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P1304)

作品数:155 被引量:974H指数:17
相关作者:周国定徐群杰张大全张俊喜廖强强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大学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3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6篇金属学及工艺
  • 3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5篇电气工程
  • 17篇理学
  • 15篇化学工程
  • 11篇一般工业技术
  • 5篇矿业工程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建筑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冶金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1篇缓蚀
  • 29篇缓蚀剂
  • 28篇缓蚀作用
  • 27篇电化学
  • 26篇阻抗
  • 19篇交流阻抗
  • 15篇黄铜
  • 15篇极化曲线
  • 14篇电池
  • 13篇聚天冬氨酸
  • 13篇
  • 12篇废水
  • 11篇钨酸
  • 11篇钨酸钠
  • 10篇水处理
  • 10篇自组装
  • 10篇缓蚀性
  • 10篇缓蚀性能
  • 9篇电化学阻抗
  • 8篇碳钢

机构

  • 166篇上海电力学院
  • 29篇上海大学
  • 26篇同济大学
  • 8篇杭州师范大学
  • 7篇宝山钢铁股份...
  • 7篇华东理工大学
  • 6篇厦门大学
  • 5篇陕西电力科学...
  • 5篇上海发凯化工...
  • 4篇东北电力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中国航天科工...
  • 3篇太仓港环保发...
  • 2篇广东省电力试...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浙江工业大学
  • 2篇加西贝拉压缩...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济宁医学院

作者

  • 29篇徐群杰
  • 28篇周国定
  • 25篇张大全
  • 23篇张俊喜
  • 21篇廖强强
  • 19篇葛红花
  • 15篇高立新
  • 11篇万宗跃
  • 10篇李义久
  • 10篇吴一平
  • 9篇王罗春
  • 8篇颜立成
  • 8篇朱律均
  • 7篇周笑绿
  • 7篇曹为民
  • 7篇钟庆东
  • 7篇辛志玲
  • 7篇袁理
  • 7篇郑红艾
  • 7篇印仁和

传媒

  • 36篇上海电力学院...
  • 14篇腐蚀与防护
  • 12篇华东电力
  • 5篇物理化学学报
  • 5篇洁净煤技术
  • 5篇电池
  • 4篇材料保护
  • 4篇精细化工
  • 3篇净水技术
  • 3篇化学学报
  • 3篇腐蚀科学与防...
  • 3篇中国腐蚀与防...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中国资源综合...
  • 2篇化工时刊
  • 2篇电化学
  • 2篇化学通报
  • 2篇化工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印染

年份

  • 1篇2012
  • 9篇2011
  • 20篇2010
  • 26篇2009
  • 37篇2008
  • 34篇2007
  • 32篇2006
  • 10篇2005
1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绿色水处理缓蚀剂聚天冬氨酸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06年
聚天冬氨酸具有高生物可降解性,是一种公认的环境友好型水处理药剂.综述了近年来聚天冬氨酸作为水处理缓蚀剂的研究进展;探索了其对碳钢、铜及铜合金在不同体系中的缓蚀效果;指出了复配聚天冬氨酸具有较好的缓蚀协同效应.复配聚天冬氨酸可作为今后绿色水处理缓蚀剂的发展方向.
徐群杰黄诗俊
关键词:聚天冬氨酸碳钢铜合金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离子掺杂改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8年
橄榄石型LiFePO4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是LiFePO4的电子导电率低,锂离子扩散速度慢,限制了其实用化,其中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在LiFePO4的晶格中掺杂金属离子,使其产生晶格缺陷,促进Li+扩散,改善晶体内部的导电性能,本文综述了LiFePO4近几年在离子掺杂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掺杂原理、掺杂种类和掺杂方法及效果等方面对这一研究作了讨论分析。
曹小卫张俊喜
关键词:LIFEPO4掺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聚天冬氨酸与钨酸钠复配对黄铜缓蚀作用的光电化学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应用光电化学的方法研究了两种环境友好型缓蚀剂聚天冬氨酸(PASP)和钨酸钠(Na2WO4)的单一配方及其复配对黄铜在含硼砂硼酸缓冲溶液的模拟水中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在光电流循环伏安测试中,单一的PASP与Na2WO4均能够使黄铜表面Cu2O膜引起的p-型光电流响应增大,这说明缓蚀剂增大了Cu2O膜的厚度,使黄铜的腐蚀速率减小.单一的PASP与Na2WO4的最佳添加浓度分别为20与25mg·L-1.若以总浓度为20mg·L-1时对两者进行复配,当PASP与Na2WO4的质量比为1∶1时,两者复配比单一使用时的p-型电流光响应都更大,黄铜的腐蚀更小,即缓蚀剂的效果更好.
徐群杰单贞华朱律均曹为民周国定
关键词:黄铜钨酸钠聚天冬氨酸光电化学
含DTC基团的酸性缓蚀剂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
合成了一种含二硫代氨基甲酸基团的酸性缓蚀剂——三乙烯四胺基双(二硫代甲酸钠)(DTC-TETA)。采用了红外光谱及元素分析手段对DTC-TETA的结构进行表征。在DTC-TETA的红外光谱图中,在1 461 388 cm...
廖强强李伟卞燕雯张晟杨涛李义久
关键词:二硫化碳缓蚀剂黄铜管
文献传递
用交流阻抗法研究BCX电池的性能被引量:3
2007年
研究Li/SOCl2电池和BCX电池贮存过程正极和负极的交流阻抗谱变化.结果表明,两种电池正、负电极的阻抗都随贮存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而后大致稳定趋势,但如于电解液中添加BrCl,则可使该电极阻抗大大降低,Li电极的阻抗值比添加前降低了近一半,而玻碳电极的则从添加前的-100kΩ降低到添加后的2kΩ左右;玻碳电极的阻抗值远大于Li电极,是电池的控制电极.
葛红花王军刘景周国定吴一平吴刚
关键词:BCX电池LI/SOCL2电池交流阻抗谱玻碳电极
不锈钢凝汽器水质稳定剂的阻垢缓蚀性能研究
2007年
采用某电厂冷却水用原水研究了水质稳定剂的阻垢性能及其对304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影响。通过不锈钢在水样中的极化曲线测定显示,原水中不锈钢不发生点蚀,但在浓缩倍率为4的水样中,不锈钢出现点蚀。溶液分析显示原水在浓缩过程中出现钙垢沉积。含水质稳定剂的原水在浓缩过程中钙垢沉积减缓,水样对不锈钢的侵蚀性增大不明显,浓缩倍率为4时仍未引起不锈钢的点蚀。
张慧鑫葛红花包伯荣汪洋
关键词:不锈钢水质稳定剂阻垢缓蚀
二硫代氨基甲酸改性葡萄糖的合成被引量:2
2010年
D-葡萄糖经乙二胺胺化,再与二硫化碳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金属缓蚀剂——二硫代氨基甲酸改性葡萄糖,其结构经UV,NMR,IR和元素分析表征。
廖强强李义久相波柴林华
关键词:二硫化碳缓蚀剂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自组装膜对铜的缓蚀作用被引量:22
2009年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TC)是一种环境友好型金属缓蚀剂,以其在铜表面制备了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在0.5mol·L-1HCl介质中APDTCSAMs对铜的缓蚀作用及其吸附行为.结果表明,APDTC分子易在铜表面形成稳定的APDTCSAMs,改变了电极表面的双电层结构,SAMs同时抑制了铜的阳极氧化过程和阴极还原过程,铜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明显提高,双电层电容明显降低.电化学阻抗和极化曲线测试结果显示,在0.5mol·L-1HCl介质中,铜表面APDTCSAMs表现出良好的缓蚀效果.研究结果还表明,APDTC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机理是介于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之间的一种吸附.
廖强强岳忠文朱忠伟王毅张羽周国定周琪
关键词:自组装单分子膜缓蚀
高效液相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采用乙二胺合钴溶液作为吸收液,在双驱动搅拌反应器内,对模拟烟气进行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主要考察在SO2存在的条件下,SO2的浓度、温度、NO的浓度、O2的浓度和pH值等因素对NO吸收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气相中SO2的存在不利于NO的吸收;NO的吸收速率随乙二胺合钴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气相中氧的存在有利于提高NO的吸收速率;NO吸收的最佳温度是50℃;溶液的pH值是影响NO吸收的主要因素,最佳pH值为12.9,对于高浓度的乙二胺合钴溶液,溶液的pH值对NO吸收速率的影响显著。
辛志玲张金龙张大全肖文德
关键词:乙二胺合钴脱硫脱硝吸收速率
铂电极上吸附芳香分子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应用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别研究了0.1mol?L-1HClO4中对硝基苯甲酸(PNBA)和0.1mol?L-1KClO4中吡啶(Py)在铂电极上的吸脱附.结果表明在较高电位下(0.3~0.7Vvs.SCE)PNBA是通过其羧基脱质子后羧酸根的两个氧原子等位吸附在Pt电极表面,而随着电位的负移,除PNBA逐步脱附外,还呈现出单个氧原子吸附的谱学特征.光谱强度与电位的关系表明PNBA在铂电极表面吸脱附的中间电位约为0.2Vvs.SCE.吡啶的吸附主要是通过氮原子的孤对电子及脱氢后的α碳原子与Pt电极表面键合.在较宽的电位区间(0.4~-0.4Vvs.SCE)吡啶的吸附方式和取向基本维持不变.
严彦刚徐群杰蔡文斌
关键词:对硝基苯甲酸吡啶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