊合并或湖水外泄情况;面积呈减少趋势或波动起伏的湖泊数量较少,零散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南部,湖泊动态变化与其自身补给条件或与下游湖泊(河道)存在水力联系有关。3)在研究时段内,降水增多、蒸发减少是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扩大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冻土水分释放是次要原因。 姚晓军 刘时银 李龙 孙美平 罗晶 冯娅娅关键词:湖泊变化 青藏高原 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 被引量:273 2015年 以2004年之后的Landsat TM/ETM+和ASTER遥感影像为基础,参考第一次中国冰川目录及其他文献资料,经过影像校正、自动解译、野外考察、人工修订、交互检查和成果审定等技术环节,完成占全国冰川总面积85.5%的现状冰川编目,确定中国目前共有冰川48571条,总面积约5.18×10^4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54%,冰川储量约4.3-4.7×10^3km^3。中国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以面积〈0.5 km^2的冰川和面积介于1.0-50.0 km^2的冰川为主,面积最大的冰川是音苏盖提冰川(359.05 km^2)。中国西部14座山系(高原)均有冰川分布,其中昆仑山冰川数量最多,其次是天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这5座山系冰川数量占全国冰川总数量的72.3%;冰川面积和冰储量位列前3位的山系分别为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天山,尽管喀喇昆仑山冰川数量和面积均小于喜马拉雅山,但前者冰储量高于后者。从冰川海拔分布来看,海拔4500-6500 m之间是冰川集中发育区域,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5以上。冰川资源在各流域分布差异显著,东亚内流区(5Y)是中国冰川分布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级流域,约占全国冰川总量的2/5以上;黄河流域(5J)是冰川数量最少、规模最小的一级流域,仅有冰川164条,面积126.72 km^2。新疆和西藏的冰川面积和冰储量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9/10。 刘时银 姚晓军 郭万钦 许君利 上官冬辉 魏俊锋 鲍伟佳 吴立宗关键词:冰川 编目 近50年来祁连山冰川变化——基于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被引量:85 2015年 基于修订后的祁连山区第一次冰川编目(1956-1983年)和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2005-2010年),对祁连山区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现有冰川2684条,面积1597.81±70.30 km^2,冰储量约84.48 km^3。其中,甘肃省和青海省各有冰川1492条和1192条,面积分别为760.96 km^2和836.85 km^2。②祁连山区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以面积〈1.0 km^2的冰川和面积介于1~5 km^2的冰川为主;冰川平均中值面积海拔为4972.7 m,并自东向西由4483.8 m逐渐上升为5234.1 m。③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和冰储量最大,占祁连山冰川总量的31.91%和35.11%;其次是哈尔腾河流域,巴音郭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最小,为2.20 km^2;黑河流域是祁连山区冰川平均面积最小的四级流域,冰川平均面积仅0.21 km^2。④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面积〈1.0 km^2的冰川急剧萎缩是该区冰川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海拔4350~5100 m区间冰川面积减少量占冰川面积总损失的84.24%。冰川数量和面积在各个朝向均呈减少态势,其中朝北冰川面积减少最多,朝东冰川面积减少最快,而西北朝向冰川变化最为缓慢。⑤祁连山冰川变化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异,东段冰川退缩较快,中西段冰川面积减少较慢。 孙美平 刘时银 姚晓军 郭万钦 许君利关键词:冰川 编目 冰储量 气候变化 中国冰川面积随高程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冰川面积随高程分布规律是冰川系统结构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集,将全国冰川划分为27个研究区域,基于SRTM-DEM数据,分别提取了各研究区分段高程所占面积,分析了冰川面积随高程的变化.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冰川面积都随高程呈偏态分布.依据统计理论,建立了冰川面积随高程分布的二阶高斯分布偏态回归模型,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均大于0.97,相对误差较小.根据偏态回归模型,计算出了冰川系统高度特征值,并分析了冰川面积分布的区域性差异.该模型一方面可以表达冰川面积在中间高程的集中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描述冰川面积在两侧分布的差异性,并可以用来分析未来冰川的变化.偏态分布模型能很好地描述中国冰川面积随高程分布规律,为冰川系统结构的研究和冰川区域分布差异提供参考. 张宜清 罗毅 孙林 刘时银天山东段冰雪消融与产汇流水文过程——以乌鲁木齐河源区为例 被引量:8 2014年 应用天山北坡乌鲁木齐河源区1号冰川、空冰斗和总控3个水文断面2011年5-9月每10min实测水位数据、15 min的气温、降水数据、1号冰川消融及空冰斗区积雪观测数据,采用排除和不排除降水对冰雪消融产流影响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冰川覆盖率下水文断面冰雪消融特征及产汇流过程。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河源区3个水文断面流量昼夜差异明显,1号冰川水文断面白天径流大于夜晚径流,空冰斗和总控断面则相反;3个断面流量亦具有显著日变化过程,且流量峰值大小和到来的时间存在差异。(2)在排除与不排除降水两种天气影响下,1号冰川最大流量滞后最高气温分别为1~3 h和0~1 h;空冰斗断面分别为10-16 h和13 h,总控断面分别为5~11 h和6~7 h,反映了1号冰川从消融产流到汇流时间最短,空冰斗积雪消融产流时间最长,总控位于二者之间,同时亦反映伴随降水过程冰雪融水汇流迅速,即从产流到汇流时间有一定的缩短。(3)影响3个水文断面流量变化的因素不同,冰川区热量条件是影响1号冰川水文断面的关键,1号冰川在过去20余年间,冰内、冰下排水道变得更为单一,对融水的阻滞和贮存作用弱化,融水汇流过程变得更为迅速。(4)冰川覆盖山区流域水文断面在冰川消融期的流量过程线变化及最大流量与最高气温时滞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认识冰川覆盖率有差异背景下的流域下垫面水系演化、冰雪消融过程及水文断面径流补给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孙美平 姚晓军 李忠勤 张明军关键词:产汇流 水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