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252)
- 作品数:10 被引量:76H指数:6
- 相关作者:黄丽刘智杰鲁剑巍李小坤董雪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国土资源部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九宫山土壤剖面中黏土矿物的组成特征被引量:5
- 2017年
- 以湖北省九宫山的4种垂直地带性土壤为对象,研究其剖面层次的黏土矿物组合和铁、铝氧化物的特征,揭示山地土壤中黏土矿物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土壤中黏土矿物类型从以高岭石为主,逐渐变为以14.0?矿物、伊利石及三水铝石为主,有从1︰1型向2︰1型矿物过渡的趋势;不同层次的土壤中黏土矿物类型和相对含量变化明显;土壤随垂直高程的升高,其中游离态铁、铝减小,非晶形和络合态铁、铝增加,各种形态铁、铝氧化物的总量也增加。
- 刘智杰董雪张志毅黄丽
- 关键词:地带性土壤剖面黏土矿物
- 稻-油轮作下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评价被引量:15
- 2017年
- 本文选取湖北省武穴市、荆州市和武汉市3个稻-油轮作长期定位试验点(试验时间分别为9年、5年和3年),通过连续监测土壤容重、孔隙度、p H、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研究在不同耕作年限和方式下,秸秆还田和免耕对水稻季(2015年10月)和油菜季(2016年5月)各土层(0~20 cm和20~40 cm)中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影响,并应用内梅罗指数法综合评价各土层土壤肥力水平,以探讨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处理使水稻季和油菜季的土壤容重降低2.00%~16.54%,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00%~15.07%;而免耕处理下油菜季的变化与其相反,水稻季的变化不显著。2)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3个试验点0~20 cm土层中有机质(4.76%~35.07%)、全氮(1.80%~32.03%)、速效磷(20.95%~65.82%)、碱解氮(5.97%~37.00%)和速效钾(8.71%~133.04%)的含量,其中速效钾含量的增加幅度最高;免耕处理对土壤各养分的影响不显著,而在配施秸秆后,相对于其他处理,其对各养分的增加效果相对最好。各处理对20~40cm土层的影响与0~20 cm土层相似,但整体增加效果没有后者显著。3)各试验处理中,免耕+秸秆还田和施氮磷钾肥+秸秆还田两种处理增加各土层土壤综合肥力系数较大(7.56%~25.93%),它们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效果相对较好。
- 殷志遥黄丽薛斌黄雅楠李小坤鲁剑巍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免耕土壤养分
- 花岗岩和片麻岩发育土壤性状的水平地带性分异被引量:6
- 2015年
- 依据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由南到北采集了海南、湖北、山东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发育的砖红壤、红壤、黄棕壤和棕壤。分析土壤的全N、有机质、p H、阳离子交换量,以及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和一些典型痕量金属元素(Co、Cd、Cr、Cu、Ni、Pb)的含量,分析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层次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N含量逐渐减少,并且纬度越高降低幅度越大;随着纬度和土壤层次的增加,土壤砂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颜色逐渐变浅。游离态氧化铁含量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逐渐增加;络合态氧化铁含量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逐渐减少,且纬度越高降低幅度越大;随着纬度的增加不同形态氧化铝含量呈急剧减少的趋势。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对这些土壤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由同一气候带发育的土壤可分属不同的土纲,不同气候带发育的土壤分属不同土壤亚类,不同气候带土壤性质的差异远大于同一气候带土壤性质差异,气候带的不同是土壤性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土壤痕量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发现,片麻岩发育的土壤均大于花岗岩发育的,耕地的均大于林地的,且不同金属元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
- 卢胜张志毅黄丽王贻俊
- 关键词:水平地带性土壤花岗岩片麻岩
- 侵蚀红壤中结合态腐殖质及其与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被引量:8
- 2014年
- 以亚热带地区3种侵蚀程度(依据其植被、坡度以及土层厚度不同分为轻度、中度和严重侵蚀)的红壤为供试材料,利用湿筛法获得粒径〉4、2~4、1~2、0.5~1、0.25~0.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分析侵蚀红壤和团聚体中3种结合态(紧结态、松结态和稳结态)腐殖质含碳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对〉0.25mm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红壤侵蚀程度的增强,3种结合态腐殖质的含碳量均逐渐减小。在轻度侵蚀的红壤中,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大,其紧结态和松结态腐殖质的含碳量逐渐升高,稳结态腐殖质的含碳量逐渐降低;但是在中度和严重侵蚀红壤中,不同粒径团聚体的3种结合态腐殖质的含碳量基本相同。侵蚀红壤的紧结态、松结态腐殖质的含碳量与其〉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0.74),说明土壤中腐殖质与矿物质的结合方式和松紧程度不一样,其对侵蚀红壤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
- 刘威王春燕黄丽
- 关键词:侵蚀红壤结合态腐殖质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有机质
- 侵蚀红壤腐殖酸组分特点及其对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4年
- 在华中地区采集不同侵蚀程度(轻度、中度、严重)的红壤,利用干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0.25 mm)。通过测定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0.25 mm)的腐殖酸组分(胡敏酸和富里酸)碳量,以及向不同侵蚀程度的各粒径团聚体(〉0.25 mm)中添加不同浓度(0.06、0.6 g L^-1)的胡敏酸,分析侵蚀红壤腐殖酸组分特点及其对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侵蚀程度的增加,供试红壤和水稳性团聚体(〉0.25 mm)的腐殖酸组分含量减少;轻度和中度侵蚀红壤中,大粒径(〉4和2~4 mm)水稳性团聚体的胡敏酸碳量较小粒径(1~2、0.5~1和0.25~0.5 mm)的高;同种侵蚀程度下,除严重侵蚀红壤中2~4 mm团聚体的富里酸碳量与1~2 mm团聚体中的有显著差异外,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富里酸碳量差别不大。3种侵蚀程度红壤的胡富比总体上小于1,其中中度侵蚀红壤和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的胡富比均大于其他两种侵蚀程度的。腐殖酸组分与水稳性团聚体(〉0.25 m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胡敏酸碳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85^** ,n=19)。添加不同浓度(0.06和0.6 g L^-1)胡敏酸后,3种侵蚀程度红壤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均增加,且小粒径团聚体(1~2、0.5~1和0.25~0.5 mm )的增加量要高于大团聚体(2~4、〉4 mm)的。
- 董雪王春燕黄丽谭文峰胡红青
- 关键词:侵蚀红壤水稳性团聚体胡敏酸富里酸
- 长期施肥对土壤颗粒粘粒矿物组成及其演变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8年
- 在湖北省武穴市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取不同施肥处理(施氮磷钾处理/NPK,氮磷钾-秸秆配施处理/NPKS)和荒地(HD)的土样,分离其耕层土壤(0~20 cm)不同粒级(<2000 nm与450~2000、100~450和25~100 nm三个粒级)的土壤颗粒,并分析各粒级颗粒中粘粒矿物组合和氧化物的差异,揭示不同施肥措施下农田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粘粒矿物的组成一致,均以高岭石为主,并都含有蛭石、HIV(1.4 nm过渡矿物)和伊利石,且随颗粒粒径减小矿物从2:1型向1:1型过渡;与荒地土壤相比,施氮磷钾处理中伊利石和蛭石减少,HIV增加,而氮磷钾-秸秆配施处理中则是伊利石减少,蛭石和HIV增加。随粒径减小,3种土壤颗粒中SiO2和Fe2O3含量逐渐降低,Al2O3含量逐渐增加,其中各粒级颗粒的硅铝率和硅铁铝率也逐渐降低;与荒地土壤比,施氮磷钾和氮磷钾-秸秆配施处理各粒级颗粒的元素组成无明显变化,而硅铝率和硅铁铝率却有明显提高。3种土壤颗粒中游离态铁、铝含量的顺序为HD>NPKS>NPK,与铁游离度的变化规律一致,但非晶形铁、铝含量和铁的活化度变化不明显。各形态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均随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大,与铁的游离度和活化度的变化规律一致。
- 刘智杰黄丽李峰Ndzana Georges Martial周方亮李小坤鲁剑巍
- 关键词:长期施肥土壤颗粒粘粒矿物
- 九宫山地带性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的特征被引量:4
- 2018年
- 以湖北省九宫山的4种垂直地带性土壤(基带棕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为材料,分离不同粒级的土壤颗粒(<2000 nm、450~2000 nm、100~450 nm和25~100 nm),并对各粒级颗粒的矿物组成进行分析,揭示山地土壤中粘粒矿物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土壤中针铁矿、赤铁矿和高岭石减少,伊利石、1.42 nm矿物和三水铝石增加。随粒径减小,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组成和结晶状况发生明显变化,其中1.42 nm矿物、高岭石和伊利石减少,其结晶度变弱,而针铁矿和赤铁矿增多。土壤随山体海拔升高,三八面体矿物增加,二八面体矿物减少;而随颗粒粒径的减小,此变化规律反之。
- 刘智杰董雪刘凡黄丽
- 关键词:垂直地带性土壤颗粒粒级粘粒矿物
- 棕红壤无机颗粒的化学性质和形貌特征研究
- 2018年
- 土壤颗粒是土壤质地和结构的基本物理属性,其化学及形貌特征的变化能够指示土壤环境的变迁,研究颗粒的特征有助于了解土壤的成土过程和演化特点。以湖北省九宫山的基带棕红壤为研究对象,结合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不同粒级(<2 000、450~2000、100~450和25~100nm)土壤颗粒的化学性质和形貌特征。结果表明,随粒级减小,土壤颗粒的pH值、比表面积和Zeta电位均逐渐增加;而电导率则逐渐减少。土壤颗粒随粒级减少,其粒径的正态分布图由不对称到对称、峰形由宽到窄,粒度由分散到集中。扫描和透射电镜图谱显示,450~2000和100~450nm颗粒表面光滑,形状规整,颗粒多呈杆状、多边形片状和细条状,少量颗粒出现层状堆垛的现象;而纳米颗粒(25~100nm)主要由无规则的堆垛而形成边缘为锯齿状的片状颗粒,少量颗粒为椭圆、片状、六方晶形、圆形和球状物质。
- 刘智杰黄丽
- 关键词:化学性质粒径分布形貌特征
- 2种母岩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中粘土矿物的组成特点被引量:8
- 2015年
- 采取中国从北到南由花岗岩和片麻岩发育的几种地带性土壤(棕壤、黄棕壤、红壤和砖红壤),分析其<2μm粘粒的化学组成和粘土矿物组成特点,探明气候条件对土壤粘土矿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棕壤中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主要为伊利石,其次为蛭石和高岭石,并含有少量蒙脱石;黄棕壤中高岭石和蛭石占主要部分,其次为伊利石和蒙脱石;红壤中蛭石和蒙脱石消失,主要粘土矿物类型为高岭石,其次为伊利石和1.4nm过渡矿物。在热带砖红壤中1.4nm过渡矿物和蛭石消失,高岭石含量超过90%,其次为伊利石及少量三水铝石。粘土矿物的地带性差异主要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由北到南,随着温度和降雨量增加,土壤中的高岭石和蒙脱石含量增加,蛭石的含量降低;其中年均温和年均降雨量与高岭石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蛭石和蒙脱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
- 张志毅黄丽卢胜付庆灵
- 关键词:气候花岗岩片麻岩粘土矿物地带性土壤
- 秸秆还田对水稻土黏土矿物组成和钾素释放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8年
- 以湖北省武穴市和荆州市长期定位试验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选择性浸提以及室内模拟等方法,研究秸秆还田下水稻土中黏土矿物组合的差异及钾素的释放。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伊利石和高岭石增加,蛭石和1.4 nm过渡矿物(HIV)减少;长期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肥,土壤中高岭石、蛭石和HIV增加,伊利石和绿泥石减少。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全钾、非交换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均增加,且土壤各形态钾素与伊利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岭石和HIV含量则呈显著负相关。0.05 mol L^(-1)草酸浸提下,土壤钾素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较大,且随浸提次数的增加,钾素的释放速率逐渐降低并保持稳定。土壤钾素的释放量与土壤非交换性钾和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伊利石和HIV是影响供试土壤钾素释放的主要黏土矿物,且二者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长期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供钾能力。
- 刘智杰黄丽李峰李小坤鲁剑巍
- 关键词:秸秆还田水稻土黏土矿物钾素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