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DYS060602)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刘德林杜时忠熊孝梅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修养
  • 2篇怨恨
  • 2篇自我
  • 2篇自我修养
  • 2篇价值颠覆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情感
  • 1篇德育
  • 1篇德育目标
  • 1篇德育政策
  • 1篇研究文本
  • 1篇时代诉求
  • 1篇诉求
  • 1篇情感
  • 1篇文本
  • 1篇和谐社会
  • 1篇高校
  • 1篇高校德育
  • 1篇高校德育目标

机构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作者

  • 3篇刘德林
  • 2篇杜时忠
  • 1篇熊孝梅

传媒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学术论坛
  • 1篇复印报刊资料...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和谐社会对高校德育目标的时代诉求——以国家一级高校德育政策为研究文本被引量:1
2011年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级高校德育政策,可知高校德育目标经历了从片面强调国家政治需要的社会本位目的到强调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要,再到强调社会对大学生素质多方面需求的以人为本目的的转变,藉此可以获得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时代诉求的合理性支撑。
熊孝梅
关键词:和谐社会德育目标德育政策
学生怨恨滋生与道德人格扭曲被引量:5
2009年
学生怨恨是其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生发的一种不满或敌意情绪。这种情绪因自身的软弱无力而被迫压抑或隐忍于内无以宣泄。怨恨情绪一旦滋生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的道德人格走向扭曲。其表现是内心向往和追求善的、好的和高贵的价值,但由于自己未能获取或欲求到这种价值,他反而会对它们加以贬低、诋毁或歪曲,虚伪地欣赏其内心所鄙视的恶的、坏的和低贱的价值。由此,他在价值上的内在想法与外在表现就会呈现出分裂的状态。道德人格的扭曲对学生的德性发展产生着消极的意义。应该要通过杜绝怨恨滋生来防范道德人格的扭曲。而引导学生自我修养则是克服怨恨滋生的根本之途。
杜时忠刘德林
关键词:怨恨价值颠覆自我修养
学生怨恨滋生与道德人格扭曲
2010年
学生怨恨是其体验到伤害或挫折后所生发的一种不满或敌意情绪。这种情绪因自身的软弱无力而被迫压抑或隐忍于内无以宣泄。怨恨情绪一旦滋生就有可能导致学生的道德人格走向扭曲。其表现是内心向往和追求善的、好的和高贵的价值,但由于自己未能获取或欲求到这种价值,他反而会对它们加以贬低、诋毁或歪曲,虚伪地欣赏其内心所鄙视的恶的、坏的和低贱的价值。由此,他在价值上的内在想法与外在表现就会呈现出分裂的状态。道德人格的扭曲对学生的德性发展产生着消极的意义。应该要通过杜绝怨恨滋生来防范道德人格的扭曲。而引导学生自我修养则是克服怨恨滋生的根本之途。
杜时忠刘德林
关键词:怨恨价值颠覆自我修养
学生怨恨感的内涵、成因及其危害
2008年
学生的怨恨感是其在学校生活中受到伤害或挫折时所产生的一种压抑性的敌意情绪。隐忍于内与软弱无能是学生怨恨感的两大特征。教师的教育方式缺乏人性意蕴、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对一切学生平等相待的理念被虚化、学生所具有的强烈攀比心态以及学生先天的缺陷与不足等都是形成学生怨恨感的原因。学生的怨恨感会对学生自身产生危害,表现为:难以营造与他人之间的融洽关系,阻碍着自我素质与价值品位的提升,以及毒害自我的身心健康。
刘德林
关键词:道德情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