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1367)

作品数:11 被引量:42H指数:4
相关作者:江千里沈克锋孟凡义杨默徐丹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宁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细胞
  • 5篇造血
  • 4篇基因
  • 4篇干细胞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造血干
  • 3篇造血干细胞
  • 2篇髓系
  • 2篇慢性
  • 2篇骨髓
  • 1篇单核
  • 1篇蛋白
  • 1篇凋亡
  • 1篇凋亡作用
  • 1篇多糖
  • 1篇心衰
  • 1篇信号放大
  • 1篇胸腺
  • 1篇胸腺细胞球蛋...

机构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宁波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梅州市人民医...
  • 1篇广州市红十字...

作者

  • 10篇江千里
  • 4篇沈克锋
  • 3篇孟凡义
  • 3篇孙竞
  • 3篇刘启发
  • 3篇范志平
  • 3篇杨默
  • 3篇周红升
  • 3篇徐丹
  • 2篇干宁
  • 2篇黄芬
  • 2篇张钰
  • 2篇江汕
  • 2篇叶艳艳
  • 2篇李小芳
  • 2篇黄琴
  • 1篇何涵
  • 1篇林榕
  • 1篇桑卫国
  • 1篇李素毅

传媒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白血病.淋巴...
  • 1篇分析化学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循证理念开展白血病课程教学的实施体会
2012年
循证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需要探索的教学模式。6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在白血病课程教学实践中,针对非临床专业医学生人数多、专业广、兴趣各异、知识结构不同的现实,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全面地收集信息,经统计软件分析后,及时反馈给教学双方,从教学策略和细节上逐步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江千里江汕郑维扬谭剑常威黄琴郑潇潇刘啸徐波儿曾旋辉
关键词:循证教学医学生白血病循证医学
DNMT3a基因突变与成人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初诊时外周血象水平关系的Meta分析
2014年
目的系统评价DNMT3a基因突变与成人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象水平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EBSCO、Web of Science、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纳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研究DNMT3a与成人原发AML患者初诊时外周血象水平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年限均为从建库至2012年12月30日。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研究,合计270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成人原发AML患者DNMT3a突变组初诊时的外周血WBC、HGB、PLT数值均较DNMT3a未突变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人原发AML患者中DNMT3a突变组初诊时的外周血象水平较DNMT3a未突变组高,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DNMT3a基因在AM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沈克锋阴常欣叶艳艳江千里袁乐中陆洋
关键词:外周血象META分析病例一对照研究
不同输注途径对荧光素酶基因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分布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多经静脉途径输注且归巢至骨髓的比例极低,而经股骨途径输注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经不同途径输注的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红荧光蛋白转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生物发光法观察不同数量级的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10~6,1×10~6,1×10~5,1×10~4)在体外孔板及游离股骨内的荧光成像情况,筛选出最佳浓度。分别经小鼠股骨和尾静脉途径输注最佳浓度的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生物发光、病理切片、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定量PCR法观察不同时间点两组小鼠体内荧光分布及细胞数量有无差异。结果与结论:(1)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荧光强度:在体外,荧光素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荧光强度与细胞浓度成正相关关系;在体内,细胞输注后股骨组荧光细胞首先出现在股骨,后迅速扩散至肺,尾静脉组荧光细胞输注后迅速扩散至肺,24 h后两组荧光细胞均在脾脏、肝脏等处可见;(2)细胞分布和迁移情况:生物发光法能够实现细胞在小鼠体内分布和迁移的活体观察,细胞输注后5 min,在两组小鼠的肺脏处开始出现荧光,15 min后双肺荧光强度达到高峰,24 h后可扩散至肝、脾等组织。经股骨途径与尾静脉途径输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结果证实,经骨髓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均不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骨髓。
孙晓伟黄皓周勇军陈晓丽乔鹏鑫邹淳张秋霞江千里
关键词:干细胞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注射荧光素酶
细胞保存液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检出率的实验研究
2019年
目的:探讨细胞保存液能否延长白血病细胞的存活时间,提高细胞存活率,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检出率。方法:在有细胞保存液或无细胞保存液的脑脊液上清中,分别加入Kasumi白血病细胞株,在不同时间点比较2组细胞的存活情况和生物学特性改变,研究方法包括细胞沉渣甩片镜检、细胞计数法、台盼蓝拒染法、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等,并以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肿瘤融合基因AML-ETO的表达。结果:在不同的时间点(8和24 h),已添加细胞保存液的脑脊液中细胞的存活状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明显优于普通脑脊液的保存效果。结论:细胞保存液能有效提高白血病细胞的存活时间、存活率,从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检出率。
麦秋穗何均娴覃洁莉林榕黄一可刘松坚郑少燕黄茜杨默江千里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脊液融合基因
磁力诱导细胞靶向移植介导磁化荧光细胞修复小鼠骨缺损及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磁力诱导细胞靶向移植(MagIC-TT)技术在介导治疗性荧光基因标记细胞进入骨组织内部修复小鼠骨缺损中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对比磁化与未磁化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GFP-BMSCs)(n=3)的生物学特性和靶向迁移能力。将GFP-BMSCs以MagIC-TT法负载到组织工程骨中(实验组,n=5),再植入红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大段股骨缺损模型中修复骨缺损,以未接种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对照组,n=5)及仅用髓内钉固定的空白组(n=3)为对照。术后3个月分别从X线片、显微CT、半固体脱钙和组织学等方面分析骨修复的效果和机制。结果磁化与非磁化GFP-BMSCs的吸光度值(0.760±0.029、0.733±0.033)、存活率(87.9%±1.0%、87.4%±2.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磁化的GFP-BMSCs迁移率高于非磁化的GFP-BMS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X线片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支架降解,股骨缺损部位近端和远端由新生骨组织相连;空白组术后无新骨形成;对照组见少量骨形成。显微CT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去除髓内钉后,股骨缺损区形成稳定的新生骨组织。半固体脱钙实验结果显示:支架材料内的GFP-BMSCs在新生骨髓腔与软骨陷窝中分布密集,红色荧光蛋白受者细胞贯穿其中,即供者细胞和受者细胞都共同参与了新生骨的形成。结论MagIC-TT技术可以介导治疗性细胞深入骨组织,修复小鼠骨缺损取得了良好疗效;红、绿双重荧光蛋白基因标记配合半固体脱钙等技术可观察到供、受者细胞共同参与了骨修复。
江千里陈滨江雨陈全凤陆洋吕愉芳麦秋穗蔡喜雨干宁余斌江汕
关键词:骨髓细胞骨缺损细胞移植靶向性
美司钠持续静脉泵入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出血性膀胱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3年
出血性膀胱炎(HC)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常见并发症^[1-4],虽对患者的生存率影响不大,却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身心和经济负担。,预处理方案中的大剂量环磷酰胺(CTX)是导致急性HC的重要原因,其代谢产物丙烯醛对泌尿道黏膜的毒性损伤被认为是导致急性HC发病的主要机制。美司钠可通过和丙烯醛结合,减少HC的发生。美司钠的产品说明书推荐(目前常规)使用方法是在给予CTX的同时及在给药后4、8h快速间断静脉用药,总剂量可达CTX每日用量的150%。但综合文献报道和我们的经验,按此法使用美司钠后,移植后急性HC发生率仍高达20%~40%^[1-7]。我们从药代动力学角度出发,维持美司钠每日总剂量不变,但将其用法改为持续静脉泵人,与常规间断静脉用药比较,发现可显著减低患者HC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现报道如下。
江千里刘启发孙竞范志平周红升柴燕燕韦祁赵婕李小芳徐丹罗华山张洋沈克锋于冠楠黄琴孟凡义
关键词:持续静脉泵入造血干细胞美司钠移植后大剂量环磷酰胺
黄芪多糖对粒单核系造血细胞的抗凋亡作用被引量:15
2013年
本研究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SPS)体外对骨髓粒单核前体细胞的增殖作用和对HL-60细胞株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观察不同浓度(0,50,100,200μg/ml)的黄芪多糖和TPO(100 ng/ml)对骨髓集落形成单位CFU-GM和HL-60集落生成的影响。用无胎牛血清(或1%)的改良型RPMI 1640培养液诱导HL-60细胞凋亡,加入或者不加入黄芪多糖共培养72 h后,进行细胞计数并用Annexin V/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指标Caspase-3和JC-1的表达,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表明,黄芪多糖(100,200μg/ml)与TPO在体外能明显促进人骨髓细胞集落CFU-GM形成,同时黄芪多糖(50,100μg/ml)也能促进HL-60细胞集落生成且其最大作用浓度为100μg/ml,未发现其与TPO具有协同促进增殖的作用。无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能降低HL-60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HL-60细胞经黄芪多糖作用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计数明显上升,由19×104个上升到34×104个(P<0.05),caspase-3表达相对于对照组明显下降,分别由10.5%,14.1%降至7.2%(P<0.05),7.8%(P<0.05)。结论:黄芪多糖和TPO均能促进骨髓CFU-GM和HL-60细胞集落的生成;在无胎牛血清RPMI 1640培养液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下,黄芪多糖显著减少HL-60细胞的凋亡,保护HL-60细胞。
肖彬徐月何涵江千里李素毅舒慧英梁恩瑜易正山叶洁瑜黄林芳刘昶孟凡义杨默
关键词:黄芪多糖HL-60CFU-GM
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本研究分析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危险因素以及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搜集南方医院血液科2003年5月至2013年5月CML allo-HSCT患者106例,依据移植早期(移植后100 d)患者有无发生急性心衰事件而分为心衰组(15例)和对照组(91例)。运用Logistic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Pearson 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及心衰组的临床特点。结果:CML allo-HSCT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发生中位时间为移植后3 d(移植前1 d-移植后84 d)。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格列卫治疗史、格列卫治疗时间及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GVHD预防方案为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心衰组肝静脉闭塞病(HVOD)、细菌感染及死亡等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都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急性心衰事件多发在移植早期,移植前格列卫治疗及含ATG的GVHD预防方案是CML患者移植早期急性心衰事件的危险因素,心衰组患者常伴随较高的HVOD、细菌感染及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
沈克锋江千里刘启发孙竞王怀明徐丹张钰范志平黄芬周红升李小芳魏永强戴敏孟凡义杨默
关键词:慢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心衰格列卫
移植前应用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造血重建及早期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研究移植前伊马替尼治疗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移植患者造血重建及移植相关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3年5月至2013年5月97例行异基因移植CML患者病例资料,分为伊马替尼组(27例)与对照组(70例),分析两组间造血重建时间、早期预后以及急性心力衰竭、肝静脉闭塞病(HVO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出血性膀胱炎、病原体感染等移植相关早期(+100天)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以及HVOD、GVHD、出血性膀胱炎、病原体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伊马替尼组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较对照组高29.6%(8/27)比8.6%(6/70),P=0.02],且死亡或放弃治疗事件发生率也较对照组高[18.5%(5/27)比2.9%(2/70),P=0.02].结论 移植前伊马替尼治疗可能会增加CML异基因移植患者急性心衰发生率且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预后,但对造血重建时间以及HVOD、GVHD、出血性膀胱炎、病原体感染等移植相关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沈克锋刘启发孙竞江千里徐丹张钰范志平黄芬周红升
关键词:伊马替尼白血病慢性造血功能重建
基于酶-抗体共固定二氧化锆纳米信号探针的瘦肉精安培免疫传感器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制备了基于酶-抗体共固定二氧化锆(ZrO2)纳米探针进行信号放大的盐酸特伦克罗瘦肉精(CLB)检测安培免疫传感器。首先,利用ZrO2纳米粒子负载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D)和CLB抗体(Clen-buterol antibody,anti-CLB),制得纳米探针(ZNPs/GOD-anti-CLB signal probe,简称ZNPG)。同时将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oly(diall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PDDA]、氯化血红素(Hemin)和纳米金(AuNPs)层层组装到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SPCE)表面,制得SPCE│MWCNTs/(PDDA/Hemin/AuNPs)n电流型传感器,可对H2O2产生还原催化电流。检测CLB时,将样品和ZNPG一起加入预先包埋好CLB的96孔板底部。样品CLB与板底CLB共同竞争结合孔溶液中的纳米探针ZNPG。反应结束后加入葡萄糖,板底ZNPG-CLB免疫复合物上的GOD催化葡萄糖氧化产生H2O2,可通过传感器检测。电流下降值(ΔI)与样品CLB成反比,可用于CLB的定量分析。由于ZNPG上具有高的GOD酶标记密度,故可以显著放大检测信号,提高检测灵敏度。在最佳条件下(pH 7.0,温育时间30 min,温育温度37℃),此传感器对CLB的检测范围为0.003~100μg/L,检测下限为1 ng/L,比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灵敏度提高2个数量级,在猪饲料样品中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达93.6%,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5%,精密度好。同时该传感器具有可重复使用、灵敏快速,适合于食物样品中痕量CLB现场检测。
詹盼杜晓雯干宁林赛钗李天华曹玉廷桑卫国
关键词:瘦肉精信号放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