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933)
- 作品数:16 被引量:132H指数:9
- 相关作者:刘萍李健高保全戴芳钰陈萍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三疣梭子蟹选育家系微卫星分析被引量:10
- 2012年
- 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不同世代三疣梭子蟹选育家系的遗传结构。利用16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了三疣梭子蟹家系F1到F4 4个选育家系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随着选育的进行,4个世代家系遗传多样性指标值逐渐下降,F1到F4 16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从0.675 3下降到0.406 1,平均等位基因数从3.500 0下降到2.133 3,平均观测杂合度从0.643 5下降到0.4774,平均等位基因纯合率从0.566 9下降到0.402 4。对各个位点进行H-W检验,每个世代出现不同程度的平衡偏离。对各家系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各家系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19.07%的遗传分化来自群体间,80.93%的遗传分化来自群体内。另外,对FIS值的计算显示,4个家系在整体上均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其中F4有12个位点、F3有6个位点、F2有3个位点、F1有8个位点处于杂合子缺失状态。遗传距离逐渐增加,相邻世代间的遗传相似性逐步升高。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选育群体的遗传基础逐步得到纯化,基因型逐渐趋向纯合、稳定,经进一步的选育可望获得较稳定的品系。
- 韩智科刘萍李健高保全陈萍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微卫星
- 三疣梭子蟹微卫星多重PCR技术建立及条件的优化被引量:10
- 2011年
- 选择三疣梭子蟹22个多态性高的微卫星标记,经过引物间的搭配、组合测试以及反应条件的优化(退火温度、Mg2+含量、dNTPs的浓度等参数),构建了多重PCR扩增技术体系。本研究最终建立了47个二重PCR组合,并在47个二重引物的组合基础上建立15个三重PCR组合,3个四重PCR组合。该多重PCR技术体系的建立为三疣梭子蟹品种选育、种系评估提供快速、有效分子检测技术。
- 任宪云刘萍李健李晓萍韩智科刘磊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SSR
- 日本蟳线粒体16S rRNA和COI基因序列比较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对采自莱州湾和胶州湾的日本蟳野生群体的线粒体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19和658 bp的碱基序列。研究结果显示这2个基因片段在种内的变异都较低,对2个基因同源序列分析表明,在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中共检测到7个变异位点(包括6个单一变异位点,1个简约信息位点)和7种单倍型;在COI基因中共检测到8个变异位点(包括6个单一变异位点,2个简约信息位点)和7种单倍型。通过统计变异位点、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析比较了两群体间的序列差异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2个日本蟳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用MEGA4.0软件构建了NJ和UPMGA系统树,基于16SrRNA基因片段的系统树显示梭子蟹科的4个属聚为两大支:日本蟳不同的单倍型先聚在一起,然后与青蟹属的3种蟹聚为一支;梭子蟹属的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及塞氏梭子蟹聚在一起;再与美青蟹属的美洲蓝蟹、巴西蓝蟹等聚为一支。基于COI基因显示日本蟳不同的单倍型先聚在一起,再与其他3种蟳聚为一支;梭子蟹属的远海梭子蟹和三疣梭子蟹相聚,然后与美青蟹属的2种蟹相聚为一支。该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这些数据为我国日本蟳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 高俊娜刘萍李健潘鲁青高保全陈萍
- 关键词:日本蟳RRNA基因COI基因
- 三疣梭子蟹莱州湾、舟山野生个体定向交配产生F_2代家系的AFLP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以三疣梭子蟹莱州湾、舟山野生群体杂交(莱州湾♀×舟山♂)产生F2代家系63个个体及F1代亲本为实验群体,采用AFLP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分析。35对选择性引物共扩增出1742个位点,其中分离位点为417个,不分离位点为1325个,多态位点比例为23.9%。在分离位点中,符合1∶1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位点为226个,占总分离位点数的54.2%;偏离1∶1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位点为31个,占总分离位点数7.4%。符合3∶1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位点为128个,占总分离位点数的30.7%;偏离3∶1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位点为32个,占总分离位点数的7.7%。家系内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30,Shannon指数为0.193。遗传距离分析显示,子代个体与母本Nei’s遗传距离介于0.064~0.111之间,与父本Nei’s遗传距离介于0.065~0.107之间。其中,63号个体与48号个体分别与父、母本亲缘关系最远。本实验中,偏分离位点比例属正常范围,杂交F2代家系遗传多样性偏低。本研究结果为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及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 罗云高保全刘萍李健戴芳钰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AFLP分析
- 三疣梭子蟹4个野生群体肥满度的初步研究与比较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采用Le Cren相对状态指数Kn,比较4个野生群体(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三疣梭子蟹的肥满度情况,发现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其中10月中旬鸭绿江口群体与舟山群体肥满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个野生群体雄性个体肥满度均大于雌性个体,但无显著差异(P>0.05)。三疣梭子蟹选育品系在养殖过程中肥满度为120日龄>100日龄>80日龄,但差异不显著(P>0.05)。
- 高保全刘萍李健戴芳钰王清印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肥满度
- 三疣梭子蟹4个野生群体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9
- 2010年
- 对分别采自辽东湾、莱州湾、海州湾和舟山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4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16SrRNA和COⅠ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24 bp和658 bp的片段。2段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T比例(16S rRNA基因70.8%,COⅠ基因63%),这与果蝇、虾类、蟹类等无脊椎动物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似。通过对三疣梭子蟹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遗传特征的研究,发现种内变异较低,在16个样本中,16S rRNA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1个变异位点,2种单倍型;COⅠ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到4个变异位点,5种单倍型。另外,以中华绒螯蟹为外群探讨了梭子蟹科(Portunidea)几个属种的系统进化关系。用MEGA4.0软件中的NJ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基于16S rRNA和COⅠ2种片段的聚类结果均显示梭子蟹属(Portunus)与美青蟹属(Callinectes)亲缘关系最近,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蟳属(Charybdis)聚在一起,最后才与外群中华绒螯蟹聚在一起,这一结果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
- 戴艳菊刘萍高保全李健王清印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线粒体梭子蟹科系统进化
- 三疣梭子蟹遗传连锁图谱的初步构建被引量:9
- 2010年
- 利用AFLP和SSR标记技术结合"拟测交"策略,以三疣梭子蟹莱州湾、舟山野生群体杂交(1♂×3♀)产生的F2代家系为作图群体,初步构建了三疣梭子蟹雌、雄性遗传连锁图谱。用经过筛选的60对AFLP引物和3对SSR引物对亲本及108个F2代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共得到母本分离标记214个,其中155个标记(AFLP标记153个,SSR标记2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父本分离标记195个,139个标记(AFLP标记138个,SSR标记1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雌性图谱包括100个遗传标记,分布在9个连锁群,6个三联体,15个连锁对,图谱总长度为1544cM,标记平均间隔22.0cM,总覆盖率为52.9%。雄性图谱包括71个遗传标记,分布在6个连锁群,6个三联体,11个连锁对,图谱总长度1174.2cM,标记平均间隔24.0cM,总覆盖率为49.5%,图谱中遗传标记分布比较均匀。
- 罗云高保全刘萍李健戴芳钰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AFLPSSR遗传连锁图谱
- 三疣梭子蟹基因组小卫星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通过构建三疣梭子蟹部分基因组文库,对获得的4164个克隆测序,共获得总长度h622409bp的DNA序列。在序列拼接后长度500--1500bp的709个克隆中,筛选到130个小卫星序列,其序列总长度占测序序列总长度的2.55%。小卫星序列中,以12bp重复单位的序列数量最多(10.77%),总体趋势表现为重复单位越长,相应的重复序列数目越少(R=-0.663,P〈0.01)。小卫星重复单位拷贝数分布范围以8bp重复单位最广为3.9~66.5;其次是13bp重复范围在2.0~40.6;再次是26bp重复,范围在2.3~21.0。平均拷贝数最高的三种重复类型分别为8bp重复(19.96),25bp重复(16.00)和22bp重复(15.85)。小卫星序列中各重复单位的拷贝数分布范围2~66.5,集中分布在2~25,且表现为拷贝数目越大,其相应的重复序列数目越低的趋势。130个重复序列分别由123种重复单位所组成,因而小卫星重复序列的类型很多。初步分成三类:2种碱基组成类别、3种碱基组成类别和4种碱基组成类别,并进一步根据各个重复序列中所含有的碱基种类的数量从大到小排列这些碱基而分成若干小类。从这些分类中可以看出,三疣梭子蟹基因组中的小卫星整体上是富含A/T的重复序列,并揭示了其与微卫星重复序列之间的关系,即一部分小卫星重复序列可能起源于微卫星序列。
- 宋来鹏刘萍李健刘振辉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基因组小卫星
- 利用16S rRNA和COI基因序列对三疣梭子蟹不同群体遗传特征的比较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采用PCR扩增技术对三疣梭子蟹日本北海道群体、韩国东海岸群体和我国山东即墨市会场村群体3个野生群体的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了长度为523和658bp的片段。通过统计变异位点、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析比较了不同群体间的序列差异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我国会场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用MEGA4.0软件中的NJ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基于16S rRNA片段构建的NJ系统树所反映的分类关系与基于COI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树并不一致,主要不同在于与日本蟳的分类关系上,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的NJ系统树显示梭子蟹科的3个属聚为两大支:三疣梭子蟹不同的单倍型先聚在一起,再和梭子蟹属的远海梭子蟹及塞氏梭子蟹聚为一支;而青蟹属的3种蟹先聚在一起,再和日本蟳聚为一支。而基于COI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树显示,梭子蟹属先与青蟹属的两种蟹聚为一支,然后再与日本蟳聚在一起。本研究共发现19种单倍型,我国会场群体与日本北海道群体、韩国东海岸群体均有共享单倍型,表明我国会场群体与国外两个野生群体的遗传背景相似。这些资料为我国三疣梭子蟹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 高俊娜刘萍李健潘鲁青高保全陈萍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RRNA基因COI基因
-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盐度耐受性及适宜生长盐度分析被引量:18
- 2012年
-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群体进行盐度胁迫试验,结果表明:24、48、72 h低盐海水对三疣梭子蟹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13、7.49和8.56;24、48、72 h高盐海水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4.49、52.74和52.21;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安全存活盐度为13.7~47.7。在三疣梭子蟹安全存活盐度范围内设置6个盐度梯度,分别为18.7、23.7、28.7、33.7(自然海水对照组)、38.7和43.7,在不同盐度梯度下对80日龄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进行4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各盐度组三疣梭子蟹的存活率分别为60%、59%、63%、49%、48%和38%;低盐组(18.7、23.7、28.7)的存活率、增重率和蜕皮速度均比高盐组(33.7、38.7和43.7)好且差异显著(P<0.05)。综合比较表明,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长的最适宜盐度为28.7。
- 隋延鸣高保全刘萍任宪云李洋丁金强段亚飞
-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