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0808013)

作品数:8 被引量:79H指数:6
相关作者:杨晓平李安黄伟亮张玲陈正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青海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褶皱
  • 4篇阶地
  • 4篇河流阶地
  • 3篇地震
  • 3篇第四纪
  • 3篇天山北麓
  • 3篇褶皱带
  • 3篇隆升
  • 3篇活动褶皱
  • 3篇北麓
  • 2篇焉耆盆地
  • 2篇释光测年
  • 2篇逆断
  • 2篇逆断裂
  • 2篇逆断裂-褶皱...
  • 2篇盆地
  • 2篇西南天山
  • 2篇南天山
  • 2篇光释光
  • 2篇光释光测年

机构

  • 9篇中国地震局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8篇杨晓平
  • 6篇李安
  • 4篇黄伟亮
  • 3篇张玲
  • 1篇郑德文
  • 1篇邓起东
  • 1篇杨攀新
  • 1篇李智敏
  • 1篇陈正位
  • 1篇万景林
  • 1篇冉洪流
  • 1篇杜龙
  • 1篇陈立春
  • 1篇伊力亚尔

传媒

  • 3篇地震地质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第四纪变形被引量:9
2012年
焉耆盆地是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天山山间的重要坳陷区,盆地北缘发育的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是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逆断裂-褶皱带,对其第四纪以来缩短量和隆升量的计算有利于分析该区域的构造活动情况,对缩短速率和隆升速率的估计可以与天山造山带其他区域的活动速率进行横向对比,从而反映出焉耆盆地在天山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作用。在深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对背斜形态完整、构造样式简单的和静逆断裂-褶皱带,利用地表可获得的地层和断层产状,通过恢复褶皱几何形态,计算褶皱的缩短量、隆升量和断层滑动量,得到逆断裂-褶皱带早更新世晚期(1.8Ma)、中更新世(780ka)和晚更新世中期(80ka)以来的缩短量分别为1.79km、0.88km和26m,初步估计的缩短速率分别为0.99mm/a、1.13mm/a和0.33mm/a。显示和静逆断裂-褶皱带自开始形成以来构造活动强度并不一致。与地壳形变观测结果对比,作为南天山东段最主要的坳陷区,焉耆盆地吸收了这一区域(86°~88°E)的大部分地壳缩短,且主要表现为盆地北缘新生逆断裂-褶皱带的强烈变形。
李安杨晓平黄伟亮伊力亚尔
关键词:逆断裂-褶皱带第四纪焉耆盆地
玉树7.1级地震断裂特征与地震地表破裂带被引量:24
2010年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7.1级地震,震中位于33.2°N,96.6°E,自玉树县城至隆宝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在NW向的玉树-甘孜断裂两段的玉树-治多断裂上,自隆宝镇东至玉树县城,地震引起了长约5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分布在第三纪红砂岩、高漫滩及河床中,致使公路错断、桥梁位错,并引发大量滑坡和崩滑。震中附近的调查表明,地表破裂带主要沿NW向的玉树-治多断裂展布,总体走向NW320°,分为两组,一组为NW向,另一组为NE向,NW向的破裂为左旋走滑,发育一系列小的类拉分盆地,NE向的破裂表现为正断性质。由震源机制解和断裂特征判定,NW向的玉树-治多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陈正位杨攀新李智敏李家辑
关键词: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发震构造
活动推覆构造区潜在震源的边界和震级上限——以1902年阿图什8(1/4)级地震构造区为例被引量:9
2010年
1902年阿图什81/4级地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山前推覆构造体中,逆冲推覆构造由推覆体的根部断裂、推覆体、滑脱断层和前缘逆断裂-褶皱等组成,大地震的发震断裂往往是推覆构造的根部断裂,而地震地表破裂和同震褶皱隆起则位于山前逆断层-褶皱带内。高震级的潜在震源区(MU>7.5)对应于低速的天山地块和高速的塔里木地块之间的根带断裂,其长度对应于推覆体根带断裂的长度,宽度对应于根带隐伏逆冲断裂在地表的投影宽度。推覆体前缘的每个活动逆断裂-背斜对应于一个潜在震源(MU≤7.5),其长度与活动逆断裂-背斜的长度相等,宽度应覆盖活动褶皱的两翼。潜在震源的矩震级上限由W-C统计关系式确定,其中发震断裂的面积为活动褶皱的长度与隐伏断坡宽度的乘积。
杨晓平冉洪流
关键词:西南天山活动褶皱潜在震源震级上限
天山北麓主要河流阶地形成与特大地震发生的响应关系
天山北麓的乌鲁木齐坳陷中—新生代沉积厚度达12000m,沉积中心由东到西迁移。坳陷中发育3排中—新生代逆断裂—褶皱带,自南向北分别称为山麓逆断裂—褶皱带、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断裂—褶皱带和独山子—安集海逆断裂—褶皱...
杨晓平李安黄伟亮
文献传递
西南天山阿图什背斜晚第四纪的阶段性隆升被引量:8
2009年
西南天山山前的阿图什背斜带是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褶皱带,博古孜河横切背斜构造的中段,在背斜区形成6级基座阶地,为晚第四纪以来阿图什背斜阶段性褶皱隆起的地貌标志。用差分GPS测量阶地纵剖面,发现T1、T2和T4阶地面在背斜的北翼坡向北,与河流的流向相反。T1、T2和T5阶地面在背斜的南翼坡向南,平均坡度分别为0.9°、1.2°和1.8°,远大于现代河床的平均坡度角0.5°。通过细颗粒石英和细颗粒混合矿物的光释光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测年,确定博古孜河T1、T2、T3、T4和T5阶地的形成年龄分别为距今约(25.0±2.6)、(42.7±4.4)、(63.1±6.3)、(96.9±9.9)和(120±10)kaBP。晚第四纪不同时段博古孜河的下切速率具有不均匀性,其中T3和T4阶地的下切速率分别为0.49和0.44mm/a,T1、T2和T5阶地的下切速率分别为1.2、1.69和1.36mm/a。博古孜河分别在(120±10)~(96.9±9.9)ka、(42.7±4.4)~(25.0±2.6)ka和(25.0±2.6)ka至今的3个时段发生强烈的下切,应是阿图什背斜带在该时段快速构造隆起导致河流加速下切。
杨晓平陈立春李安杜龙邓起东
关键词:河流阶地光释光测年活动褶皱构造隆升
天山北麓活动背斜区河流阶地与古地震事件被引量:9
2011年
利用航空遥感照片和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对天山北麓独山子活动背斜区奎屯河两侧的河流地貌进行解释,结合野外调查发现,奎屯河流经独山子背斜段发育7级基座阶地,阶地基座为上新统独山子组泥岩,其上部为2.5~15m厚的砂砾石层和砂质黏土。在开挖或剥离的各级阶地堆积物剖面中采集细粒堆积物样品,实验室中采用细粒石英光释光测年的简单多片再生法对每件样品进行测试,得到独山子背斜区T1、T2、T3、T5、T6和T7阶地堆积上部的堆积时代分别为距今1.7、14.98、20.7~27.3、29.3~39.2、47~56和103~118ka。结合晚第四纪的气候变化,认为奎屯河T1~T7阶地的下切形成时代分别为距今约1.7、14、20、25、30、50和100ka。独山子-安集海断裂带上的古地震资料表明,距今约25ka以来发生了8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为距今2、3.4、4.3、5.8、7.5、12.8、18和24ka。对比古地震发生的时代和阶地形成的时代发现,最新1次、第6次、第7次、第8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代分别与T1、T2、T3和T4阶地形成时代大致相同。T2阶地形成之后到T1阶地形成之前还发生了4次古地震事件,这期间沿奎屯河没有发育河流阶地,但奎屯河快速下切约40m。我们认为独山子-安集海断裂带上古地震的发生使得其断层上盘的独山子背斜快速隆起,以及奎屯河河床坡度增大,从而使水流的下切能力增强,引起河流快速下切而形成河流阶地或深切峡谷,活动背斜段的阶地序列可能反映与其相关断裂上的古地震序列。
杨晓平李安黄伟亮张玲
关键词:河流阶地古地震活动褶皱
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第四纪构造地貌与侧向扩展被引量:6
2011年
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北缘的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是天山地区的一个最新的变形带。通过对褶皱带西段夏尔木登背斜、哈尔莫顿背斜区遥感卫星影像(ETM+)和分辨率为25m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解译分析,并结合野外考察,对两个背斜的地形横剖面、纵剖面,水系发育特征,两翼11个小型汇水盆地的水系密度、面积高度曲线和积分值分析表明,夏尔木登背斜和哈尔莫敦背斜在第四纪时期发生了隆升,而且夏尔木登背斜先于哈尔莫敦背斜开始隆升。夏尔木登背斜自中部向东西两侧扩展,哈尔莫敦背斜则自西向东扩展。第四纪构造活动是驱动横穿两个背斜的一系列河流向东迁移的驱动因素,并形成一系列自西向东谷底高程逐渐降低的风口。夏尔木登背斜两翼汇水盆地的河流水系密度自中部由5.37km-1分别向东西两侧降低到2.65km-1和3.07km-1,盆地内的冲沟坡度角也逐渐由中部向两侧变陡。而哈尔莫敦背斜表现出以垂向的构造隆起和向东的侧向生长为主的变形模式,水系密度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由3.87km-1降低到2.37km-1,冲沟坡度角由4°上升到6°,面积高度曲线由S形逐渐变为向上凸起,积分值也由0.45增加到0.76。此外,自西向东横穿背斜的11条地形横剖面指示了褶皱的高度由西向东逐渐递减,也证明了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整体自西向东的侧向扩展变形。
黄伟亮杨晓平李安张玲
关键词:第四纪焉耆盆地
天山北麓活动褶皱带晚第四纪时期隆升的差异性被引量:17
2012年
奎屯河和玛纳斯河横切天山北麓的独山子背斜和玛纳斯背斜,在背斜区分别形成7级和6级基座阶地,为晚第四纪以来独山子背斜和玛纳斯背斜褶皱隆起的构造地貌标志.在各阶地堆积物中系统采集了测年样品,用细颗粒光释光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测年.奎屯河T1阶地堆积物中采集到14C测年样品并测年.测年结果显示,它们均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堆积物.阶地堆积物测年结果和西北地区距今200ka以来气候变化对比认为:玛纳斯河T1,T2,T3,T4和T5阶地的形成年代分别为距今6,8.5,10,14和32ka,奎屯河T1,T2,T3,T4,T5,T6和T7阶地的形成年代分别为距今1.7,14,20,25,32,50和100ka.玛纳斯河T4阶地和奎屯河T2阶地形成于距今14ka的晚更新世晚期.距今14ka以来玛纳斯河下切形成了3级基座阶地,而奎屯河下切只形成了1级基座阶地.独山子背斜最新一次褶皱隆升事件发生在距今1.7ka,玛纳斯背斜最新一次褶皱隆升发生在距今5ka.距今14ka以来的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独山子背斜、玛纳斯背斜的隆升量分别为40和95m,隆升速率分别为2.7和6.8mm/a.
杨晓平李安黄伟亮
关键词:河流阶地光释光测年晚第四纪
中新生代南北天山差异性抬升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被引量:5
2018年
堆积于天山山前坳陷内部的巨厚新生代地层不仅记录所在沉积区的热历史信息,还记录了物源区的信息。本文选择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中3条地质剖面进行了大量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部分样品的热历史模拟分析,来揭示上新世以来天山在南北方向上隆升过程的差异性。采样剖面的选取较前人更加靠近前陆盆地方向,样品所在地层年代更新。结果显示,东秋里塔格背斜剖面中的样品记录了中天山、南天山和背斜区分别在55~65Ma、20~25Ma和5Ma经历了构造隆升。玛纳斯背斜剖面中的样品记录了北天山的三次构造隆升事件分别发生于55~65Ma、20~25Ma和5Ma,其中距今5Ma为玛纳斯背斜带起始隆升的时代。结合前人在相同区域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天山的不同部分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自150Ma以来经历了三期差异性隆升。中生代时期(150~125Ma)表现为山体整体抬升,中生代晚期-新生代早期(100~50Ma)北天山明显早于南天山开始构造隆升,新生代以来(~50Ma)的构造运动以向前陆盆地方向扩展为特征,而隆升起始时间南北差异变小。虽然在南北方向上天山山体隆起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中新生代以来山体物源区的剥蚀速率大体相同。因此,隆升起始时间与隆升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定量关系。天山的不同块体具有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的事实提示在研究大范围构造隆升作用时,应将构造作用作为一个过程来对待。变形在传递的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
张玲杨晓平万景林郑德文
关键词:中新生代磷灰石裂变径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