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1349)
- 作品数:7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周建华林跃智杜承王雪峰曲娟娟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14匹马经典MHC-Ⅰ类分子多态性分析
- 2013年
- 为分析马经典MHC-I类分子的多态性,本研究从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并采用RT—PCR方法对14匹马经典MHC-I类分子(包括编码肽结合区的大部分区域、α3区、穿膜区以及胞浆区)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4匹实验马各自具有2个~4个MHC-I等位基因,其在不同马匹之间的表达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主要分布在2个分支。尽管如此,各马匹间均表达具有1个或1个以上相同或高度同源的对应经典MHC-I类分子的mRNA。该研究结果为正在开展的针对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减毒疫苗核心蛋白(p26)以及其他免疫原的CTL表位的筛选提供基础数据。
- 刘建东孙留克林跃智那雷王雪峰杜承周建华曲娟娟
- 关键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多态性RT-PCR
-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强毒株gag和gp45基因的体内进化分析
- 2012年
- 为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强毒株体内进化规律,将3匹马分别以1×105 TCID50/匹接种EIAVLN40强毒株后,在不同时间点采取外周血,分离单核白细胞。提取白细胞中的DNA,并以其为模板,应用套式PCR技术分别扩增EIAV前病毒DNA的p15,p9和gp45基因,经克隆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接种前EIAVLN40相比较,p15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平均差异率分别为1.8%(0~2.9%)和1.7%(0~3.6%);p9分别为2.5%(0.3%~3.8%)和2.9%(0~4.8%);gp45-Ⅰ分别为1.3%(0.3%~2.1%)和1.8%(0~3.2%),gp45-Ⅱ分别为2.1%(0~3.4%)和2.6%(0~4.7%)。在EIA发热期,每个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率最小;在亚临床阶段,每个基因平均差异率总体上相对较高。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发现,发病期(2-2、3-1)各基因氨基酸序列回复到亲本株EIAVLN40,其余时期p15基因氨基酸稳定变异位点16N/S、88T/S和112M/E;p9基因115E/G和122K/M;gp45-Ⅰ基因9T/F/L;gp45-Ⅱ基因21E/K和29G/S。此外,p15基因进化树结果显示,发热期(2-2、3-1)p15基因序列与EIAVLN40序列处于同一分支上,亚临床阶段大多数p15基因序列处于另一个大分支上;其他基因进化情况与p15基因类似。对EIAV p15、p9、gp45基因体内进化分析,有助于对EIAV在马体内感染进程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EIAV持续感染和逃避免疫监视的机制提供参考。
- 刘强王雪峰王珊珊韦华冕杜承林跃智马建周建华王凤龙
- 关键词:马传染性贫血病毒P15基因
-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受体选择性剪接异构体的鉴定与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马慢病毒受体1(ELR1)是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唯一受体,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为研究ELR1 mRNA选择性剪接的状况,本研究从EIAV靶细胞的巨噬细胞中提取RNA,经RT-PCR扩增并克隆测序。结果显示,ELR1 mRNA具有不同形式的选择性剪接异构体,主要表现为插入和缺失形式。插入片段为153 bp,位于序列的786 nt~787 nt之间,而缺失型异构体丢失了ELR1序列的415 nt~478 nt。不论序列的插入或缺失,均导致该基因编码框移位。特别是插入型异构体,编码框在跨膜区之前遇到终止密码子,造成翻译的提前终止,推测产生截短的可溶性ELR1。这些剪接异构体的鉴定为研究EIAV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 杨非张淑琴杜承林跃智周建华
- 关键词:选择性剪接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受体RT-PCR
-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株与亲本强毒株的体内病毒载量与诱导保护性免疫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慢病毒免疫应答的载量阈值学说认为病毒载量决定了机体对病毒反应的类型。为了探讨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血浆病毒载量与马体免疫保护的相关性,本研究利用Real-time RT-PCR方法对EIAV弱毒疫苗株(EIA-VDLV125)免疫马和EIAV强毒株(EIAVLN40)非致死剂量接种马血浆中病毒载量进行了动态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马在监测过程中皆可检测到相似水平的病毒载量(103~105copies/mL),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毒株接种23周后,对马匹进行了强毒株(EIAVLN40)的致死剂量攻毒,根据攻毒后典型马传贫急性发病与否确定接种保护率。结果显示,疫苗组的保护率为67%而非致死剂量强毒组的保护率为0。以上结果提示,病毒血浆载量不是决定EIAV弱毒疫苗诱导免疫保护能力的主要或单一因素。
- 曹学智林跃智李利姜成刚赵立平吕晓玲周建华
- 关键词: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免疫保护病毒载量
- 马腺苷酸脱氨酶1在马胎儿皮肤细胞中促进马传染性贫血病毒LTR的启动活性
- 2014年
- 腺苷酸脱氨酶(ADAR)1可催化双链RNA的腺嘌呤核苷酸(A)脱氨转化为次黄嘌呤核苷酸(I),该基因参与了很多病毒的复制与进化。在前期研究中对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疫苗株基因组在体外培养细胞传代致弱过程中的变异规律进行了分析,表明与致弱前强毒株相比,EIAV弱毒疫苗株基因组出现高频率的A-I超突变,推测主要由腺苷酸脱氨酶1(ADAR1)催化导致,使基因组突变累积后的EIAV体内复制能力降低而弱化。为初步研究ADAR1在EIAV致弱中的作用,本研究应用PCR技术首次克隆了马ADAR1(eADAR1)的cDNA。经确认该重组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正确表达后,将表达eADAR1的质粒与EIAV长末端重复区(LTR)控制的报告基因质粒共同转染马胎皮肤(FED)细胞,检测eADAR1对LTR启动活性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该ADAR1可以在体外培养的EIAV靶细胞中显著促进LTR启动的荧光素酶表达,显示eADAR1可以通过调控LTR促进EIAV的复制。以上结果提示eADAR1可以明显影响EIAV复制,但其机制较复杂,尚待深入研究。
- 付丽华汤艳东那雷王雪峰林跃智杜承周建华曲娟娟
- 关键词:马传染性贫血病毒
- 重组截短型ELR1蛋白在昆虫表达系统中的分泌表达与结晶被引量:1
- 2011年
- 为获得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单一受体(ELR1)的结晶体,本研究通过PCR方法获得ELR1胞外区基因片段,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包含ELR1胞外区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Bacmid-ELR1)。将其转染至昆虫细胞sf9中进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ELR1胞外区截短型重组蛋白在昆虫表达系统中获得表达。目的蛋白经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方法纯后化,通过多组结晶条件筛选获得了ELR1胞外区重组蛋白结晶体。本研究为ELR1立体结构和功能的解析提供了重要基础。
- 孙佩龙郝飞飞吕淑霞刘新奇周建华林跃智
- 关键词:纯化
-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S2基因在体内变异分析
- 2011年
- 为研究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驴白细胞弱毒疫苗EIAVDLV121的S2基因在马体内的变异规律,本研究选用4匹成年马,其中2匹(#1、#2)接种EIAVDLV121,另外2匹作为对照。免疫后监测马体温、血小板含量以及病毒载量结果显示,免疫马未出现马传染性贫血体征。通过RT-PCR方法检测病毒S2基因在感染马体内不同时期的基因序列,结果显示,免疫马体内EIAVDLV121 S2蛋白的突变主要发生在氨基酸第17位、22位、39位、41位、51位和55位。另外,#1马免疫后70 d以及#2马免疫后第14 d和第28 d检测疫苗毒S2蛋白序列与EIAVDLV121亲缘关系较近,而#1马免疫后第42 d、第112 d和第140 d的疫苗毒S2蛋白序列与EIAVDLV121的致病性亲本强毒株EIAVLN40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对EIAV及EIAV疫苗株在马体内感染进程的研究。
- 王帅王雪峰林跃智姜成刚吕晓玲赵立平周建华曲娟娟
- 关键词:马传染性贫血病毒S2基因
- 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株致弱过程中不同代次毒株的膜表面蛋白gp90进化分析
- 慢病毒的表面蛋白(SU)基因gp90是病毒基因组变异最为显著的区域,该蛋白不仅是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的区域,也是病毒诱导机体产生免疫保护的主要抗原成分。本研究对中国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弱毒疫苗的原始种毒EIAVLN...
- 王雪峰王帅林跃智姜成刚吕晓玲赵利平王凤龙周建华
- 关键词:马传染性贫血病毒进化分析
- 文献传递
- 致病力和非致病力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株对单核细胞致炎因子及趋化因子应答的影响
- 马传染性贫血病是感染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引起马属动物反复发热,血小板减少及黄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大多数感染马可实现免疫控制,为慢病毒致病及免疫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模型。本研究利用分支链DNA技术对EIAV...
- 林跃智曹学智李亮李利姜成刚王雪峰马建周建华
- 关键词:马传染性贫血病毒致炎因子趋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