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6033)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廖光洪徐晓华黄韦艮杨成浩陈洪更多>>
相关机构:河海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动力学响应
  • 1篇中国海
  • 1篇中国海洋
  • 1篇上层海洋
  • 1篇台风
  • 1篇湍流
  • 1篇湍流扩散
  • 1篇能量谱
  • 1篇普里兹湾海域
  • 1篇重力势
  • 1篇重力势能
  • 1篇涡动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南海西北部
  • 1篇观测数据
  • 1篇海域
  • 1篇ARGO
  • 1篇KDV方程

机构

  • 2篇河海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2篇廖光洪
  • 1篇袁耀初
  • 1篇王惠群
  • 1篇陈洪
  • 1篇杨成浩
  • 1篇黄韦艮
  • 1篇高立宝
  • 1篇徐晓华
  • 1篇梁楚进
  • 1篇丁文祥

传媒

  • 3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南海西北部上层海洋对台风“杜苏芮”的响应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基于锚碇观测资料,本文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坡区上层海洋对台风“杜苏芮”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响应特征。在动力学响应方面,台风“杜苏芮”期间上层流速显著增强,混合层纬向流速可达1.20m/s;“杜苏芮”经过后上层海水运动以近惯性振荡为主(流向顺时针旋转周期在36~40h之间)。近惯性能量在垂向分布上存在两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混合层和温跃层深度上。近惯性能量耗散过程的e折时间尺度约为3.7d,我们认为能量的向下传播在局地近惯性能量衰减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对能量谱的分析表明,“杜苏芮”作用期间近惯性频率能量相对于其作用前增大了约29.4倍,而全日和半日频率(K1和M2)能量有所减弱。此外,能量谱显示近惯性频率存在明显的“蓝移”现象,即对于纬向和经向流速分量在400m以浅平均的近惯性振荡频率分别为1.167f0和1.170f0(f0为局地惯性频率)。蓝移与近惯性内波的向下传播及正的相对涡度的输入有关。在热力学响应方面,上层海洋在台风的搅拌作用下,40~250m深度均出现较小增温,最大增温幅度接近1℃;此外70m以浅盐度的降低可能与台风过境时的降水相关,而Ekman抽吸引起的上升流则可能对70~100m深度盐度的升高具有重要作用。
张骞廖光洪蔺飞龙金魏芳梁楚进
关键词:能量谱动力学响应
veKdv方程的若干系数在南海北部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应用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再分析资料(简称CORA)研究南海北部第一模态内波场运动学参数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首先分析了Brunt-Visl频率的统计特征;其次,基于弱非线性变系数扩展Kortewed-de Vries(veKdv)方程模型,计算了它的输入系数,即线性长波相速度,平方和立方非线性系数和频散系数,这些参数可用于定性评估内孤立波传播可能的极性,内孤立波的形态,幅度限制以及传播速度等。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季节性密度跃层从2月开始出现,最大浮力频率约在20m。它在6—7月达到最强,自8月开始减弱,在10月消退。另一密度跃层出现在8—11月,最大浮力频率约在80m,冬季大致在120m。季节性密度跃层在4—9月十分明显,而8—10月双跃层现象显著,冬季仅出现较弱的第二密度跃层。在1—3月和10—12月海盆深水区最大Brunt-Visl频率值要大于陆架浅水区;而在5—9月情况则相反。Brunt-Visl频率最大值所在深度随季节变化显著,冬季最深,6—7月则最浅。计算的线性内波相速度、频散系数和幅度放大因子的空间特征主要取决于地形变化;平方(立方)非线性系数与地形关系较小,随季节变化明显,它们主要取决于局地海洋环境特征。通过分析veKdv方程的系数特征,解释了为何在夏季南海北部最容易观测到大振幅内孤立波和在吕宋海峡以东海域难以观测到孤立波的原因。
廖光洪黄韦艮袁耀初徐晓华杨成浩王惠群陈洪
关键词:南海北部
基于CMIP5模式与Argo观测数据的海洋有效重力势能分析
2020年
有效重力势能作为重力势能中活跃的部分,能够参与海洋能量循环。本文计算和评估了CMIP5中9个模式的全球大洋2 000 m以上积分的有效重力势能和200~500 m深度范围内的中尺度有效重力势能,并与由BOA_Argo观测数据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就全球大洋2 000 m以上积分的有效重力势能而言,多数模式的计算结果均大于由Argo观测数据计算的结果。通过比较有效重力势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在强动力活跃区(特别是黑潮、湾流、南极绕极流区),模式与观测相差较大,其差别主要来源于观测与模式中扰动密度的差异。此外,在黑潮和南大洋区域,涡动能和有效重力势能具有较高的时间相关性,而在北大西洋湾流区域,两者的相关性较低;功率谱分析显示中尺度有效重力势能与涡动能都存在显著的半年和年变化周期。
牛凡王涛廖光洪
关键词:重力势能
南极普里兹湾海域湍流扩散系数估计被引量:2
2017年
基于Thorpe尺度方法,利用CTD数据,计算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Thorpe尺度和湍流扩散系数,分析了观测区域(64°~69°S,66°~80°E)湍流翻转现象的强弱及分布。结果表明,在海底和地形粗糙区存在较大的Thorpe尺度(较强湍流翻转)和湍流扩散系数,湍流扩散系数最大值能达到10^(-2) m^2/s量级,比平坦开阔海洋高2~3个数量级,部分观测站位的湍流扩散系数和湍动能耗散率表现出大-小-大的垂向分布结构,总水深较深的区域尤为明显;深水区域的浮力频率在海表面到500m层比较大,浅水区域该现象不明显;湍动能耗散率在(67.25°S,73°E)周围和经度为78°E的各站位都表现相对较大,能达到10^(-6) w/kg量级,个别站位甚至能达到10^(-5) w/kg量级。
丁文祥梁楚进廖光洪高立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