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0808064)

作品数:15 被引量:55H指数:6
相关作者:姚大全陈安国沈小七郑海刚郑颖平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地震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地震
  • 4篇第四纪
  • 4篇遗迹
  • 4篇晚第四纪
  • 4篇考古
  • 3篇地震事件
  • 3篇遗址
  • 3篇节理
  • 3篇活动习性
  • 2篇地震考古
  • 2篇粘土
  • 2篇史前地震
  • 2篇更新统
  • 2篇构造节理
  • 1篇大汶口文化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遗迹
  • 1篇地质

机构

  • 16篇安徽省地震局
  • 4篇安徽省文物考...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5篇姚大全
  • 14篇陈安国
  • 11篇沈小七
  • 10篇郑海刚
  • 6篇郑颖平
  • 5篇李光
  • 4篇朔知
  • 3篇童远林
  • 3篇刘东旺
  • 3篇翟洪涛
  • 2篇王志
  • 1篇高江涛
  • 1篇汤有标
  • 1篇赵鹏
  • 1篇缪鹏
  • 1篇何驽
  • 1篇刘加灿
  • 1篇肖伟鹏

传媒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安徽地质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年份

  • 5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安及邻区晚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习性初探
2012年
对西安及邻区展布的华山山前断裂、渭河断裂和临澶一长安断裂等重要断裂进行重点观测,并以1556年华县地震和史前地震遗迹调查为主线进行考察编录,对该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习性进行追溯。
姚大全陈安国郑海刚
关键词:活动习性晚第四纪山前断裂地震遗迹渭河断裂
陕西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和初析被引量:2
2012年
蓝田新街仰韶遗址在抢救性发掘中揭露出疑似自然变形现象.地震和考古人员共同进行现场分析,认为该遗址存在史前地震遗迹,表现为文化层被错动、砂土混杂掠裹和砂土液化,变形条带呈现近南北向和东西向延伸.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部位在仰韶文化期后曾遭受地震变形作用.
姚大全邵晶陈安国郑海刚
关键词:地震考古
西安及邻区晚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习性初探
<正>对西安及邻区展布的华山山前断裂、渭河断裂和临潼-长安断裂等重要断裂进行重点观测,并以1556年华县地震和史前地震遗迹调查为主线进行考察编录,对该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习性进行追溯。1华山山前断裂剖面位于华县李坡村...
姚大全陈安国郑海刚
文献传递
合肥地区上更新统黏土中节理的几何学特征与构造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城市大规模工程建设揭露了蕴含在土层中的丰富变形信息,调查发现合肥地区上更新统黏土中发育有数量众多的节理,节理成组产出,呈现不同交切、配套关系。通过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各调查点的节理玫瑰花图,将研究区内节理发育与断层分布逐一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地区上更新统黏土中广泛发育的节理产状与场地附近的主要断层产状有关。走向玫瑰花图显示节理优势分布方位与场地附近主要断层走向近似一致;如果场地附近有多条断层交汇,土层中节理有以北西向较为优势的特征。
陈安国姚大全沈小七郑海刚郑颖平李光
关键词:节理几何学特征
安徽固镇垓下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特征初探被引量:3
2010年
古遗址、墓地发掘过程中自然变形的识别研究是反演或充实历史或史前地震变形资料的重要工作。地震部门与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对安徽固镇垓下遗址考古现场进行了专题发掘研究,发现了断层和裂缝,初步研究显示为同期2次层位变动事件的遗迹,发生时代约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该工作有助于推动中国东部人类文化层中地震遗迹的识别。
姚大全朔知刘加灿唐杰平王志沈小七陈安国郑海刚
关键词:考古大汶口文化
安徽霍山戴家院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特征初探被引量:11
2010年
古遗址、古墓地发掘过程中的自然变形研究是反演或充实历史和史前变形历史记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近期我省地震部门会同省文物考古部门,对皖西霍山戴家院考古现场进行专题发掘调查,发现了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裂缝,其中充填有砂线、砂脉.初步研究显示包括两期变形,且均显示高速变形特征,代表两次地震事件.发生时代约相当于西周晚期和春秋中晚期,前者规模较大,含砂裂缝长轴方向平行于近侧的地震活动断裂方向.本次发现及初步分析填补了东部地区西周到春秋期自然变形事件研究空白.
姚大全朔知陈安国沈小七
关键词:考古
合肥某建筑基坑中更新统粘土中构造节理的发现及特征初析
2011年
本文通过对合肥某建筑基坑揭露的中更新世晚期粘土中构造节理进行详细调查编录,分别采集各期节理充填物,进行年代测定和节理发生年代分析,并辅之节理充填物定向显微分析,结果显示中更新世晚期,该地形成多组切割关系清晰的构造节理,反映研究区段、时段曾多次发生构造事件.这一发现和认识对于丰富合肥地区中晚第四纪之交期间变形历史和研究内容,具有一定意义.
姚大全沈小七陈安国郑颖平郑海刚
关键词:构造节理
活动构造和史前地震研究新进展——《第2届INQUA—IGCP-567国际专题讨论会》参会有感
2011年
2011年9月19日至24日,第2届IN-QUA—IGCP-567活动构造,地震地质,考古和工程国际专题讨论会在希腊中南部科林斯市举行,出席会议专家学者共90余人,代表多来自欧美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和希腊等国,其他洲或地区偏少。
姚大全
关键词:地震地质专家学者
安徽霍山戴家院西周-春秋晚期文化层物质变形的显微分析及其意义被引量:7
2009年
皖西霍山戴家院西周-春秋晚期遗址发掘调查中,发现了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裂缝,其中充填有粉细砂,初定为地震液化遗迹。从变形物质的定向微观分析中发现了大量显微级地震遗迹标志,如负荷构造,流动构造,截断面,有机质悬浮,等等。这些发现和认识从微观角度验证了遗址所在地区西周-春秋晚期曾发生两次地震事件。上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对我国东部地区史前地震事件的识别和研究方法。
姚大全朔知沈小七陈安国郑颖平郑海刚
关键词:显微分析
山西襄汾陶寺古遗址自然变形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分布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距今43003900年,为陶寺文化的命名地.陶寺遗址被认为是先秦史籍中最早出现“中国”的遗迹,(由此)奠定了华夏的根基(苏秉琦,1999).在构造位置上陶寺遗址位于著名的临汾盆地南侧,临汾盆地具有孕育强震的深部介质和构造背景,历史上曾在其附近发生公元649年临汾7%级地震(丁国瑜,1998),1303年洪洞8级地震和1695年临汾8%级地震(武烈,齐书勤,1988).
姚大全何驽陈安国高江涛郑海刚
关键词:考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