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21002)

作品数:12 被引量:241H指数:8
相关作者:郑永飞赵彦彦孙卫东杨晓勇李曙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同位素
  • 4篇新元古代
  • 4篇元古代
  • 3篇俯冲
  • 3篇变质
  • 3篇大地构造意义
  • 2篇地球动力
  • 2篇地球动力学
  • 2篇定年
  • 2篇动力学意义
  • 2篇岩石
  • 2篇锆石
  • 2篇花岗岩
  • 2篇大陆动力学
  • 2篇大陆俯冲
  • 1篇大洋
  • 1篇大洋玄武岩
  • 1篇低档
  • 1篇地壳
  • 1篇地球动力学意...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技术...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安徽省地质矿...
  • 1篇北京离子探针...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郑永飞
  • 4篇刘贻灿
  • 3篇刘佳
  • 3篇古晓锋
  • 2篇刘理湘
  • 2篇赵彦彦
  • 2篇杨晓勇
  • 2篇陈伊翔
  • 2篇孙卫东
  • 2篇李曙光
  • 1篇刘良
  • 1篇宋彪
  • 1篇宋述光
  • 1篇陈福坤
  • 1篇陈雪霏
  • 1篇冯敏
  • 1篇张立飞
  • 1篇杨进辉
  • 1篇汪应庚
  • 1篇查向平

传媒

  • 3篇岩石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3X分子筛活化及其对氧气转移时吸附/解吸过程中氧同位素分馏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在激光BrF5法分析硅酸盐和氧化物矿物的真空提取流程中,通常采用氧气作为工作气体来测定样品的氧同位素组成。这需要使用分子筛吸附并转移氧气到质谱进样系统,而分子筛的活化对于有效吸附和解吸氧气至关重要,否则会引起分析过程中的氧同位素分馏。通过采用13X分子筛进行多组实验分析,笔者发现用不同活化程度或中毒失活分子筛沸石转移时可能存在氧同位素分馏。在低温下分子筛是不能够活化的(或活化不完全),吸附能力很低,所测定的δ18O值是波动的。在200℃马弗炉中预加热24h,然后迅速转移到温度为100℃、真空度为10-3Pa系统中加热12h的分子筛,对氧气吸附能力很强,氧同位素分析的绝对误差为±0.05‰(1σ),能够满足地球化学氧同位素分析的要求。如果分子筛受BrF5污染,其吸附能力大为降低,测定的δ18O值呈下降趋势,氧同位素分馏高达0.7‰。如果分子筛受水汽污染,质谱接受电压不断地降低,存在解吸温度下的再吸附过程,测定δ18O值呈上升趋势。因此,分子筛在使用前要在适当条件下的活化,在发现污染或测量值发生波动变化时要及时更换,否则难以保证氧同位素分析数据的可靠性。
查向平郑永飞龚冰
关键词:13X分子筛氧同位素分馏
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浅变质辉长岩中角闪石的过剩氩——来自锆石U-Pb和角闪石Ar-Ar定年的证据
<正>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商城-麻城断裂以西)原"定远组"变质火山岩中存在大量浅变质辉长岩(刘贻灿等,2006)和少量变质花岗岩(刘贻灿等,2010)。其中,一个较大的浅变质辉长岩岩片是产出于王母观,它的形成时代为(63...
刘贻灿刘理湘古晓锋王非宋彪
文献传递
混合岩研究及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12
2014年
混合岩化作用(陆壳深熔)是大陆地壳演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可以在不同区域岩石圈演化和相伴构造热事件背景下发生。混合岩化温度往往可以维持在岩石固相线之上达30Ma,且整个深熔过程中岩石通常由初期的半深熔向高度深熔演化。这些特点使得混合岩中深熔锆石的Th/U比值随年龄越年轻而逐渐变大,并且警示混合岩锆石U-Pb年龄往往给出混合岩化的持续时间而不是单一时间点。深熔过程中,不同深熔反应类型对深熔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影响较大,富水熔融可以降低斜长石在源区的稳定域,因此可能导致富水熔融形成的深熔熔体具有高Sr/Y和低Y的特征,从而提示在利用单一高Sr/Y和低Y特征来判别岩石是否具有高压成因需格外小心。此外,深熔过程中熔体提取速率可能大于矿物溶解速率和同位素扩散速率,因此可能发生不平衡熔融导致不同反应类型形成的熔体具有不同的初始同位素比值。熔体产生之后,由于混合岩地体具有缓慢的冷却速率,熔体有充分时间发生矿物结晶分离,残余熔体则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被抽离源区,上升侵位至上部地壳。因此,混合岩地体中保留的大量浅色脉体只有少部分记录初始深熔熔体地球化学特征,绝大部分代表熔体结晶分离过程中的早期结晶产物,其地球化学特征与侵入浅部地壳的深熔花岗岩呈互补关系。陆壳深熔可以大大降低岩石的流变学性质。因此,造山带深熔物质在重力和高原-盆地压力差作用下,可能发生垂向和侧向挤出。下地壳流是深熔物质侧向挤出的重要形式,以混合岩以及相关淡色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入手,为识别古老造山带的地壳流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最后,文章以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25亿年混合岩事件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生代混合岩为例,对中国东部混合岩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水炯李曙光
关键词:混合岩
Occurrence of Neoproterozoic low-grade metagranite in the western Beihuaiyang zone,the Dabie orogen被引量:11
2010年
Based on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s,we discovered Neoproterozoic-emplaced granite from the metavolcanics of the Dingyuan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Beihuaiyang zone,the Dabie orogen. This study reports the results of zircon U-Pb dating and preliminary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s on two metagranite samples. The studied rocks experienced epidote-amphibo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and strong structural deformation. Their U-Pb ages are 726 ± 6 and 758 ± 12 Ma,respectively,similar to those for the Luzhenguan complex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Beihuaiyang zone. In combination with previously determined 635 ± 5 Ma low-grade metagabbro,this study suggests the occurrence of at least two types of Neoproterozoic intrusive rocks in the Beihuaiyang zone,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SCB):726-758 Ma metagranite and 635 Ma metagabbro. These rocks occur within the metamorphosed Ordovician volcanic zone (originally named the Dingyuan Formation) and are in tectonic contact to each other,but they formed in different tectonic settings. The protolith ages for the Neoproterozoic low-grade metaigneous rocks are in good agreement not only with ages for two episodes of mid-and late-Neoproterozoic mafic and felsic magmatism in the Suizhou and Zaoyang area,Hubei Province,but also agree with protolith ages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igneous rocks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In view of their tectonic relationships to country rocks,it appears that these Neoproterozoic low-grade rocks are exotic and they may have been detached and scraped from subducting SCB crust in the early Triassic during the initial continental subduction,and thrusted over Paleozoic metamorphosed rocks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dur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LIU YiCanLIU LiXiangGU XiaoFengLI ShuGuangSONG Biao
关键词:大别山造山带低档苏鲁造山带
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新元古代浅变质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21
2010年
经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薄片观察,在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变质火山岩中发现新元古代侵位的浅变质花岗岩.对其中两个浅变质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SHRIMPU-Pb定年和初步的岩石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浅变质花岗岩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它们的形成时代分别为(726±6)和(758±12)Ma,并且与北淮阳带东段庐镇关杂岩的形成时代一致.结合前期发现的(635±5)Ma浅变质(橄榄)辉长岩,证明北淮阳带至少存在两类新元古代侵入岩,即726~758Ma的变质花岗岩和635Ma的变质辉长岩.这些新元古代岩石出露于变质的奥陶纪岩火山岩带(原"定远组")中,二者之间为构造接触以及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并且它们与华南陆块北缘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发育的二期大规模新元古代中、晚期基性岩墙群和花岗岩的时代以及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原岩时代一致.这进一步证明,它们可能是印支期华南陆块发生俯冲的初始阶段最早被拆离、解耦的岩片,并在南、北陆块汇聚、碰撞及造山过程中被推覆到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浅变质岩系之上.
刘贻灿刘理湘古晓锋李曙光刘佳宋彪
关键词:新元古代SHRIMPU-PB定年大陆俯冲
铜官山岩体矿物学-矿物化学特征:岩浆结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本文对铜官山岩体开展详细的显微镜观察鉴定,利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技术对岩浆岩典型矿物斜长石、角闪石和榍石进行了主量和微量元素测定。显微镜鉴定表明,铜官山岩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岩浆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和角闪石嵌晶结构以及针状磷灰石等。这些现象的存在表明铜官山岩体在形成过程中曾发生过一次或多次岩浆混合作用。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斜长石的成分环带是震荡环带,而大尺度的震荡环带可能代表了大规模的岩浆混合作用;角闪石成分TiO2-Al2O3图解、CaO/NaO2-Al2O3/TiO2图解和Mg-(Fe2++Fe3+)-LiNaKCa角闪石成因矿物族三角图解指示铜官山岩体中角闪石很可能为壳-幔混合成因。LA-ICP-MS技术对主要造岩矿物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角闪石很可能为幔源或壳幔混合源,斜长石可能为不同分异程度岩浆的混合形成。本研究比较明确地反映了铜官山岩体的形成过程中岩浆来源和结晶动力学过程,即壳幔源区的混合交代作用,与前人通过元素-同位素手段获得的信息比较吻合。
赵乘乘杨晓勇冯敏孙卫东洪长春孙健胡俊杰唐树平
关键词:岩浆混合
北淮阳带西段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的Pb同位素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正>最近,刘贻灿等(2006,2010)在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商城—麻城或商—麻断裂以西)原"定远组"变质火山岩中发现形成时代为635 Ma的浅变质(橄榄)辉长岩和720~750 Ma的浅变质花岗岩岩片。这两类新元古代...
刘理湘刘贻灿古晓锋陈福坤刘佳
文献传递
大陆深俯冲与超高压变质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3年
自大陆地壳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以来,大陆深俯冲研究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大陆俯冲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发现,掀起了板块构造理论的一场革命,促进了大陆动力学研究。近三十年来,大陆深俯冲研究在大陆地壳的俯冲深度、大陆碰撞带的p-T-t演化、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流体体制、大陆碰撞带深部的元素活动性、同位素定年和示踪俯冲带变质作用、超高压变质岩地质测温、俯冲隧道内部板片-地幔相互作用、大陆地壳深俯冲和折返的驱动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大陆动力学的内涵,发展了板块构造理论,深化了对地球内部层圈运作机制的理解。本文着重选取近三十年来大陆深俯冲研究取得的经典成果和最新进展进行评述,对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也提出了建议。
郑永飞张立飞刘良陈伊翔
关键词:大陆深俯冲超高压变质作用大陆动力学
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片的岩石组成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5
2011年
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石薄片观察和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奥陶纪变质火山岩中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片至少包含两类岩石,即750~720 Ma的变质花岗岩和635 Ma的变质辉长岩。其中,变质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与北淮阳带东段庐镇关杂岩的形成时代一致。这两类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石都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以构造透镜体或岩片形式产于奥陶纪的变质火山岩带(原"定远组")中,并且与华南陆块北缘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发育的2期大规模新元古代中、晚期基性岩墙群和花岗岩的时代以及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原岩时代一致。这些成果进一步证明,它们可能是印支期华南陆块发生俯冲的初始阶段陆壳内部最早被拆离、解耦的岩片,并在南、北陆块汇聚、碰撞及造山过程中被推覆到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浅变质岩系之上。
刘贻灿刘理湘古晓锋刘佳
关键词:新元古代大陆俯冲
皖南宁国竹溪岭地区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研究被引量:48
2013年
本文对宁国竹溪岭地区的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岩相学观察、全岩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年龄测定以及Hf同位素分析等工作。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竹溪岭岩体具有高硅、低镁、富钾的主量元素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Sr等,Sr/Y值低,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和Ti,显示明显的Pb正异常。岩体中存在Zr/Hf值的异常,Zr/Hf为21.5~26.7,明显低于平均地壳的Zr/Hf值(35.5)。推测可能是锆石的分离结晶所造成。根据锆石的U-Pb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竹溪岭花岗岩12ZXL-01、12ZXL-02和12ZXL-16样品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40.5±1.3Ma、138.7±1.6Ma和142±1.6Ma,属于燕山期早白垩世同一期的侵入岩;锆石的εHf(t)多为负值(2.3^-4.76)。结合地质背景,竹溪岭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侏罗纪太平洋板块平俯冲之后的回撤作用有关。
陈雪霏汪应庚孙卫东杨晓勇
关键词:燕山期花岗岩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岩石成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