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04)

作品数:69 被引量:243H指数:9
相关作者:李恒威朱菁陈巍张静李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5篇哲学宗教
  • 27篇自然科学总论
  • 5篇文化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哲学
  • 5篇心理
  • 5篇心智
  • 5篇社会
  • 5篇生命
  • 4篇有感
  • 4篇知觉
  • 4篇知识
  • 4篇认识论
  • 4篇橡胶
  • 4篇论题
  • 3篇道德
  • 3篇道德责任
  • 3篇运气
  • 3篇神经现象学
  • 3篇自然主义
  • 3篇物理主义
  • 3篇个体主义
  • 2篇德性
  • 2篇心理学

机构

  • 28篇中山大学
  • 25篇浙江大学
  • 9篇绍兴文理学院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杭州电子科技...
  • 3篇中共湖南省委...
  • 3篇莱顿大学
  • 2篇湖南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悉尼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2篇湖南行政学院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纽约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河北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18篇李恒威
  • 10篇朱菁
  • 9篇陈巍
  • 5篇李平
  • 5篇张静
  • 3篇陶焘
  • 3篇蔡海锋
  • 3篇汤治成
  • 3篇徐怡
  • 3篇黄俊维
  • 3篇虞法
  • 2篇王晓阳
  • 2篇何静
  • 2篇董达
  • 2篇肖云龙
  • 1篇唐艳
  • 1篇王雨程
  • 1篇盛晓明
  • 1篇郭喨
  • 1篇张含

传媒

  • 13篇自然辩证法通...
  • 9篇自然辩证法研...
  • 6篇哲学动态
  • 4篇西北师大学报...
  • 3篇心理科学
  • 2篇哲学研究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学术月刊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心理科学进展
  • 2篇哲学分析
  • 2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心理学报
  • 1篇学前教育研究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技术经济与管...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11篇2017
  • 16篇2016
  • 14篇2015
  • 17篇2014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身体意象可塑吗?--同步性和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身体意象是个体在意识层面对与身体有关的知觉、态度及信念,它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一直存在争论。本研究使用方位追踪仪、数据手套及投影仪,通过2个实验考查虚拟手错觉中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实验1在虚拟环境中采用经典橡胶手错觉的变式,考察同步性和虚拟手位置对拥有感的影响;实验2引入距离参照系,考察在不同参照条件下被试对同一个位置的虚拟手在不同同步情况下的拥有感错觉。研究结果发现:(1)无论是同步性还是距离都会对虚拟手错觉中的拥有感产生影响,即同步比不同步条件下、距离近比距离远条件下拥有感显著;(2)不同的距离参照系对同一位置的拥有感体验影响差异显著,先近后远的呈现方式会减弱错觉而先远后近的呈现方式则会加强错觉。这一发现与身体拥有感是受稳定的身体意象调节的假设并不一致。
张静陈巍
关键词:身体意象
认知科学:再启两种文化的对话被引量:3
2018年
在斯诺的"两种文化"概念提出半个多世纪之后,即使面对人性和人心这一人文与科学都共同关注的领域,两种文化也因其各自所蕴含的旨趣、立场、视角、方法、气质和成果的差异而表现出某种隔阂、误解、相斥甚至敌对。而现在我们也已经看到,在当代心智科学研究中,认知科学已深深涉入传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形成诸多交叉学科。鉴于这种情形,我们力图在认知科学中探讨斯诺曾提出的"第三种文化"的可能性:它的旨趣、状况和前景。然而,在何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些交叉学科体现了"第三种文化"的旨趣,还是这些交叉学科仍然处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难以调和的失衡之中,甚至是科学最终将完全接管对人性和人心的研究?在关于人性和人心的研究中,我们最终能看到科学与人文的良性对话、互补和统一,从而建立关于人性和人心更和谐的理智图景吗?
李恒威武锐
关键词:两种文化人性人心还原主义
什么是物理主义?
2016年
作为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物理主义是当前哲学界最为盛行的本体论学说。然而,物理主义的确切内涵却因"物理的"难以界定而暧昧不明。本文认为,要给出一个关于物理主义的清晰、明确的定义,就不能将物理主义视为一个具有真值的本体论学说,而应将其当作一个用以确立合适的本体论的方法论原则。
陶焘
关键词:物理主义方法论
重建“心智-世界”之边界被引量:1
2014年
1998年,《分析》杂志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延展心智》。在这篇论文中,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和大卫·查尔莫斯(David Chimers)提出了一个极富争议的论题:“延展心智论题”(thethesis of extended mind)。根据此论题,作为心智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信念、欲求、意向等心理状态(mental states)并不局限于颅骨体肤的界限之内,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还延展至外部载体中。[1]该论题对我们关于心智的传统理解带来了重大挑战,并引发了一场延续至今的激烈争论。
张含唐艳
关键词:心智心理状态论题
证据是心理状态吗?被引量:2
2018年
证据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以往对证据的讨论大多聚焦于证据的认识论作用,例如证据如何为确立信念、假说和理论提供支撑,而对证据本性的探讨(证据究竟是什么?什么类型的事物能成为证据?)只是在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证据的心理主义是近来引起较多关注的一种关于证据本性的学说,主张证据是内在于认知主体的某些特定心理状态,尤其是感知觉经验。文章剖析了证据心理主义的立论和主要依据,指出用以支持心理主义的几个主要理由并不成立,而在更一般的意义上,心理主义缺乏成为一个全面的关于证据本性的哲学学说的必要资源。
舒卓朱菁
关键词:心理主义
科学视角主义透视研究述评被引量:8
2015年
往往以客观面貌呈现的科学知识常被认为描绘了独立于认知主体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一种新兴的科学观——科学视角主义——则主张科学知识是由客观世界与科学家的感官知觉、仪器设置、理论框架等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所刻画的并非客观世界本身,而是在特定视角之中所呈现的世界。科学视角主义的原型是体现在绘画透视法中的认知模式,该模式曾受费耶阿本德关注,后经吉尔和范·弗拉森的阐发而成为弱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理论依据。但对于"视角"概念的界定以及科学知识能否超越视角等问题,仍有待深入探讨。
蔡海锋
关键词:透视法科学知识
自闭症儿童是心灵盲吗?——Gallagher的互动理论述评被引量:1
2015年
在自闭症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心灵盲理论是建立在心灵主义假设和普遍性假设基础上的。这两个假设将他人的心理视为封闭的、隐藏在行为后面的,且我们主要使用读心的方式理解他人。互动理论拒绝这两个基本假设,并整合来自发展心理学和现象学的研究证据将人类社会互动的形式划分为三个层次:原初交互主体性、次级交互主体性与叙事能力。在个体发生学层面上三者前后相继,在成熟个体的社会互动层面上,三者互为补益,但基于感觉-运动的直觉式社会互动是理解他人心理的主要方式。自闭症儿童在原初与次级交互主体性上存在障碍。目前,互动理论既面临诸多挑战,也具有较大的发展与完善空间。
许秀芬陈巍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互动理论交互主体性
建构意识科学的第一人称方法被引量:1
2016年
意识的认知首要性(或超越性)和实在性决定了意识的第一人称方法是全面理解意识本性所不可或缺的。但如何研究这个主观实在,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第一人称方法,这是当代意识科学面临的一个紧迫的方法论问题。鉴于意识的第一人称方法论研究在最近20多年的发展状况,就此本文简明地回答或阐述如下问题或主题:(1)为什么需要意识的第一人称方法;(2)意识体验何以能自我呈现和自我报告;(3)第一人称方法的"客观性";(4)神经现象学;(5)第一人称方法的类型和操作程序;(6)对第一人称诸方法效度的评估。
李恒威徐怡
关键词:内省现象学还原神经现象学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失落”的中国现代心理学家章颐年被引量:3
2015年
章颐年是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上海心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心理卫生运动的旗帜性人物之一。他曾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早期,以大夏大学为平台,首次在国内相继开设"心理卫生"课程,创办了国内第一份心理学通俗刊物——《心理季刊》,创设了国内首个问题儿童心理诊察所。上述工作为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区域性发展,尤其是对心理卫生运动在国内的蓬勃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某些历史原因,章颐年其人及其工作被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相关的文献史料,还原章颐年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的地位。
卓学仁陈巍
科学表征的语用学进路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考察当代语用学进路的三种科学表征学说,分析表明科学哲学最近20多年来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是在科学理论的语义学进路不断推进的同时,语用学进路在多条不同思想路线上兴起。在科学表征问题上,语用学进路不仅要回应"模型何以能够成为现实世界对象的表征"这类传统的语义学问题,还要分析理论建模(表征活动)的要素和环节,说明科学家是怎样运用模型来表征现实世界对象的。
李平丰正鑫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