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02092410)

作品数:2 被引量:61H指数:2
相关作者:罗艳陈颙倪四道郑勇曾祥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面振动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学
  • 1篇地震学研究
  • 1篇余震
  • 1篇余震区
  • 1篇余震序列
  • 1篇震区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深度
  • 1篇汶川地震
  • 1篇反演
  • 1篇波形反演
  • 1篇超临界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倪四道
  • 2篇陈颙
  • 2篇罗艳
  • 1篇陈棋福
  • 1篇曾祥方
  • 1篇郑勇

传媒

  • 1篇中国地震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余震区东北端一个余震序列的地震学研究被引量:58
2010年
以往研究结果表明,大陆板内成熟断层的浅部有断层泥的充填,不能积累足够应变产生地震,所以绝大多数地震的深度都深于5km.而年轻断层或完整岩体在积累足够应变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浅于3km的地震.汶川地震形成了20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但是远震波形反演及余震分布表明,主震可能继续往北东方向的地下破裂了50多公里,在破裂区东北端深部破裂可能引起浅部应力增加,从而产生浅震.2008年7月24日在汶川地震破裂带东北端青川发生了一次Ms5.7级的余震.CAP方法反演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深度为3km.为了进一步确认震源深度,本文利用震中距约15km的近台L0205观测到的深度震相sPL及面波体波振幅比确认其深度.由于地震深度小于震中距1/5,Rayleigh波才能发育,在15km左右的距离上观测到远强于SV波的Rg波,这也充分证明了这次地震的震源很浅.在该台上还观测到该地震序列多次余震的sPL,由此得到的震源深度都浅于3km.另一方面,由于实地考察和InSAR研究没有发现汶川主震在这个地区有地表破裂,所以本文认为这个地震序列是由于深部破裂引起浅部应力增加而导致完整岩体的新鲜破裂,而非沿着汶川主震破裂带发生.研究余震深度变化趋势及发震断层对认识主震发震机理及理解破裂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罗艳倪四道曾祥方郑勇陈棋福陈颙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源深度波形反演
超临界距离上SmS震相对强地面振动衰减关系影响的初步探讨被引量:5
2010年
目前对震中距在100km左右强地面振动衰减关系的研究有较大分歧,一些模型认为在这个距离附近地震波能量基本不随距离增加而变弱,而另外一些模型认为应该变弱。分歧的关键在于超临界距离上的SmS波能量是否比直达S波和面波强。2008年8月21日,云南盈江发生了MS5.9地震,此前在该地区发生过两次4级以上的前震,且震后发生一系列3级以上余震。畹町台位于离主震100km左右的近南方向,在切向分量记录到了该地震序列清晰的大振幅的SmS震相,其振幅是直达S波的2~5倍,说明在盈江地区超临界震中距范围SmS震相对强地面运动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理论地震图的分析研究表明,SmS震相振幅的大小与当地地壳与Moho面的结构有关,对于地壳结构比较简单的地区,能在Moho面形成很强的反射波,这意味着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在超临界震中距附近,地壳结构相对简单、有利于SmS发育的地区,强地面运动主要受控于SmS波,由于SmS的振幅大、能量强,地面运动振幅会加大2~3倍,表明在超临界距离的地面振动衰减关系和超临界距离之外的衰减关系有明显差别。
罗艳倪四道陈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